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性异形可能在促进入侵种成功入侵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促使研究者进行广泛的探讨。本文利用传统形态性状测量及框架性状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滇池流域典型入侵鱼类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两性异形特征,为系统研究小黄黝鱼的繁殖生态与入侵机制的关系奠定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小黄黝鱼种群在5—6月出现世代交替,可以划分出5月前的世代Ⅰ和6月后新成熟的世代Ⅱ2个繁殖群体。这2个繁殖群体繁殖期雄鱼体长均显著大于雌鱼,提示小黄黝鱼是偏向于大个体雄性的两性异形物种。非繁殖期,小黄黝鱼雌雄体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小黄黝鱼雌雄个体无论繁殖期还是非繁殖期均在多个测量参数中呈现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世代Ⅰ繁殖群体繁殖期雌雄鱼在第二主成分PC2轴上显著分离,尾柄高/体高、腹鳍起点-臀鳍起点/体长等是导致两性形态差异的主要指标,提示雄鱼尾柄增大及雌鱼腹腔增大以提高两性的繁殖成功率等策略是促使两性异形的重要因素;世代Ⅱ繁殖群体在第一主成分PC1轴上显著分离,全长、体长、尾柄长/头长、尾柄高/体长、头宽/体长、胸鳍起点-臀鳍起点/体长等与生长及腹腔增大有关的指标是导致两者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非繁殖期雌雄鱼形态性状差异不明显。判别分析结果则进一步支持了雌雄鱼形态性状差异繁殖期明显、非繁殖期不明显的结论。小黄黝鱼两性异形与提高其繁殖输出及后代早期存活率密切相关,对其入侵与种群扩张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滇池发现外来鱼类大口黑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红掌幼嫩叶片表面灭菌的最佳方法是:0.01%KMnO4 10min,0.05%链霉素、0.05%制菌霉素和0.05%头孢唑林钠各灭菌20min,然后用75%乙醇30s和HgCl2 2min,污染率为零。Anthurrium adraeanum “Rosetta“和A.adraeanum “Oilcloth-flower”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芽分化率显著高于A.adraeanum “Atlanta”.A.adraeanum “Fantasis”,A.adraeanum“Afrikanerin”。不同品种茎段、叶柄、叶片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芽分化率有明显差异,大多数品种是幼茎段>叶柄>叶片。幼苗移栽在草煤或血竭渣基质中,成活率可达97%。  相似文献   
4.
虾虎鱼类是入侵种的一个重要来源,常数种共同入侵同一区域,其种间如何实现共存是当前鱼类入侵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形态分析、空间分布调查及摄食分析等方法,从形态分化和生态位分化角度揭示滇池新入侵的粘皮鯔虾虎鱼与先期入侵近缘种的共存策略。结果表明: 粘皮鯔虾虎鱼与小黄黝鱼、子陵吻虾虎鱼、波氏吻虾虎鱼等先期入侵种在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其空间分布在研究区域上与上述物种存在显著差异,空间生态位指数显著高于其余物种。摄食分析显示,粘皮鯔虾虎鱼的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其余物种;其主要摄食种类为圆形盘肠溞和腺介虫等,与其他虾虎鱼类主要摄食种类也存在明显差异。在摄食生态位上,滇池入侵虾虎鱼类存在显著分化。这说明形态差异、空间生态位分化及营养生态位分化降低了种间竞争强度,促进了粘皮鯔虾虎鱼与先期入侵虾虎鱼类实现共存。粘皮鯔虾虎鱼可能凭借摄食策略上的优势在种群数量、占据栖息地范围上优于竞争对手,成为研究区域入侵虾虎鱼类中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5.
生态形态学理论指出,形态相似的物种生态位相似,是导致种间竞争排斥的关键性因素。在鱼类入侵生态学研究中引入生态形态学理论,对于加深理解入侵种与土著种的种间相互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形态分析方法,对广东怀集燕都国家湿地公园入侵种食蚊鱼对土著种鳍斑青鳉和弓背青鳉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弓背青鳉和鳍斑青鳉在研究区域常同域分布,但两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两者形态高度相似,符合生态形态学“形态相似者竞争排斥”理论。与群落其他鱼类相比,食蚊鱼与2种青鳉鱼类形态更为相似。聚类分析发现,食蚊鱼和青鳉鱼类聚合在同一分枝,且其空间生态位的重叠度极低。种群相对密度调查显示,食蚊鱼与青鳉鱼类种群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食蚊鱼的入侵是导致2种青鳉鱼类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的关键原因。形态特征的相似性能够初步解释食蚊鱼与青鳉鱼类的竞争排斥关系,尚需从不同角度就食蚊鱼入侵对青鳉鱼类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6.
正云贵高原湖泊鱼类区系一个重要特点是肉食性鱼类较为缺乏,捕食压力小是促使高原湖泊形成众多特有鱼类的一个重要因素(李树深,1982)。而外来入侵肉食性鱼类则是导致云贵高原土著鱼类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陈银瑞等,1998)。2017年,笔者在对云南滇池鱼类调查中记录到此前历年资料(黎尚豪等,1963;何记昌,刘振华,1985;陈自明等,2001;袁刚等,2010;姜昊辰等,2017)未被记述过的1种肉食性鱼类:鲇Silurus asotus(Linnaeus,1758),本文作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7.
云南鳅属鱼类是云贵高原及邻近区域特有鱼类,其独特两性异形现象可能是对喀斯特高原特定生境的一种重要适应。本文对云南星云湖特有鱼类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个体繁殖力及与之关联的雌雄摄食分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揭示其两性异形特征并探讨其与生境的关系。结果表明: 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指数为0.23,表明它是偏向于雌性体型较大的两性异形类型。同时,雌雄外部形态存在明显的色斑差异,雌鱼体侧密布横向色斑,而雄鱼体侧则有一明显的纵向条纹,横向色斑稀少或缺乏。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单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等进一步证实长臀云南鳅雌雄形态性状明显分离,全长、叉长、体长、头宽/头长、腹鳍起点-胸鳍起点(JK)/体长等对两性形态差异起主导作用。雌鱼繁殖力为(1364.5±489.3)粒,变化幅度为470~2430粒,其繁殖力随体长的增长而增大。食物分析显示,长臀云南鳅以摇蚊幼虫、蜉蝣稚虫为主要食物,食性较为狭窄。雌雄长臀云南鳅食物组成较为相似,但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繁殖力选择压力、食物分化等可能对星云湖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的形成起重要驱动作用,而两性异形的出现是长臀云南鳅对喀斯特贫营养龙潭生境的一种重要适应。  相似文献   
8.
1植物名称灯架树(Alstonia scholaris),又名糖胶树、鹰爪木、象皮木. 2材料类别幼龄植株带芽茎段. 3培养条件丛芽的诱导及增殖培养基:(1)WPM 6-BA 1 mg·-1(单位下同) IBA 0.1;(2)WPM 6-BA2 IBA 0.2;(3)WPM KT 1 IBA 0.1;(4)WPM KT2 IBA 0.2.生根培养基:(5)MS KT 0.2 IBA 0.5.上述培养基均添加0.7%琼脂、3%蔗糖,pH5.8±0.1.培养温度(28±2)℃,光照时间10 h·d-1,光照度为2 000 lx.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鱼类入侵及区系演变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入侵是塔里木盆地土著鱼类濒危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结合历史文献数据及近年调查数据,系统综述了塔里木盆地鱼类入侵现状,并就鱼类入侵引起的鱼类区系均一化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记录鱼类63种,其中土著种19种,入侵种44种。尽管入侵鱼类提升了塔里木盆地鱼类群落属级及科级的多样性水平,但相应的G-F多样性指数却明显下降,表明该区鱼类群落从物种组成简单、分化明显的特点演变为物种成分复杂、分化贫乏的特点。入侵种中源于长江和额尔齐斯河分别有30种(68.2%)和7种(15.9%),源于美欧和亚洲其他区域的有7种(15.9%)。入侵鱼类的进入引起塔里木盆地与其相关区域鱼类区系相似性显著上升(P0.01),并导致该区鱼类区系从单一的中亚高原山区复合体演变为多区系混合体。进一步利用鱼类个体生态矩阵分析方法研究显示,外来种在塔里木盆地适应性广泛,能够占据水域各种栖息生境,显著压缩了土著种的栖息空间,进而通过捕食、食物竞争及其他作用途径严重危及土著鱼类种群的续存,提示须采取有力措施限制入侵种的进一步扩散及对濒危土著物种迅速开展人工保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饥饿是影响鱼类仔鱼早期存活的关键因素,入侵鱼类仔鱼耐饥饿能力对其种群增长与扩散意义重大。本文对滇池流域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奠基种群仔幼鱼摄食及仔鱼营养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初步了解了饥饿因素在食蚊鱼入侵早期种群增长中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该种群食蚊鱼仔幼鱼主要以枝角类、桡足类为食物,同时能够广泛利用栖息地食物资源,包括种类较为丰富的水生昆虫幼体、弹跳虫等,具有广食性的摄食策略,许多个体食物多样性指数>1。这些特点与其口裂较大、发育较为完善的特点密切相关。尽管如此,仍有高达73.27%的食蚊鱼仔鱼存在饥饿胁迫问题,可能与奠基种群自身生物学特点、仔鱼群体内部竞争、行为特点及环境资源差异化分布格局等因素密切相关。对奠基种群而言,入侵早期仔幼鱼面临陌生的栖息地生境,其摄食与营养状况对种群的定殖有关键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