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三峡工程和退田还湖对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东方田鼠种群的暴发成灾与洲滩演替关系密切.湖泊泥沙淤积导致湖滩面积增加,大面积的湖滩为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提供了重要基础;而围湖造田、为根除血吸虫病而围湖灭螺以及滥捕天敌是湖区东方田鼠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严重危害的直接原因.近些年实施的三峡工程和退田还湖会对洞庭湖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三峡水库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水量的调节将导致洞庭湖中低位洲滩出露面积的增大,退田还湖的实施亦将直接增加湖滩面积,这都将会扩大东方田鼠潜在的栖息地,会使东方田鼠种群进一步增长.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东方田鼠未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长江流域黄胸鼠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黄胸鼠体型中等,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在长江流域大部分栖息于房舍及其周围。在1982-1998年间以洞庭湖区4个县为主,用夹夜法在室内和野外进行了调查。在洞庭湖区,黄胸鼠的尾长部体而言长于体长,但仍有少部分个体的尾长短于体长。洞庭湖区的黄胸鼠终年繁殖,繁殖能力夏半年高于冬半年,繁殖高峰为4-5月,冬季为繁殖低谷期。雌鼠总体怀孕率与繁殖指数分别为25.3%与1.61,各月平均分别为25.5%与1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广力  王勇  韩立亮  张美文  李波 《生态学报》2005,25(10):2629-2636
2004年4月和7月,对洞庭湖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以了解洞庭湖区湿地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基本情况,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实验采得土壤样本270个,经分离后获土壤动物6282头,分属于5门、10纲、29类。通过对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相似度指数(q)和密度-类群指数(DG)几个多样性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林间作的黑杨-苔草-菜地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密度-类群指数均显著高于其它生境,土壤动物多样性随土地利用方式和人为干扰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类型区的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组成有季节性变化,大型动物的类群组成在每个样地4、7月间均有很大差别,黑杨-苔草-菜地、黑杨-苔草地和稻田3个样地4月份蜱螨目数量均显著高于7月份;而弹尾目的数量仅在稻田4月份显著高于7月份,油菜-棉花 水稻地却是7月份显著高于4月份,其它样地无显著性差异;线虫数量仅在黑杨-苔草地和油菜-棉花 水稻地7月份的数量显著高于4月份。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导致土壤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优势集中度提高,优势种突出,均匀性降低,形成了只利于少数几个种群栖息和生存的环境,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但适度干扰能提高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化学灭鼠对长江流域农区鼠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美文  王勇  李波  郭聪  陈安国 《生态学报》2003,23(2):320-329
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内,农田的主要害鼠为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小家鼠、东方田鼠等,各地的鼠种组成有所不同,优势鼠种也因地而异。农房区的害鼠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3种,优势鼠种各地亦有区别。但经化学灭鼠后的残留鼠种却有一共同的特点:灭鼠活动对褐家鼠种群的打击最大,灭后褐家鼠种群密度下降幅度最大;相对而言,小型鼠黑线姬鼠(农田区)与小家鼠(农舍区)及栖息在房屋上层的黄胸鼠,常成为灭鼠活动后的主要残留鼠种。化学灭鼠后鼠类群落结构比灭前都要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差别中维持3a左右,但经过3-4a左右的恢复后,灭鼠区的鼠类群落组成与相似环境内自然演变区的已达基本一致。可见,化学灭鼠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害鼠群落结构造成重大的影响,从长期看,害鼠群落的演变有着自身的规律,灭鼠后一定时期,鼠类群落结构将恢复到环境所决定的水平,灭鼠区的长期演替结构仍与相似环境内未灭鼠区的一样。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区社鼠消化道长度和质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洞庭湖区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自然种群四季的消化道各器官的长度和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消化道指标季节变化明显。总体消化道含内容鲜质量、净鲜质量与干质量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消化道各器官的变化与总消化道不尽相同。其中,以胃的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仅长度的变化达显著水平,以冬季最短,夏、秋季较长。这是动物为适应繁殖季节能量需求而增加摄食量的反应,也与夏秋季食物丰富度有关。小肠、盲肠、大肠的长度和质量指标(内容鲜质量、净鲜质量和干质量)以冬、春季较高。夏、秋季较低。这是该鼠对冬、春季低温和食物匮乏的适应性反应。总体来说。洞庭湖区社鼠为适应夏、秋季繁殖盛期能量需求增加的主要对策是增加摄食量;而为适应冬、春季低温环境和食物数量和质量减少的主要对策是增大消化道。提高消化效率。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区夏季温光条件及被迫迁移对东方田鼠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野外 ,从先年的秋初至当年春末被迫迁移前 ,东方田鼠在湖滩上能保持较高的繁殖能力 ;在夏季 ,不论栖息在农田还是岗地 ,都是东方田鼠的繁殖低谷。夏季 (6~ 8月 )在实验室自然温光条件下与人工控制较低温度条件下同时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 ,前种条件下东方田鼠的繁殖能力明显低于人工降低温度缩短光照条件下的繁殖力 ,此变动趋势与野外观察到的繁殖力季节动态一致 ,可以说明夏季温光条件不利于东方田鼠的繁殖。另一方面 ,东方田鼠的繁殖能力最低的 6月并非全年最热的月份 ,这是因为东方田鼠的被动迁移对体力的消耗加剧了夏季温光对繁殖的影响程度。因此 ,认为洪水引起的东方田鼠被迫迁移和夏季的温光条件共同影响了东方田鼠的繁殖。洞庭湖区东方田鼠主要在冬春季繁殖 ,而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田鼠类动物和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东方田鼠在夏季繁殖 ,在月份上虽不同 ,但其繁殖盛期的气温则相近 ,其实是田鼠类动物喜寒惧热特性的反映 ,乃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7.
洞庭平原农房家鼠的栖息格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美文  王勇  郭聪  李波 《兽类学报》2003,23(2):145-152
洞庭平原农房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鼠密度最高为厨房,其次为杂屋,卧室和堂屋较低。房屋的不同地面对鼠密度与鼠种组成都有影响,地面用水泥硬化后房间的鼠密度明显低于普通未硬化泥土地面,硬化地面以小家鼠为主,泥土地面以褐家鼠占优势。不同结构房屋的鼠密度亦有差异,砖混结构的鼠密度明显低于土木结构;其鼠种组成也不同,砖混结构的房屋小家鼠占优势,土木结构房屋则褐家鼠与小家鼠比例相当。房屋地面的硬化对害鼠的影响比房屋结构的改变要大。综合来看,鼠密度最高的房间为泥土地面 土木结构的厨房;鼠密度最低为硬化地面 砖混结构的堂屋。通常,在家具等物品摆放整洁、食物与水源少的硬化地面的房间鼠密度较低,且以小家鼠占优势;在杂物堆放较多、脏乱差的泥土地面房间的鼠密度较高。因此,在防治中应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鼠密度和优势鼠种,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以取得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 ,对东方田鼠指名亚种繁殖特性和幼仔生长发育进行了初步观察。该鼠全年均可繁殖 ,平均每胎产仔 3 8± 1 5只 ,妊娠期 2 0~ 2 1d ,繁殖间隔期 39 3± 2 6 4d ,雌雄比为 1 48。幼鼠 3日龄耳壳完全直立 ,4日龄开始长下门齿 ,5日龄长上门齿 ,7~ 8日龄睁眼 ,2 0日龄可断奶 ,5 5日龄左右性成熟。 3种生长模型 (Logistic方程、Gompertz方程和VonBertalanffy方程 )对体重、体长、尾和后足的生长过程的拟合优度均很高 ,择优选用VonBertalanffy方程对体重、体长和尾长进行描述 ,选用Logistic方程对后足长的生长过程进行描述。将该鼠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 4个阶段 ,乳鼠阶段 :初生至 10日龄 ;幼鼠阶段 :11日龄至 2 0日龄 ;亚成年阶段 :2 1至 5 5日龄 ;成年阶段 :5 6日龄以后。对指名亚种和长江亚种生长、繁殖特性异同亦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黄胸鼠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面综述了对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的研究进展。①黄胸鼠是我国三大家栖鼠种之一,体型中等,属东洋界种类。在我国已由主要栖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扩展到广大的北方地区,并在北方部分地区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发达的交通是其由南方扩展至北方的重要途径,全球变暖为其在北方种群增长提供了条件。在南方部分地区,黄胸鼠的优势地位则被其他鼠所取代。住房结构的改变使黄胸鼠适生环境改变,是其种群下降的  相似文献   
10.
张琛  王勇  张美文 《动物学杂志》2018,53(5):673-681
为了解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筑巢行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进化。在实验室内采用48 h等级法和连续144 h巢材获取重量法,比较了东方田鼠长江亚种(M. f. calamorumt)和指名亚种(M. f. fortis)筑巢行为。结果表明,东方田鼠指名亚种和长江亚种皆能主动获取巢材并建筑质量良好的巢,具有稳定的筑巢行为;东方田鼠两个亚种的筑巢行为在利用巢材能力(P < 0.01)和获取巢材能力(P < 0.05)上皆具有显著性差异;指名亚种雌雄个体在利用巢材(P < 0.05)和获取巢材的能力(P < 0.05)上皆具有显著差异,而长江亚种在这两个方面都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