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篇 |
免费 | 62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22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属烤瓷这一名词在日本称之“金属烧附陶瓷”,而在美国称为“Porcelain fusodto metal restoration”,我们称为”金属烤瓷”。金属烤瓷修复体是用金属作底材,制成帽状冠,然后在它的表面涂上与自然牙颜色相似的瓷釉,再雕刻成牙体解剖形态,放入真 相似文献
2.
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开发青鱼的微卫星标记能为青鱼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更多工具。本研究使用磁珠富集法,利用生物素探针(CA)10和(GACA)6,富集得到青鱼基因组微卫星片段,进一步通过设计微卫星引物检验其在青鱼原种群体中的有效性和多态性水平。结果显示,所构建文库中849个克隆含有微卫星序列,通过利用PCR技术在吴江原种青鱼36个个体中进行多态性筛选,获得了25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其平均等位基因数(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7.08和3.526,平均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02和0.61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68。其中,Mp23、Mp27和Mp35这3个位点极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 0.01)。本研究开发的微卫星标记能为青鱼种质资源的评价和保护等研究提供工具。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青藏高原东缘高山森林-苔原交错带土壤微生物的特征和季节变化, 研究了米亚罗鹧鸪山原始针叶林、林线、树线、密灌丛、疏灌丛和高山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 植被类型和季节动态对MBC、MBN和微生物数量都有显著影响。不同时期的微生物在各植被类型间分布有差异, 植物生长季初期和生长季中期, 树线以上群落的MBC高于树线下的群落, 而到生长季末期恰恰相反, 暗针叶林、林线和树线的MBC显著升高, 各植被之间MBC的差异减小; 微生物数量基本上也是以树线为界, 树线以下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低于树线以上群落, 其中密灌丛的细菌数量最高; 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为生长季末期>生长季初期>生长季中期。生长季末期真菌数量显著增加, 且MBC/MBN最高。统计分析表明, MBN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而MBC仅与真菌数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p < 0.05)。植物生长季末期大量的凋落物输入和雪被覆盖可能是微生物季节变异的外在因素, 而土壤微生物和高山植物对有效氮的竞争可能是微生物季节变异的内在因素。植物生长季初期对氮的吸收和土壤微生物在植物生长季末期对氮的固定加强了高山生态系统对氮的利用。气候变暖可能会延长高山植物的生长季, 增加高山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进而改变高山土壤碳的固存速率。 相似文献
4.
研究利用自主开发的12个微卫星标记, 对来自于长江水系4个野生群体(湖北石首、湖南湘江、江苏邗江、浙江嘉兴)和1个养殖群体(江苏吴江)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这12个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660—0.923, 表明这12个位点均具有高度多态性(PIC>0.5)。5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介于7.917—11.667, 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介于4.837—6.035; 平均观测杂合度介于0.713—0.861; 平均期望杂合度介于0.749—0.819; 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介于0.711—0.788, 表明这5个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4个野生群体之间遗传距离较近, 养殖群体与这4个野生群体遗传距离均较远。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 湘江群体和石首群体首先聚为一支, 然后与邗江群体和嘉兴群体聚为一支, 最后与吴江养殖群体聚为一支。这12个微卫星位点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特征, 可以用于青鱼不同群体的种质资源的评估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斑翅食蚧蚜小蜂是橡副珠蜡蚧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之一。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发育、寄生及繁殖等方面的生态学特性。研究表明:温度和光周期对斑翅食蚧蚜小蜂种群增长影响明显。在32℃下不能完成世代发育,在温度为18-27℃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发育加快,18℃发育历期最长(54.0d),27℃最短(22.8d);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2.76℃和307.62日度。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斑翅食蚧蚜小蜂寄生,21℃时寄生率最高为(36.0%),30℃时寄生率最低(4.5%)。结合发育历期、体长、产卵、抱卵、寄生率等参数,该蜂发育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1-27℃度范围内,30℃以上不利于小蜂的发育及存活。斑翅食蚧蚜小蜂对长光的刺激比较敏感,随光照时间增长,发育加快、产卵量明显增加,长日照条件(LD16∶8h)的发育历期最短(24.8d),短日照条件(LD10∶14h)的最长(27.8d),产卵量在长日照条件(LD16∶8h)时最多(119.6粒),短日照条件(LD10∶14h)时最少(86.2粒)。结合发育、产卵、寄生等参数,长日照条件(LD14∶10-LD16∶8h)有利于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6.
7.
推测人骨形成蛋白3羧基端的127氨基酸的肽段为其成熟肽(hBMP3m)。将编码此成熟肽的cDNA插入含PL启动子的表达质粒pDH中,构建表达质粒pDHB3m,转化大肠杆菌DH5α。42℃热诱导6h后表达量达到最高水平,约占菌体总蛋白28%;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包涵体经分离和洗涤后,溶解于尿素,在变性溶解状态下经阳离子交换层析,目的蛋白纯度至少在95%以上。再经稀释复性。然后将纯化、复性的重组人骨形成蛋白3成熟肽(rhBMP3m)植入小鼠肌肉间隙,于不同时间取材观察,在局部可见典型的软骨形成、软骨内成骨以及骨组织形成的过程,证实所制备的rhBMP3m具有明显的异位诱骨活性。 相似文献
8.
广西陆栖兽类动物分布格局及区划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广西陆栖兽类种类,数量和分布特点。结合自然地理条件,探讨了广西陆栖兽类支持发布格局,并将广西兽类地理区划为7个小区:Ⅰ桂西南缘山地小区;Ⅱ桂南沿海台地平原小区;Ⅲ桂西南丘陵盆地小区;Ⅳ桂中丘陵山地小区;Ⅴ桂中及桂东低丘台地,山地,谷地小区;Ⅵ桂西北岩溶山原盆坝小区;Ⅶ桂东北南岭山地小区。广西陆栖兽类区域分化不明显,而受地形因素的更显著,海拔较高的桂西,北边缘山地区系成分较为近似,而与东部和南部沿海低海拔的丘陵,低山及盆地形成较明显的差异。盆地内弧形山脉的动物区系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10.
人工发酵古尼虫草中甘露醇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比色法简便、准确和快速地测定发酵生产的古尼虫草菌丝中甘露醇含量。结果表明 ,甘露醇的最大特征吸收峰在 41 2nm处 ,质量浓度在 1 0~ 5 0mg/L范围内线性较好 ,其回归方程 ρ=-0 842 +97 3 2 9A,r=0 9992 ;平均回收率 1 0 0 2 4% ,RSD =0 5 4% (n=5 )。样品中甘露醇采用水提取法 ,提取时间 2h。甘露醇显色后 2 0min内测定对结果影响不大 ,在测定时要注意排除果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用此法测得发酵古尼虫草菌丝体中甘露醇的含量为 7.4% ,RSD =0 .2 4% (n =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