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纯色山鹪莺的领域鸣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鸟类鸣叫是鸟类行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探究纯色山鹪莺(Prinia inornata)的鸣叫模式与其尾羽逆向变化的关系,于2007年8-10月在广东省肇庆江溪村对繁殖期纯色山鹪莺的领域鸣声等行为进行研究。运用焦点动物观察法,通过Olympus DS-20数码录音笔(100—17100Hz)和直径50cm声音收集器采集声音。行为统计以直接观察和SonyDCR-VX2000E数码摄像机录像相结合。结果如下:⑴共采集到620个鸣句,分属6种鸣句类型,其中4中为常见类型,1种为过渡类型,1种少见类型。(2)纯色山鹪莺的鸣声结构简单,变化较多,能够根据环境改变鸣声,具有识别危险程度和危险对象种类的能力。(3)鸣声均和一定的行为具有联系,4种主要鸣声类型均伴有抖尾行为出现。据此认为,纯色山鹪莺鸣唱结构简单但变化较多,而尾羽在其领域鸣叫行为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风电作为清洁可再生绿色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导致风电建设与鸟类保护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如何协调风电发展与物种保护已成为生态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关注的热点主题。为了探究风机对鸟类物种、功能和谱系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年1、3、4、5月,采用样线法对连山风电场的鸟类多样性进行了4次调查。根据样线离风机距离的远近设置4个梯度: 100~300 m有6条样线,300~500 m 有13条样线,500~700 m 有8条样线,>700 m 有5条样线。结果表明: 本次调查中记录了繁殖留鸟76种,隶属于11目31科,目、科中数量最多是雀形目(53种)和画眉科(12种)。鸟类物种丰富度、功能丰富度(FRic)和谱系多样性(Faith PD)随着离风机距离的增加呈增加趋势: 在500 m以内未显著增加,500 m外呈显著增加趋势;鸟类群落水平的扩散能力呈现出增加趋势。鸟类群落的平均成对功能和谱系距离的标准化效应值(SES.MFD和SES.MPD)均小于0,其中显著低于随机值的样线占比约为50%(P<0.05)。风力发电机对鸟类物种、功能和谱系的影响主要在前500 m的距离;本研究的4个梯度中,鸟类群落的功能和谱系结构均表现为聚集特征。研究证实,风机对鸟类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在评估风机对鸟类群落的影响时仅考虑物种多样性可能难以提供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基于Maxent模型的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多样性热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滨海湿地和水网湿地,是水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基于55种水鸟的分布数据和15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热点地区。研究表明:影响水鸟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是降雨量季节变化、土地利用类型、距离水源的距离,水鸟丰富度最高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东南区域,呈现往内陆地区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当地水资源空间分布一致。水鸟多样性热点地区分布在东南部沿海一带,集中在珠海、江门、深圳、中山等市。研究结果能为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参考,对维持该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物种多度与分布幅之间的正相关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的规律。但近年在热带山地和岛屿的研究发现多度-分布幅关系会出现不相关或负相关的现象;该现象可能是由于当地多度高且分布幅小的特有种比例较高所导致。在喜马拉雅山东段的勒布沟沿海拔2350—4950 m开展研究:1)记录了当地鸟类多度垂直分布格局;2)验证了该区繁殖鸟总体多度-垂直分布幅关系,并对比了特有种和非特有种分组子集多度-垂直分布幅关系、平均多度和垂直分布中心的差异。研究发现勒布沟鸟类多度垂直分布格局为驼峰格局。该区繁殖鸟类与非特有种的多度-垂直分布幅关系均为正相关,但特有种的多度-垂直分布幅关系为不相关。特有种的多度及海拔分布中心位置均高于非特有种。结果表明区域的鸟类特有性对多度-垂直分布幅关系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地理隔离导致的区域物种组成差异,是造成多度-分布幅关系模式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羽色多态现象的研究对了解物种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有着重要意义。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具有典型的羽色多态现象。结合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馆藏标本和2005年4月—2007年1月间的野外调查,分析棕背伯劳棕色型和黑色型在形态和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后,得到的结果如下:1) 广东可能存在与棕色型、黑色型相区别的一种新色型——黑色白边型,该色型全身以黑色为主,但具多枚白色飞羽;2) 棕色型与黑色型各身体量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3) 野外种群中棕色型为优势色型,黑色型多集中于沿海地区而山区未有发现,黑色白边型仅在沿海的海丰县被发现。据此认为新色型的出现说明沿海可能是黑色型分化的重要地区,且色型的分化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6.
黄腹山鹪莺的营巢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营巢对鸟类的生长繁殖有着重要影响。为此,从2007年3-9月在广东省肇庆江溪村对研究地中的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的巢进行标记和测量,并以巢址为中心做5m×5m样方调查,通过主成分分析研究其巢址选择,结果表明:1)黄腹山鹪莺营巢时间始于3月中旬,4月达到高峰,至7月底结束;2)在13种植物上发现44个巢,其中在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上最多,有27个,其次为加拿大飞蓬(Erigeron canadensis),4个,其他植物皆为1—2个;3)巢皆为不规则的球状巢,巢材除动植物性材料外,均有人工制品;巢内空间与巢整体大小较为一致;4)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4种,依次为:距最近水源距离(29.89%)、距最近道路距离(16.45%)、距最近灌木距离(12.92%)、距水面高度(11.69%)。据此认为黄腹山鹪莺的营巢是对草本植物环境的适应,而其尾羽的逆向变化对营巢是有利的,起到增加飞行灵活性和减少筑巢投资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物种种域的分布规律是生物地理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问题。Rapoport法则认为,物种分布范围随海拔上升而增大,但其适用性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喜马拉雅山脉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拥有全球最广的海拔落差以及完整的垂直气候和植被带,是验证Rapoport法则的理想场所。为探讨中喜马拉雅山脉吉隆沟3 600 m海拔梯度范围内繁殖鸟类种域分布是否符合Rapoport法则,于2012和2013年的雨季,利用样线法对中喜马拉雅吉隆沟地区的繁殖鸟类进行了4次调查。在海拔1800~5 400m的调查区域内,每300m海拔梯度布设调查样线3条,共计36条样线。调查共记录到繁殖鸟类169种,种域范围低频方向呈明显偏右分布。平均种域为(1 642.29±544.63)m,中值为728.5 m。其中,种域最大为3 300 m。分别使用Stevens方法、中点法、逐种法、Pagel法和四分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采用线性回归方程验证其是否符合Rapoport法则。结果表明,Rapoport法则的有效性与验证方法有关,Stevens方法、中点法、逐种法均不支持Rapoport法则,而Pagel法和四分法支持Rapoport法则。综合表明,吉隆沟繁殖鸟类种域海拔格局对Rapoport法则的支持较弱,说明Rapoport法则在该区域适用性较差。  相似文献   
8.
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具有冬羽尾羽长于繁殖羽尾羽的特点,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和繁殖策略。为此,从2006年9月~2007年2月,在广东省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的秋季换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黄腹山鹪莺成鸟繁殖羽体长和尾羽长皆极显著短于冬羽(P<0.01),繁殖羽翼长显著短于冬羽(P<0.05),其余身体量度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2)9月17日获得第一个黄腹山鹪莺换羽个体,初级飞羽已更换到P5,次级飞羽已更换到S6,11月20日后所获样本均已完成羽毛的更换。(3)初级飞羽的换羽模式为递降换羽,次级飞羽为递升换羽,尾羽为离心型换羽。(4)换羽期间,10月的个体平均体重最大,显著(P<0.01)重于11月的体重,其他各月无显著性差异(P>0.05)。据此,推测黄腹山鹪莺秋季种群换羽的持续时间约100d;相对其他羽毛而言,尾羽更换对黄腹山鹪莺生长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动物通道是缓解高速公路对其周边野生动物生境隔离的有效措施,通道的位置是影响其使用效率的关键因素,然而现有研究对通道的选址却甚少涉及。以武深高速为例,推荐一种基于物种运动路径识别的通道选址方法,选取影响动物生境选择的环境因子构建评价体系,借助GIS手段对公路周边野生动物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水文分析原理快速准确地刻画出物种在生境中的潜在活动路径,从而确定了5处高速公路上建设动物通道的理想位置。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定量地反映出生境的质量格局对于物种运动的影响,准确定位出物种运动受到阻碍的关键区域,在景观层次上,提出的通道位置能有效地缓解栖息地破碎化造成的生态压力;研究不但能弥补目前研究的不足,同时亦为道路网设计、城市生态规划等相关领域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超  丁志锋  丁平 《生态学报》2015,35(20):6759-6768
为探究千岛湖陆桥岛屿不同鸟类集团对栖息地片段化敏感性的差异和季节变化,于2009年4月—2012年1月鸟类繁殖季(4、5、6月)和冬季(11、12、1月)对千岛湖41个陆桥岛屿鸟类集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杂食鸟对片段化敏感性高于食虫鸟,繁殖季时二者无显著差异,繁殖季和冬季时下层鸟对片段化敏感性均高于林冠鸟,冬季留鸟对片段化敏感性高于候鸟,繁殖季则无显著差异。杂食鸟和留鸟对片段化敏感性存在季节差异,而食虫鸟、林冠鸟、下层鸟和候鸟对片段化敏感性均无季节差异。不同鸟类集团对栖息地片段化敏感性的差异和季节变化规律,有助于人们在栖息地管理和保护区设计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鸟类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