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CO2浓度倍增(700 μmol·mol-1)条件下,以5个不同剂量的UV-B辐射对大棚番茄的光合作用及SOD、POD、CAT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2倍增能够明显提高番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在CO2倍增条件下,低剂量UV-B辐射(<1.163 kJ·m-2·d-1)可以刺激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升高,抗氧化酶活性升高,与CO2的正效应有叠加现象,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大;高剂量的UV-B(>1.163 kJ·m-2·d-1)辐射使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对植物产生胁迫作用,CO2倍增与UV-B辐射复合处理可以减弱和部分抵消这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NO的性质和可能的产生途径,略述了生物胁迫(病原菌侵害)和干旱胁迫、盐胁迫、极端温度、机械损伤、臭氧和紫外辐射等各种非生物胁迫信号与NO信号分子的偶联及其信号的级联途径,概括了NO可能介导的生物过程,讨论了NO通过其下游信号过程对与细胞的生理影响以及该下游信号过程所涉及到的cGMP、cADPR的产生和NO与其它信号分子(ROS、SA、ABA等)的协同作用,表明胁迫诱导的NO爆发是激发、启动和装备植物细胞的重要信号级联环节,这个环节能使植物细胞处于应激状态,并迅速作出反应,形成一系列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浓度为0.041mg/m ̄3,0.083mg/m ̄3和0.166mg/m ̄3的HF气体分别对小麦、玉米和蚕豆三种植物熏气后,植物叶片中SOD酶活力的变化及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高深度HF(0.166mg/m ̄3)对SOD有抵制作用,较低浓度(0.083mg/m ̄3,0.041mg/m ̄3)下是先升后抑。在三种浓度下,叶片中MDA含量均随熏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三种植物对氟化氢的敏感性不同,由大到小依次为蚕豆、小麦、玉米。 相似文献
5.
6.
春小麦分别用0、1‰、3‰、5‰浓度的CaCl_2溶液浸种及培养,9天后,用0.3—0.7ppm浓度的臭氧(O_3)对幼苗熏气0、4、8、12h,观测到来经Ca~(2+)处理材料的叶片,其外渗液紫外吸收值和电导率随O_3处理时间延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叶内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都明显降低,经过3‰Ca~(2+)处理O_3熏气4—12h的材料,其外渗液紫外吸值、电导率、外渗糖、蒸腾强度都低于对照,其叶内可溶性糖及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证收明在一定O_3浓度范围内,3‰CaCl_2对O_3侵害小麦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4.52 kJ*m-2*d-1 UV-BBE的UV-B辐射和700 μmol*mol-1的CO2浓度人工模拟复合处理下,研究了对蚕豆(Vicia faba L.)幼苗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单因子明显降低蚕豆幼苗的株高、叶面积和生物量,CO2单因子的作用正好相反,二者的作用程度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UV-B辐射和CO2复合作用对蚕豆幼苗的生长影响不明显.同时,增强的UV-B辐射单因子还使蚕豆幼苗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下降,CO2单因子的作用也相反,且CO2单因子的促进程度大于UV-B辐射单因子的抑制程度.而在UV-B辐射和CO2复合作用下,蚕豆幼苗的光合作用参数基本与对照同步.分析认为,UV-B辐射和CO2复合作用对蚕豆幼苗的影响是一种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在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的先人们经过长期劳动实践和调查研究,很早就对生物物种、生态环境及遗传的多样性有了较多认识,并记述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他们还通过发展农牧业、合理利用和管理生物资源以及建立各种形式的保护地和园林等,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10.
温室条件下,用0(Control)、8.65kJm-2d-1(TI)及11.2KJm-2d-1(t2)不同剂量的UV-B辐射处理蚕豆幼苗。Ca2 .ATPase及Mg2 -ATPase的活性在辐射处理期间下降。在处理21d,T1和T2微粒体膜的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同时IUFA急剧下降,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14及21d时,膜磷脂的含量也明显下降。脂氧合酶(Lox)活性在第7及14天与对照相比都显著升高,而21d后迅速下降。结果表明,增强UV-B对微粒体膜的伤害可能是一方面导致正常酶合成与分解之间的平衡失调,另一方面导致了膜脂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