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为摸清厦门集美凤林红树林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现状,2002年1、4、7和10月在厦门集美凤林红树林区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4个季度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2种。生物量优势种是软体动物门的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cingulata)和节肢动物门的弧边招潮(Ucaarcuata)。密度优势种是软体动物门的短拟沼螺(Assimineabrevicula)和环节动物门的沼蚓(Limnodriloidessp.)。集美凤林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和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990ind./m2和139.0g/m2。密度的季节变化是:1月>4月>10月>7月,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是1月>10月>4月>7月。聚类分析和数量分布表明,优势种珠带拟蟹守螺、短拟沼螺、弧边招潮和沼蚓的季节变化各不相同。与2002年10月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0.56)比较,厦门凤林红树林区的平均值较高(2.66)。文中分析了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棉蚜和his gossypii Glover饲养日本通草蛉Chrysoperla nipt)oensis(Okamoto)作为对照,用一种半固体人工饲料连续饲养10代日本通草蛉,对日本通草蛉各生长阶段的生长和发育指标进行观测。结果显示,用人工饲料饲养的日本通草蛉的幼虫历期为13~15d,蛹期为8d,较对照组的7d和6d分别延长6~8d和2d;用棉蚜饲养的对照组日本通草蛉幼虫累计存活率为94%,成虫获得率为87%,而人工饲料饲养连续10代的幼虫累计存活率为81%~89%,成虫获得率69%~79%。取食人工饲料的日本通草蛉成虫,在产卵前期、产卵量、产卵期及寿命方面与对照组存在显著的差异,人工饲料组草蛉的产卵前期为5.07—5.22d,而对照组草蛉的产卵前期为4.12d,人工饲料组草蛉的产卵量为190~390粒,对照组的单雌产卵量为667.2粒,人工饲料组草蛉的寿命为36—38d,对照组成虫寿命52d。以上结果表明,这种半固体人工饲料可以满足日本通草蛉幼虫生长发育基本需要,可用于日本通草蛉的室内继代饲养,但需要进一步优化配方。 相似文献
3.
镉胁迫对白骨壤幼苗钾钠镁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砂基栽培,研究重金属镉(Cd)不同胁迫浓度(0、0.5、5、25、50、100和150mg·L-1)和胁迫时间(45和90 d)对红树植物白骨壤幼苗钾钠镁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白骨壤各器官对Cd的吸收和累积均表现为随Cd胁迫浓度上升而增加,随胁迫时间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进入植物体内的Cd主要富集在根部,其次是凋落子叶,在150 mg·L-1浓度下分别占累积总量的66.9%和16.3%,这对减少Cd对植物全株的危害具有积极意义.受Cd胁迫影响90 d后,根和茎中Na含量呈上升趋势,叶和子叶中呈下降趋势;根和子叶中K含量呈下降趋势,茎和叶中变化不明显;Cd胁迫90 d后各器官(根、茎、叶和子叶)中Mg含量均低于对照,且与C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培养纯化的最佳方法,为脐血MSCs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足月分娩和早产儿脐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比较胎龄、不同培养基、接种密度、首次换液时间对脐血MSCs原代培养过程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表面标记物的表达情况,观察脐血MSCs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足月分娩脐血,采用MesencultTM培养基,以5×106/cm2的密度接种,首次换液时间为7d时,脐血MSCs原代培养成功率较高。相同培养条件下,早产儿脐血培养成功率高于足月分娩脐血。人脐血MSCs强表达CD29、CD44和CD90,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34。结论优化筛选到一种合适的人脐血MSCs培养纯化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IF-1α和VEGF—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肿瘤外科需进行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各73例进行研究分析,采用免疫组化SP(streptavidin perotridase)对胃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中HIF-1α和VEGF-c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①HIF-1α和VEGF-c在癌旁组织几乎不表达,而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56%、78.0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经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IF—hx和VEGF-c的阳性表达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HIF-1α和VEGF-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654,P〈0.05)。结论:HIF.hx和VEGF-c的阳性表达可以作为胃癌侵袭转移的重要判定指标,这对于本病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矗立在柏林市中心施普雷河岸的德国国会大厦完全依靠生物能源运行。它的电力和热能由地下室的生物燃料发电机提供,过剩的热量随后被储存在巨大的地下管道中用于冬季供大厦取暖,而室外的冷量又被贮存回地下用于夏季给建筑物送凉。 相似文献
7.
弃耕地撂荒是土壤与植被向自然方向进行的次生演替,研究河岸带土壤撂荒后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恢复和重建由农田干扰导致的退化河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科学基础之一。以河岸带农地为对照,不同撂荒年限(撂荒2年、撂荒8年、撂荒10年)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撂荒年限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氮的含量均呈现撂荒10年撂荒8年农田撂荒2年;土壤中磷含量呈现撂荒10年撂荒8年撂荒2年农田;农田和各撂荒年限的土壤碳、氮、磷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规律,但土壤碳和氮差异的显著性比磷明显。(2)河岸带土壤中C/N、C/P的均值均呈现:撂荒10年农田撂荒8年撂荒2年趋势。N/P的均值呈现:撂荒10年(0.78)农田(0.77)撂荒8年(0.77)撂荒2年(0.67),表明N是本研究区河岸带植被恢复的限制性营养元素。(3)河岸带农田和不同撂荒年限土壤碳、氮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耦合线性关系,而碳与磷、氮与磷之间的线性拟合程度相对较低。(4)在农田撂荒演替的初期阶段(2年),土壤的容重没有显著的变化,而随着撂荒时间的增加(8年和10年),土壤容重均有显著的降低,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9.
10.
为了提高甘蔗品种资源的利用效率, 为甘蔗遗传育种亲本的选择、杂交组合配制及核心种质构建提供理论指导, 我们利用17个质量性状和5个数量性状分析了来自13个国家共20个地区的1,160份甘蔗品种资源的遗传变异、遗传结构和遗传距离等。结果表明: 5个数量性状在不同来源地品种群体之间的变异系数值(CV)变化较大, 说明不同来源地品种群体的数量遗传变异有较大差异, 其中来自海南的品种其群体遗传变异最丰富。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明, 来自美国的品种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 其次为中国台湾, 第三为澳大利亚, 说明上述3个地区的甘蔗种质创新比较活跃, 在遗传育种中使用了更多表型性状多样化的亲本。不同来源地品种其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和基因流(Nm)显示甘蔗品种群体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来源地内部, 且不同来源地品种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基因交流。遗传距离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各来源地品种群体之间遗传距离在0.0261–0.2945之间, 其中以福建和广东的品种最为相似, 其次为古巴和美国、广西和云南、澳大利亚和菲律宾、江西和四川、巴西和法国, 说明上述地区在杂交亲本的选择上比较相近。鉴于此, 在遗传育种中应加大利用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品种材料并尽量避免选择同一组的品种相互杂交, 同时对于与其他来源地品种群体遗传距离较远的墨西哥品种群体在亲本选配时应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