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1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探讨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血细胞发生发育的模式,采用Wright’s、碘酸雪夫氏(PAS)和苏丹黑B(SBB)染色方法对齐口裂腹鱼的头肾、中肾、脾和肝组织印片进行染色,了解其发生的具体组织和发育的一般过程。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粒细胞系和其他细胞,且这些细胞系的发育均经过3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通过观察和统计不同阶段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大小、比例及染色特征,发现原始阶段的血细胞体积较大,其中原始单核细胞最大,大小为(18.90±1.59)μm×(16.32±0.70)μm,在4种组织中原始阶段的红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头肾中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0.64%和0.59%,原粒细胞和原淋巴细胞分别在中肾和脾中比例最大,在肝中少量存在,此外在各组织印片中均发现血栓细胞的存在,在肝中发现巨噬细胞。因此头肾、中肾和脾是齐口裂腹鱼的主要造血组织,少量细胞在肝中产生。粒细胞发育过程中,除原始粒细胞PAS染色阴性外,其他阶段均呈阳性,且阳性随不断成熟逐渐增强;单核细胞从原单核细胞到成熟的单核细胞,PAS阳性逐渐增强;而SBB染色发现,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均呈阳性,未成熟的细胞染色程度不一致,成熟的细胞阳性染色最为强烈。在红细胞系发育过程中经历了细胞由大变小再变大的过程,而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仅出现由大变小的过程,在红细胞的发育过程中还出现了染色质固缩和血红蛋白增加。  相似文献   
2.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实验室饲养的重口裂腹鱼眼在胚胎和早期仔鱼阶段的发生和形态变化过程。结果显示,重口裂腹鱼眼的发生开始于神经胚时期形成的眼原基,眼原基经过分化和内陷形成双层视杯,最终发育形成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来源于外胚层细胞,晶状体发育主要经历晶体板时期;角膜的发育时间较视网膜和晶状体晚,始于角膜上皮的形成。出膜后3 d仔鱼视网膜发育基本完成,眼色素沉积明显,基本具备眼的功能结构。本研究结果丰富了重口裂腹鱼早期发育的生物学资料,为苗种培育等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池塘养殖是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主要养殖方式,但关于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雄体的生长和性腺发育规律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定点连续采样,首先系统研究池塘养殖过程中三疣梭子蟹雄体的生长和成熟雄体生殖系统的外观及组成的变化,其次研究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雄体性腺发育过程中性腺各部分组织学特征及其指数的变化,以及不同月份雄体性腺发育的情况和比例。结果表明:(1)三疣梭子蟹雄体的体重和壳宽增长率及特定增长率均在8月份最高,且体重与壳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三疣梭子蟹成熟雄体的生殖系统由体外(阴茎、交接器)和体内(精巢、输精管)两部分构成。(3)根据精巢和输精管的外观、组织学特征及其指数的变化,可将三疣梭子蟹雄体性腺发育分为3期。精子发生期,即精巢内主要细胞类型是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精巢指数为0.07%~0.16%,此时输精管呈透明状,肉眼很难发现;精荚形成期,精巢内主要细胞类型为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精巢指数为0.10%~0.51%,输精管内有大量精荚和分泌物,输精管指数为0.01%~0.41%;成熟期,精巢内主要细胞类型是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精巢指数为0.10%~0.41%,输精管进一步膨大,输精管指数为0.20%~0.65%。(4)在雄体性腺发育期间,性腺指数和输精管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而精巢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统计分析发现性腺指数与肝胰腺指数无明显的相关性。(5)池塘养殖雄体性腺发育不同步,7月份主要处于精子发生期,8月底,有76%的雄体性腺发育达到精荚形成期,至9月底,达到成熟期雄体的比例为47%,此后雄体性腺发育趋于成熟,10月中下旬至12月份池塘养殖雄体均主要处于成熟期。  相似文献   
4.
养殖齐口裂腹鱼外周血细胞显微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养殖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外周血经瑞氏染色液染色,可鉴定出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一些未成熟的红细胞和少量进行无丝分裂的红细胞,未观察到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还可观察到3个阶段的嗜中性粒细胞: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为圆形或近圆形,胞浆呈淡粉红色,量丰富,其中含有较多红色的细小颗粒,胞核呈肾形;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核较中性晚幼粒细胞的凹陷更强,呈S、C等形状;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占多数,胞体近圆形,核至少分成两叶,多达五或六叶.血栓细胞呈圆形、近圆形、梨形、纺锤形、杆状等多种形态,一个或多个聚集在一起.外周血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数量最多,单核细胞体积最大、数量最少.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肠道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2种染色方法对中华绒螯蟹肠道肥大细胞进行组织化学定位。方法甲苯胺蓝(TB)和阿尔新兰-藏红染色(AB/SO)对中肠,后肠和之间的肠球进行了染色。结果 TB和AB/SO两种染色均能不同程度的显示中华绒螯蟹肠道肥大细胞,且TB更为适合。肠道粘膜上皮肥大细胞的形态主要为椭圆形或者圆形。中肠的前段和中段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粘膜层的上皮细胞、基膜及外膜的结缔组织中;后肠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粘膜下层的结缔组织颗粒和肠腺中;肠球中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肠球边缘少数存在的嗜酸性颗粒和嗜碱性颗粒中。结论中华绒螯蟹肠道肥大细胞具有与其他动物有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自身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口黑鲈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及细胞化学染色特征和吞噬作用的研究,为大口黑鲈免疫学研究积累资料。Wright's染色表明:大口黑鲈外周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其中粒细胞又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外周血中成熟红细胞最多,占血细胞总数的98.12%,其次为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占白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60.92%和22.99%;单核细胞最大,大小为(9.89±0.70) μm×(8.72±0.68) μm;小淋巴细胞最小,大小为(3.88±0.46) μm×(3.48±0.40) μm。大口黑鲈外周血细胞的免疫相关酶ACP、AKP、PO、POX及细胞成分PAS反应、SBB染色的结果表明,所有红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均呈阴性,不同白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特征存在差异。其中所有白细胞的AKP、POX染色均呈阴性,PAS反应均呈阳性,除Ⅱ型粒细胞外所有白细胞的PO、ACP染色均呈阳性,除单核细胞外所有白细胞的SBB染色均呈阳性。大口黑鲈外周血细胞吞噬酵母菌的实验表明,红细胞能够吞噬酵母菌,其吞噬率为(15.70±1.07)%,也观察到部分白细胞吞噬酵母的现象。PO和ACP及脂类和糖类可能是大口黑鲈外周血细胞吞噬作用的重要酶类和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动物活体或水产品贸易日益频繁,不可避免地给进口国带来病原风险,造成疾病引入和传播,甚至生物入侵,严重危害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生动物进口风险评估(IRA),是指从别国或地区进口水生动物活体包括其受精卵、稚鱼、幼鱼、苗种、成体以及商品等的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指对风险事件进行科学、透明、系统分析的一个过程,它由危害识别、风险评估、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4个部分构成。目前,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有定性风险评估、半定量风险评估和定量风险评估3种。定性风险评估具有灵活性强、适用范围广、易掌握的特点,能够综合各种资料、数据和信息,尤其适合初次风险评估,但容易受评估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定量风险评估可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估结果准确、可靠,但需要收集大量数据,工作量巨大,评估成本也很高。通常,定性评估结果若能够提供很好的防范措施,则不必进行定量评估。将外来水生病原阻止在引进之初远比引入后根除更加容易。因此,开展水生动物进口风险评估对于阻止水生动物疾病传播和水生态环境破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各国进行水产贸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低氧胁迫对唇?Hemibarbus labeo和杂交?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基于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低氧条件下唇?和杂交?肝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唇?和杂交?分别产生了126 646 494个和130 613 321个clean reads,组装后共获得了48 027个unigenes,分别在NR、SwissProt、GO、COG、KOG、eggNOG4.5、KEGG数据库中获得32 253个注释;低氧胁迫时,分别有3 589个和3 177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上调,4 075个和5 473个下调;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DEGs与细胞结合、催化活性和代谢进程密切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DEGs富集在一些与代谢和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中。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唇?和杂交?溶解氧胁迫的调控机制和养殖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3种人工养殖的小型经济鱼类云斑(鱼回)(Ictalurus ncbulosu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含肉率和肌肉的熟肉率、生化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种类组成,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定.结果表明:云斑(鱼回)和瓦氏黄颡鱼含肉率分别为(74.48±2.01)%和(73.63±3.27)%,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显著高于泥鳅(65.95±1.27)%.泥鳅熟肉率最高为(69.36±2.35)%.泥鳅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6.24±0.56)%,明显高于云斑(鱼回)的(15.34±0.44)%和瓦氏黄颡鱼的(14.45±0.24)%.瓦氏黄颡鱼肌肉中脂肪含量最高为(2.4±0.17)%,与云斑(鱼回)(1.22±0.33)%和泥鳅(1.26±0.60)%有显著性差异.云斑(鱼回)、泥鳅和瓦氏黄颡鱼肌肉中,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为(40.06±0.63)%、(39.79±0.57)%和(40.36±0.52)%.3种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F值均在4.90-5.06之间.4种鲜味氨基酸总含量均高于29%,泥鳅和瓦氏黄颡鱼鲜味氨基酸大多明显高于云斑(鱼回).3种鱼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饱和脂肪酸,泥鳅和瓦氏黄颡鱼高于云斑(鱼回).云斑(鱼回)肌肉中廿碳五烯酸(C20:5)为(2.52±0.30)%,显著高于泥鳅(0.16±0.05)%和瓦氏黄颡鱼(0.12±0.04)%(P<0.05),廿二碳六烯酸(C22:6)含量泥鳅最高为(4.62±0.30)%,其次为瓦氏黄颡鱼(2.86±0.32)%,云斑(鱼回)最低为(1.84±0.27)%,三者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泥鳅和瓦氏黄颡鱼具有独特风味,3种小型经济鱼类均为有较高营养价值的人类食品.  相似文献   
10.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唯一一种被列为全球100种恶性外来物种的淡水螺,也是首批农业部认定的入侵中国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福寿螺成功入侵与其能够在广泛的条件下完成生活史、建立种群并定殖密切相关。福寿螺卵作为其生活史中的重要阶段,成功孵化是建立种群的基础。自然条件下,福寿螺卵孵化期间伴随着环境干燥、阳光直射、高温、细菌、寄生虫和陆生捕食者等不利因素。本文概述了福寿螺繁殖生物学特性及其赋予卵抗逆性的作用,探讨了螺卵通过卵壳、类胡萝卜素蛋白、热休克蛋白、酶类和非酶类抗氧化物质应对太阳光辐射、高温、氧化和干燥环境的适应策略,介绍了螺卵通过编码免疫防御蛋白、抗营养、抗消化物质以及神经毒素抵御细菌和捕食者的防御机制,并分析了螺卵的能量分配问题。最后指出,对福寿螺卵蛋白质的进化与功能分析、抑制螺卵孵化方式以及对卵的利用是今后需要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