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2006~2009年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对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繁殖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凤头麦鸡在牡丹江属夏侯鸟,每年3月末4月初迁来,9月下旬迁走,居留期约6个月;4月底开始筑巢,繁殖期间的配偶关系为一雄一雌,营巢于沼泽草甸,也有个体将巢筑于田边或荒地中,个别将巢直接筑在农田的垄上.巢比较简单,在1~2 d内完成.巢筑成后的7~10 d开始产卵.每窝4枚,平均卵重25.2 g,最后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为24~29 d, 孵化率50%~100%;幼鸟为早成鸟,育雏期30 d左右.  相似文献   
2.
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阐明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格局的形成原因,掌握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动态及发展趋势。于2012至2015年在柴河林区的新房子、大青沟和二道河子地区,对针阔混交林、阔叶林、草甸、沿河林和农田5种生境类型,采用铗日法对小型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为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的优势物种,针阔混交林为棕背?最适生境,阔叶林为大林姬鼠最适生境;黑线姬鼠(A. agrarius)和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为农田优势物种,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仅在草甸中发现。随生境垂直分布区海拔高度的降低,总捕获率逐渐减低,其中棕背?的种群变化起主要作用;大林姬鼠的捕获率逐渐增加,其对农业经济的干扰适应性更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的分布规律受居民点分布比例影响;红背?(Clethrionomys rutilus)主要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针阔混交林。通过与孙儒泳等20世纪60年代在此地区的研究结果的比较,最后认为近几十年原始森林的破坏,伴生的次生林和人工林,致柴河林区的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林的过渡失去先前的典型特征。并发现小型啮齿动物的群落格局变化,虽呈现出自然条件的垂直变化和农业活动影响的规律,但同时存在生境变化的适应性改变,也表现出各地区的区域生境特征对取样点微生境啮齿动物分布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系统地理学是研究种间及种内不同种群的形成、现有分布格局的历史原因和演化过程的一门学科。基于分子水平,能够更准确地界定物种分布格局,促进分子系统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近年来,分子系统地理研究的开展,促进了对啮齿动物物种分布格局形成机制的理解。对啮齿动物的种内及种上分类阶元的系统演化关系、起源中心与演化历程、影响系统地理格局的因素、鼠害防控和保护生物学等分子系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啮齿动物分子系统地理学未来发展的四点展望:1)综合性系统地理学研究;2)区域系统地理学研究;3)物种演化的全面系统研究;4)新型分子标记和分析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北地区发现姬鼩鼱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4年在黑龙江省横道河子地区(44°48′44″N,129°02′04″E,海拔约740 m)采集到1只鼩鼱(标本编号为CH5)。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达赉湖地区(48°37′20″N,117°53′17″E,海拔约720 m)采集2只鼩鼱(标本编号为DE7和DE12)。这些新获标本经鉴定为姬鼩鼱(Sorex minutissimus)。《小鼩鼱(食虫目:鼩鼱科)辽宁省新纪录》文中的标本(080910,090920)经重新鉴定也为姬鼩鼱。利用mt DNA的Cyt b基因全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揭示,小鼩鼱聚为一支,姬鼩鼱聚为另一支,新获标本(CH5、DE7、DE12)和待厘定标本(080910、090920)都聚在姬鼩鼱一支,进一步支持形态学鉴定结果。2015年采集的姬鼩鼱为内蒙古自治区新纪录,而《小鼩鼱(食虫目:鼩鼱科)辽宁省新纪录》文中的小鼩鼱(Sorex minutus)(标本号:080910,090920)更正为辽宁省姬鼩鼱新纪录。  相似文献   
5.
狼头部和背部针毛表面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狼头部和背部针毛的表面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狼的头部针毛和背部针毛近似为梭形,2种针毛对应的典型部位之间在鳞片类型、游离缘平滑度、高度、密度等因素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头部针毛和背部针毛的近根部分之间的高度、密度差异极显著;主体部分之间、近梢部分之间的高度差异不显著,而主体部分之间的密度差异极显著,近梢部分之间的密度差异不显著.这将为狼的形态学及分类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牡丹峰自然保护区鸳鸯繁殖习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在黑龙江省牡丹峰自然保护区对鸳鸯Aix galericulata的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鸳鸯在牡丹峰自然保护区属夏候鸟,每年4月下旬迁来,9月下旬迁走,居留期约5个月.繁殖期间,其配偶关系为一雄一雌,筑巢一般由雌鸟承担,大约在7~8 d内完成.巢筑成后的5~6 d开始产卵.每窝5~10枚,平均窝卵数7.5枚,卵重平均34.2 g,最后一枚卵产出后开始孵卵,孵化期约为28~30 d,孵化率为90%.  相似文献   
7.
对12个隼形目物种CHD基因的一段内含子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CHD-W和CHD-Z基因的多态性存在差异,CHD-W基因不适合系统发生学的研究.通过对CHD-Z基因扩增序列构建的NJ和MP树,结果显示隼科鸟类与鹰科和鹳科鸟类关系较远,与传统形态分类和和鸟类新的分类系统不一致.在白腹鹞的分类地位上与传统形态学分类不一致,将白腹鹞归入鹰属一支.NJ树显示鸢属(黑鸢)与鵟属(毛脚鵟)亲缘关系较近,MP树显示鵟鹰属(灰脸鵟鹰)与鵟属(毛脚鵟)亲缘关系较近.NJ和MP树都显示雕属(金雕)和鹰雕属(鹰雕)与其他鹰科各属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8.
鉴于无脊椎动物“腔”的教学存在讲解无系统化,较为零散的问题,在生物发生律规律下,基于胚胎发育过程来探讨各门类动物“腔”的问题,为广大教师学者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东部矿区鸟类群落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至2009年2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黑龙江东部4个主要矿区(鸡西、鹤岗、双鸭山和七台河矿区)的鸟类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6目36科107种。其中古北种50种,东洋种11种,广布种46种;留鸟22种,夏候鸟64种,冬候鸟1种,旅鸟20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3种。4个矿区中以鸡西矿区的鸟类多样性和均匀性最高,鹤岗最低,这与煤矸石的堆积、采矿方式,以及矿区生境类型、植被演替等有关。在植被演替的不同阶段鸟类多样性存在差异,处于演替中期的针阔混交林中鸟类多样性最高,处于演替早期的阔叶林最低。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作为探究实验或探究式课外活动在中学已经广泛开展,目前发展的诸多探究实验组同时开展,无疑加大了此实验的难度.本文针对此实验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选用卵和蝌蚪应注意的问题;饲养器皿与水应注意的问题;控制无关变量应注意的问题;实验组加入药物应注意的问题,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