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记述了短角平腹小蜂属Mesocomys Cameron(膜翅目,旋小蜂科)4新种:枯叶蛾短角平腹小蜂M.trabalae sp.nov.,短柄短角平腹小蜂M.breviscapis sp.nov.,落叶松短角平腹小蜂M.superansi sp.nov.,中华短角平腹小蜂M.sinensis sp.nov..它们均寄牛于我国重要的食叶害虫的卵.是重要的灭敌昆虫.同时,编制了我国矩角平腹小蜂属种的枪索表.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中国羽角姬小蜂属2新种:袋蛾羽角姬小蜂Sympiesis chaliloides sp.nov.与舟蛾羽角姬小蜂Sympiesis closterae sp.nov..袋蛾羽角姬小蜂Sympiesis chaliloieds sp.nov.寄生白囊袋蛾Chaliloides kondonis Matsumura的幼虫;舟蛾羽角姬小蜂Sympiesis closterae sp.nov.寄生杨扇舟蛾Clostera aanachoreta(Fabricius)的幼虫.文中描述了两新种的外部形态特征,绘制了部分形态特征图,并与近缘种进行了形态比较.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3.
枣园桃蛀果蛾寄生蜂种类及其与寄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果实性害虫,其中枣受害最严重,因其幼虫在果实内蛀食危害、高度隐蔽性的生活而较难防治。寻找有效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成为必然。2009年与2010年研究调查了我国大枣部分产区陕西、山西、河南与宁夏枣园桃蛀果蛾寄生性天敌,共发现了3种寄生蜂,即中华齿腿姬蜂(Pristomerus chinensis Ashmead)、章氏小甲腹茧蜂(Chelonus(Microchelonus)zhangi Zhang)和金小蜂(Pteromalidae),3种寄生蜂均从桃蛀果蛾的茧中羽化而出,其中中华齿腿姬蜂和章氏小甲腹茧蜂为优势天敌,但它们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地域性分布。同时,对中华齿腿姬蜂和章氏小甲腹茧蜂羽化、寄生率以及与寄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齿腿姬蜂越冬代成虫出蛰活动始于6月中旬,越冬代寄生率较低,第1代成虫羽化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这代寄生蜂具有较高的寄生率,可达25%;章氏小甲腹茧蜂第1代成虫羽化集中在8月中下旬和9月上旬,由于在2009年与2010年对样地进行不施用杀虫剂的管理,该天敌在2010年自然寄生率显著提高,最高时可达64.52%。因此,科学管理,合理保护与利用当地天敌成为实现该害虫生物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苹楔天牛Saperda candida Fabricius(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原产北美,主要危害果树,300多年来被认为是原产地果园最具毁灭性的害虫。2008年该害虫首次传入欧洲(德国费马恩岛),因而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该害虫的寄主植物苹果、梨、李、山楂等果树在我国种植非常广泛,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该天牛会随着寄主植物的引进、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我国应加强对该害虫的检疫。文章就其形态特征、危害特点、生物学特性及潜在风险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5.
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Platygaster robiniae Buhl and Duso(膜翅目:细蜂科)是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双翅目:瘿蚊科)十分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为卵-幼虫跨期寄生蜂,专化性强,在自然抑制害虫虫口密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摸清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探讨其与刺槐叶瘿蚊的相互关系,本文根据寄主刺槐叶瘿蚊在我国的分布范围,采用踏查的方法,对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29个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在其寄主分布区都有分布,分布范围在26°35.451′-43°53.482′N,103°51.816′-125°15.969′E,海拔4-1 097 m。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发现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刺槐叶瘿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我国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重要外来入侵害虫——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 (Haldemann)。该害虫原产北美洲东部,危害刺槐叶片。其危害特征十分明显:一般是3~8头幼虫群集危害,在刺槐叶片背面沿叶缘形成纵向卷曲的虫瘿,隐藏其中取食。在我国河北省秦皇岛市、辽宁省一些地区刺槐树的受害率近100%,严重影响刺槐的健康生长,进而引起次期性害虫的发生和危害,造成刺槐死亡。因此,该害虫对我国大面积栽培的刺槐林的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的发挥造成重大威胁。必须提高警惕,加强检疫,防止其扩散蔓延,并开展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7.
N,N-二甲基乙酰胺(DMA)的大量应用导致其越来越多的进入环境.然而水环境中的DMA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尚不明确.通过急毒性、再生、抗氧化酶活力及彗星电泳试验.探讨DMA对东亚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的毒性作用.研究发现,DMA处理涡虫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7.7、18.4、10.7、6.7 g/L;浓度大于0.9 g/L的DMA会损伤再生组织,延缓涡虫完成再生;处理48 h后,DMA浓度为0~5 g/L时,涡虫体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呈上升趋势,大于5 g/L时酶活力开始下降,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在DMA浓度小于1 g/L时呈下降趋势,大于1 g/L后呈现上升趋势;DMA对涡虫DNA的损伤作用不明显,浓度达到10 g/L后才表现出遗传毒性(P<0.05).结果表明DMA对涡虫有明显的生物毒性,同时涡虫对DMA毒性的反应灵敏,可用于监测水环境DMA污染.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寄生梨茎蜂Janus piri Okamoto et Muramatsu的一种重要天敌新种--梨茎蜂啮小蜂Tetrastichus janusi sp.nov.,该种属小蜂总科姬小蜂科啮小蜂属.新种群集外寄生于梨茎蜂幼虫,一般1头寄主上寄生4~14头个体,雌雄性比为2.6∶1.0.一年发生两代.在越冬代梨茎蜂幼虫中的寄生率达44.7%.新种在梨茎蜂的生物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这是啮小蜂亚科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寄生于茎蜂科害虫.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9.
记述采自黑龙江小兴安岭寄生于木蠹象和小蠹虫的茧蜂科1新种——木蠹三盾茧蜂Triaspisnanchaensissp.nov.,模式标本的正模保存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昆虫标本馆,副模保存于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