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3篇 |
免费 | 148篇 |
国内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51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42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及区系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殷波;张晓龙;卢怡萌;李明 《植物研究》2013,33(1):18-23
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和《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为依据,建立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共记录57种保护植物,隶属于38科45属(其中国家Ⅰ级保护2种,国家Ⅱ级保护6种,省级保护49种)。分析结果得出,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全省的分布不集中,零散分布于全省61个县区境内,且绝大多数物种的分布范围很狭窄。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区系具有复杂多样、起源古老、孑遗植物和单种属多等特点,科、属植物区系成分以温带分布型占优势,同时也有较明显的热带性质,过渡性特征比较明显,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保护价值。本研究旨在对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区系特征进行初步研究,从而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有效地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肠道微生物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中的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可能成为未来ASD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研究表明,ASD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与健康人存在差异,包括菌群相对丰度和多样性等方面。这些微生物可通过微生物-肠-脑轴的多种途径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进而影响ASD患者的行为和认知能力。因此,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可能是一种有效的ASD治疗方法。目前已有研究探讨了利用益生菌、粪菌移植等方法治疗ASD的效果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最佳的治疗策略、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探讨了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O. aureus♂)胃肠道肥大细胞的分布及其形态特点。结果发现,经甲苯胺蓝染色的肥大细胞其核着深蓝色,颗粒被染成紫红色,着色深浅不一。肥大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菱形,散在或集中分布在黏膜层固有膜和黏膜下层,尤其常见分布于小血管周围。经统计,肥大细胞在奥尼罗非鱼的胃、幽门盲囊、后肠、前肠、中肠的数量依次减少。胃和幽门盲囊内肥大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前肠和中肠(P<0.05),与后肠无显著差异;前肠、中肠和后肠内肥大细胞数量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为丰富敌百虫污染治理的微生物资源,从养殖污泥中分离筛选了一株优良的敌百虫耐受菌XR12,综合生理生化特性与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分析了其耐药性,并进一步评价了其安全性与解毒效果。结果显示:菌株XR12对敌百虫的最大耐受浓度达到了7680 mg/L。通过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菌株XR12被鉴定为类球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其16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类球红细菌菌株的16S rRNA序列有98%—100%的同源性,而且与类球红细菌菌株RSF1 (登录号:KF606891)的亲缘关系最近。此外,菌株XR12对卡那霉素、罗红霉素、吡哌酸、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多黏菌素B、新霉素、庆大霉素、氧氟沙星、恩诺沙星、诺氟沙星、链霉素、四环素、奈替米星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多西环素中度敏感,对杆菌肽、萘啶酸、磺胺异噁唑等抗生素耐药,对斑马鱼的LC50大于10~9 cfu/mL,能够将敌百虫对斑马鱼的LC50从26.06 mg/L增加至59.51 mg/L,对敌百虫具有良好的解毒效果。研究证实了类球红细菌XR12的安全性及其对敌百虫良好的解毒效果,对养殖水体中敌百虫的解毒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未来大气CO2升高对不同生长光强下大型海藻的影响,选取经济红藻龙须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其生长速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光合色素对CO2和光强的响应。实验设置两个CO2浓度,正常空气水平CO2浓度(390μL/L)和高CO2浓度(1000μL/L);两个光强梯度,高光(300μmol m-2s-1)和低光(100μmol m-2s-1)。结果表明,CO2和光强对龙须菜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大气CO2升高并没有显著影响龙须菜的生长速率,但在不同CO2处理下,龙须菜对光强的响应不同。在空气水平下,光强的变化对其生长速率影响不显著。而在高CO2作用下,高光处理下的藻体有更高的生长速率。CO2显著促进高光生长下龙须菜的呼吸作用速率,但是在低光下作用不明显。而对于光合作用速率来说,低光培养下的藻体CO2表现为负面效应,但对高光下生长的藻体作用不明显。CO2增加没有改变龙须菜生长状态下的电子传递速率,但在高光下,CO2表现为一定的抑制作用。CO2显著降低了龙须菜天线色素藻红蛋白和叶绿素a的含量。这些CO2与光强的结合效应表明,大气CO2的升高对龙须菜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随着光强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效应,在未来评估CO2的增加对大型海藻的影响时,要充分考虑其他环境因子的耦合效应。 相似文献
6.
7.
采用叶绿素荧光技术考察了不同潮汐模式下海萝藻体光合活性的日变化、海萝光合活性与藻体含水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干露和光照对光合活性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 早、中、晚潮汐相比,中午潮时最大量子产量(Fv/Fm)下降速度最快.早潮干露初期Fv/Fm下降较慢,随后加快;晚潮干露时Fv/Fm始终较快下降.各种潮汐模式下,Fv/Fm当日基本恢复至初始水平,呈现了可逆的下降,即动态光抑制.Fv/Fm及有效量子产量(ΦPSⅡ)随含水量的降低而下降,当含水量低于90%时,Fv/Fm和ΦPSⅡ下降迅速,但含水量6%左右的藻体重新浸没后仍能恢复光合作用,即通常情况下可以耐受72 h的干露,具有很强的干露耐受能力.藻体含水量(TWC)与Fv/Fm及ΦPSⅡ的函数关系为:Fv/Fm=0.68+(0.0044-0.68)/[1+(TWC/66.96)5],R2=0.99;ΦPSⅡ=0.585+(0.004-0.585)/[1+(TWC/73)10],R2=0.99.方差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光强和干露交互作用对藻体光合活性影响显著,随光照增强和干露时间延长光抑制程度增大,强光(1000 μmol pho·m-2·s-1)和长时间干露(6 h)叠加时,藻体光合活性降低程度最大,完全恢复所需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8.
沉积物中重金属源解析对甄别人为活动与自然变化对近海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有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污染物源解析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地球化学方法和地质统计分析3种主要研究方法,剖析了不同方法的优劣及适用性,提出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b同位素示踪在重金属来源定量化研究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梳理了中国近海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的主要研究结果,发现河口和海湾是沉积物重金属受人为来源影响剧烈的典型近海区域,不同定量解析方法(多元统计分析、背景值估算、Pb同位素分析)均表明中国近海沉积物重金属的人为来源贡献率接近或超过50%.当前中国近海沉积物中重金属源解析研究还存在源识别端元模糊、解析结果缺乏相应的可靠性评价等问题.据此提出近海沉积物重金属源解析研究应使用多种解析技术手段综合、集成与优化,提高源解析的准确性;建立完善指标体系,筛选代表特定人为活动和自然过程的指标;甄别人为源重金属入海方式及过程,为沉积物数据信息的解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33例原发性肝癌的超声诊断研究中24例有1.5至30年的肝病史。最近一次确诊为肝硬化者或无肿瘤者到首次发现肿瘤的时间为3至98天,平均27.3天,其中一例仅隔3天再查就发现肝左叶有多发性低回声肿瘤,最大肿瘤为64×65mm;首次发现肿瘤到第二次复查的时间为15至158天,平均49.4天,肿瘤平均增大约1.5倍,从单个发展至多个。本文就上述原发性肝癌发展的超声诊断跟踪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生态用地景观连通性动态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用地是快速城市化地区敏感的土地利用类型,景观连通性是研究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互馈关系的重要途径.利用1996-2008年深圳市土地利用数据和基于图论的整体连通性指数、可能连通性指数和斑块重要值,对深圳市生态用地的景观连通性进行动态评价,试图从空间上识别出维持整体景观连通性的重要斑块,并结合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评价生态控制线内外生态用地景观连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996-2008年,深圳市生态用地全局连通性基本呈下降趋势,维持连通性的重要斑块的重要程度及其分布均发生变化;基本生态控制线对维持线内生态用地的景观连通性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