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8篇 |
免费 | 148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5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62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水稻淀粉胚乳程序性细胞死亡中的去核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水稻品种中籼8836淀粉胚乳细胞的去核化发育阶段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和同期籽粒灌浆速率及相关酶活性的动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开花受精后约在第3天胚乳完成细胞化,花后第5天少数淀粉胚乳细胞启动去核发育过程。核消亡是淀粉胚乳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PCD)的第一步。同一籽粒淀粉胚乳细胞的去核进程是不同步的。花后第13天所有淀粉胚乳细胞都已完成去核过程。在去核过程中,胚乳核的形态变化特征既有动植物PCD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伴随核降解过程,一部分线粒体解体,表明去核化与线粒体解体有一定联系。在去核化发育阶段,与PCD有关的酶类,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非常高;与淀粉合成有关的酶类,如ADPG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酶)、淀粉分支酶(或Q酶)也表现出很高的活性。去核化发育阶段籽粒灌浆速率最高,籽粒增重亦最快。淀粉胚乳细胞去核之后,细胞并未立即死亡,这些无核的细胞仍维持正常有序的代谢活动,继续进行淀粉和贮藏蛋白的合成与积累,但上述酶类的活性明显降低,灌浆速率也明显趋缓。淀粉胚乳细胞最终被贮藏物质充满时成为死细胞,完成其程序性死亡过程。Evan‘s blue染色鉴定表明淀粉胚乳细胞死亡不同步,细胞死亡在淀粉胚乳组织中是随机发生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盐酸戊乙奎醚在急性有机磷中毒重度中间综合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急性有机磷中毒并发重度中间综合症患者34例,依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例。2组患者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给予氯解磷定+阿托品+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氯解磷定+盐酸戊乙奎醚+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肌无力症状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肌无力症状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快速有效缓解急性有机磷中毒重度中间综合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4.
发展了一条从红细胞裂解液中同时制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和血红蛋白的新工艺。采用0 75 %的聚乙二醇600作为层析伴侣,使血红蛋白直接流过阴离子交换层析柱,同时吸附SOD和过氧化氢酶。经过梯度洗脱获得SOD和过氧化氢酶组分,再经过疏水性相互作用层析与凝胶过滤层析相串联,使SOD和过氧化氢酶得到纯化。纯化后的SOD和过氧化氢酶的比活力分别达到15932u/mg和65918u/mg ,血红蛋白的纯度达到99.9%以上。总回收率为:SOD ,47.4% ;过氧化氢酶,29.6% ;血红蛋白,88.7%。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同源片段长度与糖多孢红霉菌染色体同源重组率的关系,化学合成或用重叠PCR合成带有突变位点、在突变位点两侧长度为(26bp+27bp)、(500bp+576bp)和(1908bp+1749bp)的同源序列,克隆于糖多孢红霉菌同源重组载体pWHM3后,分别构建了pWHM1113、 pWHM1116和 pWHM1119质粒。以PEG介导转化糖多孢红霉菌A226原生质体,3个质粒分别获得每皿30个、69个和170个转化子,但pWHM1113质粒不能与染色体有效整合,pWHM1116质粒与染色体整合率为转化子的2%,而pWHM1119质粒与染色体整合率达到转化子的19%。 pWHM1116和 pWHM1119质粒均可进行有效的染色体二次重组,将突变位位点引入染色体。因此,同源片段长度为(500bp+576bp)或更长时,可与糖多孢红霉菌染色体进行有效的单重组和双重组。 相似文献
6.
利用Hungate滚管技术从西藏山南地区热泉淤泥中分离到一株高温产氢的厌氧发酵细菌T42。菌株T42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但KOH裂解试验证实其为革兰氏阳性杆菌。菌体大小为0.7μm~0.9μm×3.2μm~7μm,不运动,不产芽孢。其生长温度范围为32℃~69℃,最适生长温度为60℃~62℃,生长pH范围为5.0~8.8,最适生长pH为7.0~7.5,代时30min。有机氮源是T42菌株的必需生长因子。菌株T42利用淀粉、纤维二糖、蔗糖、麦芽糖、糊精、果糖、糖原和海藻糖等底物生长并发酵产氢,发酵葡萄糖的终产物为乙酸、乙醇、H2和CO2。G C含量为31.2mol%。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T42与Thermobrachium celere和Caloramator indicus位于同一分支,生理生化特征也表明菌株T42应是Thermobrachium属的一个新菌株,在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保藏号为AS1.5039。菌株T42的最佳产氢初始pH为7.2,最佳产氢温度为62℃,其氢转化率为1.06mol H2/mol葡萄糖,最大产氢速率为24.0mmol H2/gDW/h。20mmol/L的Mg2 和2mmol/L的Fe2 可分别提高菌株T42的产氢量20%和23.3%,而Ni2 对其产氢无明显的作用。当菌株T42和热自养甲烷热杆菌(Methanothermobacter thermautotrophicus)Z245共培养时,由于降低了氢分压,使其葡萄糖利用率和氢产量分别提高1倍和2.8倍,发酵产物乙酸和乙醇的比例也从1提高到1.7。 相似文献
7.
蕨藻红素促进大豆插条不定根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蕨藻红素影响大豆下胚轴插条不定根形成的研究表明:蕨藻红素促进大豆插条不定根的形成,其最适浓度为0.5μmol·L^-1,最适处理时间为2d。0.5μmol·L^-1蕨藻红素处理大豆插条后,不定根诱导阶段(0~24h)的POD、CAT、IAAox活性较低;而不定根形成生长阶段(24~72h)的CAT和IAAox活性较高,POD活性低于未作处理的。试验推测蕨藻红素促进大豆插条不定根形成的生理基础可能与其影响POD、CAT和IAAox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用鸡胚成纤维细胞对来自野外的 5 个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株 (IBDV-JD1 、 JD2 、 NB 、 HZ1 、 HZ2) 进行分离,测定理化特性、致病性,同时进行血清亚型测定及 A 片段基因组的克隆分析 . 试验所用 5 个法氏囊组织悬液在鸡胚成纤维细胞盲传 2~14 代后适应细胞并产生细胞病变 . 细胞适应的 IBDV 毒株的理化和形态特征与经典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株一致 . 除 IBDV-HZ1 、 HZ2 属经典 IBDV 血清型外, IBDV-JD1 、 JD2 和 NB 毒株分属不同的血清亚型 . 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分离的 IBDV 毒株产生与野外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和病变,出现法氏囊滤泡髓质的淋巴细胞变性、坏死和消失 . 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 IBDV-NB 毒株 A 片段由 3 264 个核苷酸组成,编码由 145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 VP5 和由 1 012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聚蛋白 . 与来自 GenBank 的 IBDV Ⅰ型毒株比较, NB 毒株 A 片段编码的多聚蛋白与 JD1 毒株的同源性最高,达 99.5% , VP2 与 JD1 、 CEF94 、 D78 的同源性为 99.8% , VP3 与 JD1 的同源性为 99.2% , VP4 与 JD1 的同源性为 100% , VP5 与 JD1 , HZ2 , P2 , CEF94 , CT , Cu-1 和 D78 毒株的同源性为 99.3%. NB 毒株 VP2 蛋白的第 253 、 280 、 284 位氨基酸残基与 IBDV 变异毒株和经典毒株一致,但不同于 IBDV 超强毒株 . 这些结果暗示 IBDV 的抗原表位是构象依赖性表位, IBDV 血清亚型的形成与 IBDV 弱毒疫苗病毒株密切相关 . 相似文献
9.
表皮生长因子对培养的气道上皮细胞抗臭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研究观察到臭氧(O3)对体外培养经3H-UdR标记的免气道上皮细胞有明显细胞毒性作用,且损伤程度与O3作用时间呈正相关。O3暴露组细胞内丙二醛(MDA)产生增多(P<0.01),提示O3损伤细胞的机制与胞膜脂质过氧化有关。表皮生长因子(EGF)可明显降低O3所致的3H释放率(P<0.01)、降低O3的细胞毒指数及细胞内MDA含量(P<0.01),证明EGF对气道上皮细胞有保护作用。进一步还观察到浓度为5ng/ml的EOF可以取消O3所引起的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降低(P<0.01),并增加细胞内谷胱甘肽总含量(P<0.05),但不能改变O3所致的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的增加(P>0.05),对GSH/GSSG比值也无明显提高,这些都提示EGF的细胞保护机理可能与其促进细胞内谷胱甘肽合成有关,而对GSSG转化为GSH的还原过程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在前期研究中发现,氧调节蛋白150(ORP150)是与肝细胞癌相关的糖蛋白.进一步研究了ORP150的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的相关性.免疫印迹、细胞免疫化学和定量PCR分别在蛋白质水平和mRNA水平检测了ORP150的表达.运用RNA干扰技术检测了其对凋亡和肝细胞癌侵袭性的影响.发现:无论是蛋白质水平还是mRNA水平,与正常肝细胞相比,ORP150在肝细胞癌中表达明显上调;经RNA干扰后,肝细胞癌的凋亡明显增加,但肿瘤细胞的侵袭性无改变.肝细胞癌中,ORP150表达上调,它可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而促进其生长.ORP150有可能成为肝细胞癌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