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2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再引入黑颈长尾雉夏季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6~7月,在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再引入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7条样带上的22个栖息地样方和17个对照样方的24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夏季栖息地偏向于选择海拔低、坡位低、乔木较低和灌木较高、落叶盖度较大、灌木层盖度大、草本高且盖度大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者针叶林;逐步判别分析的结果显示坡位、草本层盖度是重要的生态因子,由这两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在对栖息地和对照区进行区分时,正判率可以达到77.3%,这种选择与黑颈长尾雉的隐蔽条件和食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两栖动物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幼体和成体的皮肤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版纳鱼螈幼体和成体的皮肤均可分为表皮、真皮疏松层和真皮致密层;皮肤中含有粘液腺和颗粒腺;在不同发育阶段或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其皮肤的各种组成成分在结构和厚度上存在着差异:成体和幼体都是头部的表皮最厚,尾部的最薄;幼体表皮各层细胞分化不明显,几无角化现象,成体表皮的各层细胞分化明显,表层细胞明显角化;成体躯干部皮肤最厚,头部最薄,幼体则是头部皮肤最厚,尾部最薄;幼体和成体的头部皮肤都分布有大量的粘液腺,颗粒腺分布较少;幼体的躯干部皮肤则主要分布着大量颗粒腺,尾部只有颗粒腺,未见粘液腺;成体躯干部和尾部皮肤均分布有大量的颗粒腺和粘液腺.  相似文献   
3.
用环剥摘叶法和石蜡切片法对紫花芒花芽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芒花芽生理分化期开始于末次梢停长后1 ~6周(11月初) ,到11月23日为止,75 %以上的芽完成了生理分化。形态分化始期为末次梢停长后3 ~4周(11月中旬) ,到第二年1月中下旬止,持续时间为60 ~75 d。从10月30日到11月6日为花芽未分化期或是处于叶芽期,11月16日至次年1月4日为花芽分化前期,11月16日至次年1月8日为花序分化期,12月21日至次年1月8日为花序第一分枝分化期,12月21日至次年1月14日为花序第二分枝分化期,1月8日至1月26日,开始花序基部的小花花器官的分化,先是花萼、花瓣的分化,接着为雄蕊、雌蕊、蜜盘的形成,此为花器官分化期。  相似文献   
4.
蛤蚧前背侧室嵴嘴外侧区的纤维联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HRP顺、逆行追踪技术 ,对蛤蚧 (Gekkogecko)前背侧室嵴嘴外侧区内部 ,以及该区与其周围结构之间的纤维联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①蛤蚧前背侧室嵴嘴外侧区内部存在核心部 -浅层细胞区环路 ;②蛤蚧前背侧室嵴嘴外侧区与尾外侧区之间有广泛的纤维联系 ;③蛤蚧前背侧室嵴嘴外侧区与皮质加厚区之间的环路是 2条联系视觉通路的高级中枢  相似文献   
5.
版纳鱼螈侧线系统的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桂芬  许崇任 《动物学报》2007,53(2):346-353
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a)是我国无足目的仅有代表,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版纳鱼螈的侧线系统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的研究表明:版纳鱼螈幼体表皮中的侧线器官有接受机械刺激的神经丘和电接受壶腹器官两种,神经丘包括表面神经丘和陷神经丘。侧线分布主要包括:头部的鼻侧线、眶上线、眶下线、眶后线、口侧线、下颌线、咽侧线、鳃孔上线和身体上的背侧线。侧线器官的分布密度、大小和凹陷深度明显与周围表皮的厚度和不同部位有关。幼体的侧线器官退化与鳃孔的退化同步,亚成体以后不保留侧线系统。版纳鱼螈的侧线分布和器官结构与其它无足类的大致相似,仅在眶上线和眶下线的器官分布上存在微小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对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的冬眠进行初步研究,发现5条版纳鱼螈(包括成体和亚成体)在4个冬眠洞穴内冬眠,其越冬地选择在距离水源不远的溪流岸边或者平缓的山坡,能够自行打洞或者利用其他动物废弃的洞穴进行冬眠。版纳鱼螈主要是以单栖的方式冬眠,身体呈S形或者圆形。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特有的濒危珍稀两栖动物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牙齿的形态及其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版纳鱼螈牙齿发生于口腔上皮的底层细胞.一颗完整的牙齿由齿冠、纤维环和肉茎三部分构成,为同型钉状双尖齿.牙齿在上、下颌均排列成两排,每个齿位着生1~2颗牙齿.齿位数和齿数通常上颌齿多于下颌齿,上颌舌侧齿多于唇侧齿,下颌唇侧齿多于舌侧齿.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齿位数和齿数会在颌后部增加.亚成体和成体有大量换齿或脱齿现象.牙齿从着生稀疏、功能齿和替换齿夹杂着生趋向功能齿密集整齐着生.同时,将此研究结果与其他蚓螈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版纳鱼螈脑的解剖学与组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光镜对蚓螈目(Gymnophiona)物种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脑的解剖和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版纳鱼螈脑可分为端脑、间脑、中脑和延脑4个部分,端脑由嗅球、副嗅球和大脑半球构成。嗅球发达,有两对嗅神经;大脑半球呈长椭圆形,为脑的主要部分;间脑腹面向后以漏斗连有扁平勺状的垂体;中脑椭圆形;没有小脑;延髓有较大弯曲。本文同时就上述结构特征与其他两栖动物相比较,探讨了在神经系统演化中版纳鱼螈脑的结构的原始性。  相似文献   
9.
2007年5月,在广西北流市六麻镇捕到一例雄性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白化幼体。该个体完全白化。体重9.1 g,全长195 mm,尾长3.85 mm,体宽10.36 mm,吻长3.09 mm,尾鳍高5.71 mm,吻端至第一环沟9.47 mm,吻端至第二环沟13.41 mm,鼻间距2.42 mm,眼间距5.17 mm。与正常个体对比发现:该白化幼体的尾长、体宽、尾鳍高大于正常范围,吻端至第二环沟小于正常范围,其余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李桂芬  姜世英等 《动物学研究》2001,22(1):74-77,T005
用HRP顺、逆行追踪技术,对蛤蚧(Gekko gecko)前背侧室嵴嘴外侧区内部,以及该区与其周围结构之间的纤维联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蛤蚧前背侧室嵴嘴外侧区内部存在核心部-浅层细胞区环路;②蛤蚧前背侧室嵴嘴外侧区与尾外侧区之间有广泛的纤维联系;③蛤蚧前背侧室嵴嘴外侧区与皮质加厚区之间的环路是2条联系视觉通路的高级中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