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两种石楠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红叶石楠和光叶石楠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两种石楠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日间光照强度的不断变化,即时最大荧光产量(Fm')、光系统Ⅱ实际量子产量(Yield)和光化学淬灭(qP)呈现出“V”型曲线;非光化学淬灭(qN)呈现出单峰曲线;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则呈现出双峰曲线;到黄昏时各参数基本恢复至早晨的水平,表明两种石楠均未发生光合机构的破坏。红叶石楠的Fm’、Yield、ETR、qP均高于光叶石楠,说明红叶石楠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高于光叶石楠,表现出对当地环境更高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2017年5月在安徽省岳西县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59′04.73″N,116°04′44.36″E,海拔1 228 m)采集到鼩鼱形动物雄性个体1只。该个体体色棕灰,尾长约为体长的80%,颅全长大于19 mm,上颌有3枚单尖齿,齿式为1.3.1.3/1.1.1.3=28,符合川西缺齿鼩鼱(Chodsigoa hypsibia)的形态特征。通过测定其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并结合从Gen Bank下载的缺齿鼩鼱属4个物种的同源区序列,构建系统发生关系,结果显示该个体与川西缺齿鼩鼱聚合并形成单系,同时该个体与Gen Bank中所检索到的川西缺齿鼩鼱遗传距离最为接近。基于以上结果,确定该个体为川西缺齿鼩鼱。这是川西缺齿鼩鼱第一次在安徽省被发现,扩大了该物种在我国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3.
罗来开;谈凯;伍佳楠;朱玲;薛立勋;肖晶晶;章伟;赵凯 《水生生物学报》2025,49(5):052503-1-052503-13
为了探究不同岸线植物和仔稚鱼群落特征及其与江豚分布的潜在关系, 研究在长江安庆段选取了15个典型断面, 分别进行了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仔稚鱼群落特征调查并开展了3次江豚数量和分布的目视考察。结果表明: (1)自然岸线、抛石岸线和预制砌块岸线分别记录了126、106和89种植物, 均以草本植物为主; Ward最小方差聚类将3种岸线的植物群落分别划分成了4、4和5个群落类型, 其中益母草+芦苇+狗牙根群落、芦苇+荻+狗牙根群落及三裂叶薯+苍耳+小蓬草群落分别在自然岸线、抛石岸线和预制砌块岸线出现频率最高。(2)共采集仔稚鱼个体130005尾, 隶属于6目7科14属15种。其中自然岸线、抛石岸线和预制砌块岸线水域分别采集了15、12和13种鱼类, 三种岸线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均以鲤科鱼类为主。䱗、鲫、鲤、陈氏新银鱼、大银鱼和间下鱵为三种岸线水域的共优势种, 子陵吻虾虎鱼为预制砌块岸线水域的特有优势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自然岸线渔获物总数量和中上层鱼类种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岸线水域。(3) 3次考察累计发现江豚135头次, 平均每次考察观察到江豚(45.00±8.66) 头次。考察发现长江安庆段江豚总体呈连续分布, 但存在明显的集中分布区域, 江豚对自然岸线水域有较为明显的偏向选择性。(4)植物群落和仔稚鱼群落和江豚分布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植被盖度与仔稚鱼种类、数量及小型鱼类种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 <0.05), 仔稚鱼种类、数量及小型鱼类物种数和数量与长江江豚的分布也均显示出显著的正相关(P <0.05)。综上推断, 江豚选择自然岸线水域作为主要栖息地可能是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植被覆盖率和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及丰富的中上层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