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最近,给本科生讲授“鸟类学”。在准备第一次课“中国鸟类学简史”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尽管没有系统的鸟类学研究,但关于鸟类的文化却是绵延不绝,除了诸多久远的传说、著名的画作之外,诗词中也蕴含了大量的鸟类学知识。这其中,纵然有不少的谬误,但赋情于鸟,以鸟喻人,也给我诸多启发,特摘其—二例举于此。  相似文献   
3.
黄嘴潜鸟(Gavia adamsii)为潜鸟中体型最大、种群数量最少的一种.黄嘴潜鸟成体体长大于80 cm,颈粗,嘴微上扬,上颚中线浅色,头比上体色浅,两胁缺少白色斑块,初级飞羽羽轴白色.繁殖于北极地区,越冬时南迁至约北纬50°至30°的沿海水域(North M R,1993;郑光美,2005).  相似文献   
4.
红角鸮(Otus sunia)广泛分布于东亚和南亚。2012和2013年的两个繁殖季节,在江苏省南京大学浦口校区通过红外摄像观察记录了红角鸮的摄食及育雏行为,统计了亲代红角鸮育雏食物的种类、育雏的时间和次数。以1 h为一个时段,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及Student-Newman-Keulsa多重比较法分析各时段之间育雏频次的差异。亲鸟育雏的食物大部分为直翅目(62%)和鳞翅目(18%)昆虫,以及非昆虫类的无脊椎动物,如蜘蛛(8%)和唇足动物(7%),红角鸮也捕食小型陆栖脊椎动物例如田鼠、壁虎等育雏,但比例甚低(3%)。红角鸮育雏节律较为明显,亲鸟主要集中在夜间外出觅食,但在白天也有觅食行为。夜间共有三个育雏高峰,分别为日落之后的19:00~20:00时和21:00~22:00时以及日出之前的04:00~05:00时。  相似文献   
5.
2009年7~8月对青藏铁路沿线格拉段青海境内尤其是可可西里保护区段的夏季鸟类进行了调查.结合历史记录,该地区共计50种鸟类.其中留鸟29种,夏候鸟20种,迷鸟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为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金雕Aquila chrysaetos;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种,为猎隼Falco cherrug、燕隼F. subbuteo、红隼F. tinnunculus、游隼F. peregrinus、秃鹫Aegypius monachus、鸢Milvus migrans、大鵟Buteo hemilasius.铁路沿线的鸟类中,优势种为棕颈雪雀Montifringillla ruficollis和地山雀Pseudopodoces humilis,分别占发现总数量(349只)的23.2%和12.0%;常见种包括渡鸦Corvus corax(7.4%)、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7.2%)、白斑翅雪雀M. nivalis(6.9%)、棕背雪雀M. blandfordi(6.3%)以及斑头雁Anser indicus(6.0%).  相似文献   
6.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特有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探讨白唇鹿对环境影响的警戒响应,于2016年9—10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唇鹿繁殖期的警戒行为进行了观察,以探究影响白唇鹿个体警戒水平的因素,并利用白唇鹿警戒间隔片段数据来验证Pulliam警戒模型中顺序随机性的先提假设,即任意2次连续扫视间隔片段的时间长短是随机的,与前一次警戒间隔的长短无关。结果表明:白唇鹿的年龄性别对个体警戒水平有显著影响,幼崽警戒水平高于成体,雌性高于雄性;人类干扰程度和个体所处空间位置对警戒水平的影响不显著;93.4%的警戒间隔片段均为随机分布,表明白唇鹿警戒行为模式符合Pulliam模型中关于警戒间隔顺序随机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7.
家养有蹄类动物的反刍行为已有大量研究,而受限于野外条件,野生有蹄类动物反刍行为的研究有限。以往研究认为,体型可能是影响动物反刍行为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日本奈良公园日本梅花鹿Cervus nippon nippon和中国江苏大丰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并比较分析了发情期的日本梅花鹿与发情期的麋鹿在卧息时反刍行为的种内及种间差异。按照年龄性别差异,分5种类型(成年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雄性、亚成雌性和幼鹿)研究两物种食团咀嚼时间、咀嚼频率和咀嚼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日本梅花鹿的咀嚼速率和食团咀嚼时间受性别-年龄的显著影响:咀嚼速率为幼体>亚成雌性>亚成雄性>成年雌性>成年雄性,而食团咀嚼时间为成年雄性>亚成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雌性>幼体;2)性别-年龄对麋鹿咀嚼频率有显著的影响,成年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雄性<亚成雌性<幼体;3)两物种在咀嚼频率、食团咀嚼时间和咀嚼速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型更大的麋鹿咀嚼速率更慢,食团咀嚼时间更长。与体型相关的性别及年龄显著影响了日本梅花鹿和麋鹿的反刍行为。  相似文献   
8.
社会玩耍行为是灵长类动物的常见行为类型之一,作为种群数量最大的非人灵长类之一,猕猴(Macaca mulatta)的社会玩耍行为是它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研究利用红外摄像技术,对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猕猴冬季社会玩耍行为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记录了每一回合玩耍行为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参与对象年龄、参与个体数以及玩耍行为类型等行为参数。在持续10 d的视频中,共记录到猕猴的社会玩耍行为7 496次,其中触摸和抓打4 018次,追逐1 012次,撕咬和摔跤671次,其他53次,以及各种玩耍行为组合1 742次。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猕猴的社会玩耍行为节律明显,两个玩耍高峰分别为08:30~09:30时和10:30~11:30时。利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Mann-Whitney U两两比较法,发现参与个体数和玩耍行为类型对社会玩耍持续时间影响显著,在玩耍过程中,参与个体数越多,社会玩耍持续时间越长;组合类型的持续时间最长,其次是撕咬和摔跤,再次是触摸和抓打,最后是追逐。0~3岁的少年个体在玩耍行为中更常采用触摸和抓打类型,而亚成年及成年个体则倾向于选择追逐类型。该研究量化了猕猴社会玩耍行为的类别和影响因素,为动物园的猕猴管理和动物福利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中国动物园动物种类与种群大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8年,我们开展了中国动物园物种编目与易地保护抽样调查,抽样调查了68家动物园。抽样动物园饲养了789种[(包括虎(Panthera tigris)和金钱豹(P.pardus)的亚种]野生动物,比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动物园饲养的600种野生动物,增加了180多种;抽样动物园饲养展出野生动物中有国外野生动物种类267种,比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动物园饲养的100种国外野生动物,增加了160种。抽样动物园展出的中国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种类数分别占中国哺乳类(607种)、鸟类(1332种)、爬行类(384种)和两栖类(302种)种类总数的25.0%、28.2%、22.7%、4.0%。这些抽样动物园饲养了23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254种CITES附录物种,其中,饲养的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占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总数的70.57%和47.09%;饲养的列入CITES附录Ⅰ、附录Ⅱ及附录Ⅲ的中国动物分别占列入这些附录的中国动物总数的64.21%、60.86%和50%。中国动物园成功繁殖了大熊猫(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雪豹(P.unicia)、华南虎(P.tigris amoyensis)和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等濒危物种,也成功繁殖了从国外引入的猎豹(Acinonyx jubatus)、大猩猩(Gorilla gorilla)、美洲狮(Puma concolor)等动物。然而,调查发现,(1)抽样动物园仅饲养了四分之一左右的中国哺乳类、鸟类及爬行类动物种类,饲养的两栖类更少;(2)抽样动物园饲养种群小,多数物种没有形成可繁殖种群。抽样调查的动物园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种群大小分别为5.09(±2.15)只、5.69(±4.28)只、15.00(±6.63)只和10.08(±2.91)只;(3)一些动物园,特别是小型动物园动物饲养空间小,一些动物表现出刻板行为;(4)中国动物园饲养繁殖的大熊猫、华南虎、鹤类已经建立了谱系,其他一些物种的谱系正在建立之中,然而,多数动物还没有谱系;(5)一些小型动物园存在笼舍不清洁,仅饲养了单只动物,展出动物名牌错误等问题。动物园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重视动物园的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更多动物建立谱系,加大动物园的投入,增加动物种类,增大动物园面积,丰富圈养环境,发挥大型动物园的示范作用,以充分发挥动物园的动物展示、科学普及与物种资源保存功能。  相似文献   
10.
警戒行为是动物对群体内部或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主要表现为抬头环视周围环境,具有反捕食和社会性监视功能,有利于个体适合度的增加。诸多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可以影响到动物警戒行为的强度和模式。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年龄、性别、所处空间位置和群体大小等,外部因素主要是捕食风险和人类活动的干扰。近年来,动物警戒同步性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步警戒和协调警戒对立于独立警戒而存在,强调个体能够受到周围个体警戒状态的影响,继而表现出相同或相反的行为,并且其强度与群体大小等因素有关。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在警戒行为影响因素和同步性方面进行更加深入而全面的探索。此外,警戒行为的个体差异和时空变化等也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