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3年5~8月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的生殖系统结构和性腺发育进行了组织学研究。瘤背石磺生殖器包括两性腺、卵黄腺、蛋白腺。两性腺具有外管和内管,两管相连后通入蛋白腺,内管分支为收集管与腺泡相通。蛋白腺包括腺体部和分泌物两部分,中央为生殖输送管,蛋白腺具食指突和拇指突。性腺腺泡包括精子期腺泡、卵子期腺泡、精卵同泡和排空期腺泡4种类型。本文还对卵黄腺、受精囊、雄性交接器等结构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分析了精子和卵子的发育过程、运输路径。 相似文献
2.
2003年5月~2004年5月研究了上海崇明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别对其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生殖、神经等六大系统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瘤背石磺生活在潮间带高潮区滩涂的芦苇丛里,摄食泥滩上的有机质和单胞藻类;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卵生。生殖系统包括生殖器和雌、雄交接器三部分:生殖器由两性腺、卵黄腺和蛋白腺组成;雄性交接器由输精管、附性腺、阴茎、刺激器等组成,雄性生殖孔位于右侧第一触角中部;雌性交接器由输卵管、受精囊、阴道等组成,雌性生殖孔位于肛门右侧约5.0mm处的腹足与外套膜的交界处。本文并详细描述了石磺的交配行为。 相似文献
3.
2005年3—5月,在室内养殖条件下对第一次产卵后的中华绒螯蟹进行连续采样,系统研究了其第二次卵巢发育期间的卵巢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卵巢外部特征的变化,并测定了卵巢和肝胰腺中的主要生化成分(水分、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变化。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卵巢指数(GSI)显著增加(p<0.05),肝胰腺指数(HSI)先增加后减少,GSI与发育天数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HSI和GSI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2.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卵巢中的水分含量显著下降,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肝胰腺中的水分含量显著增加(p<0.05),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显著下降(p<0.01),蛋白质含量基本不变。3.第二次发育过程中,卵巢中的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与GSI呈正相关(p<0.01),卵巢中的水分含量与GSI呈显著负相关(p<0.01);肝胰腺中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随着HSI的下降而显著下降,肝胰腺中的水分含量与HSI呈显著负相关(p<0.01);肝胰腺中的脂肪含量与GSI及卵巢中脂肪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这说明中华绒螯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中肝胰腺中的部分脂肪转运到二次卵巢中去。 相似文献
4.
瘤背石磺产卵前后脂类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测定了瘤背石磺产卵前后肌肉、肝胰腺、两性腺、卵蛋白腺、雄性附性腺和黏液腺指数、水分含量、总脂含量、脂类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 瘤背石磺产卵后的肝胰腺指数(HIS)、两性腺指数(DGSI)和卵蛋白腺指数(EAGI)都显著下降(P<0.05), 其水分含量显著上升, 而脂肪含量显著下降; (2) 瘤背石磺各种组织总脂主要有磷脂(PL)、胆固醇(Cho)、游离脂肪酸(FFA)和甘油三酰(TG), 仅在肝胰腺中检测出少量甘油一酰(MG), 产卵后肝胰腺中的FFA含量和两性腺中的PL含量大幅度下降, 分别下降了41.36%和80.53%, 其它组织中的脂类成分变化幅度不大;(3) 产卵后瘤背石磺肝胰腺中的C16:1n7、C20:5n3(EPA)和C22:6n3(DHA)显著下降, 而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上升.产卵后两性腺中的C20:2n6、C22:2n6和C22:5n3(DPA)显著下降, 而C20:4n6(AA)含量显著上升.产卵后雄性附性腺和黏液腺中的AA和EPA含量均有所下降, 而C16:0和C18:1n9却有所上升.结果表明:卵蛋白腺和黏液腺对于瘤背石磺产卵和胚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PL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瘤背石磺的两性腺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肝胰腺中的脂肪可能是瘤背石磺产卵过程中主要的能源物质之一, 性腺发育过程中肝胰腺中的PUFA可能被转运到两性腺中.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育肥饲料中混合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体雄蟹常规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采用豆油和菜籽油混合物替代鱼油制成5种不同鱼油替代水平(0%、25%、50%、75%和100%)的等氮等脂育肥饲料(分别记为l#~ 5#饲料组)饲喂雄蟹,测定5组雄蟹肝胰腺、肌肉和性腺中的常规成分和脂肪酸组成,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饲料l#组性腺灰分含量显著高于饲料4#和5#组(P<0.05),但各组性腺中的水分、总脂和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1#组肝胰腺中的水分和灰分最高,但其总脂含量低于其他组,各组肝胰腺的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除l#饲料组外,肌肉中的总脂和灰分含量随鱼油替代水平的升高而显著上升(P<0.05),而水分和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2)各饲料组精巢中总饱和脂肪酸(∑SFA)、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其总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含量随鱼油替代水平升高而升高,而总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含量和∑n-3PUFA/∑n-6PUFA比值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3)肝胰腺中∑n-3PUFA和∑HUFA含量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且均以饲料3#组最高.但各组的∑PUFA和∑n-6PUFA含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4)肌肉中大部分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差异,仅∑n-6PUFA含量随鱼油替代水平升高而升高.综上,中华绒螯蟹育肥饲料中植物油(豆油与菜籽油含量为1:1)替代鱼油对成体雄蟹可食组织中水分和蛋白含量并无显著影响,但会对其脂肪酸组成造成显著的影响,50%的鱼油替代水平有利于雄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饥饿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初孵幼体(Z1)存活及主要生化组成的影响,同时分析饥饿期间的能量变化和能量来源。结果表明,1.三疣梭子蟹初孵幼体Z1的TI(初次死亡时间)、T50(50%死亡时间)和T100(100%死亡时间)的时间分别为2.5 d、6.0 d和9.5 d,饥饿第3 d,幼体活力显著下降;2.饥饿期间,幼体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下降,水分含量略有上升,脂肪/蛋白的值表现为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3.饥饿期间,初孵幼体Z1体内的总能量显著下降,最初24 h的能量消耗最快,整个饥饿期间脂类、蛋白质供能比例分别为42.71%、57.05%。 相似文献
7.
2005年3-5月,在室内养殖条件下对第二次卵巢发育的三疣梭子蟹进行连续采样,系统研究了其第二次卵巢发育期间的卵巢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卵巢外部特征、卵巢发育分期及其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①三疣梭子蟹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可以分为4期,Ⅰ期卵巢为乳白色或者淡黄色细带状,卵巢中主要为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和内源性卵黄合成前卵母细胞;Ⅱ期为淡黄色或橘黄色,主要为外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Ⅲ期卵巢为橘红色,主要为外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和近成熟期的卵母细胞;Ⅳ期卵巢发育基本成熟,肉眼可见卵粒,主要为成熟期的卵母细胞;②三疣梭子蟹第二次卵巢发育期间,GSI显著增加,HSI变化不显著,GSI和发育天数呈显著正相关性,HSI和GSI的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育肥饲料中植物油混合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雄体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脂肪酸代谢产生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研究了河蟹脂肪酸碳链延长酶(Es-FAE)、Δ9脂肪酸去饱和酶(Es-FAD9)、Δ6脂肪酸去饱和酶b (Es-FAD6b)、脂肪酸结合蛋白3(Es-FABP3)、脂肪酸结合蛋白9(Es-FABP9)和脂肪酸结合蛋白10(Es-FABP10)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育肥饲料中不同鱼油替代水平(鱼油替代水平分别为0、25%、50%、75%和100%,记为饲料1#—5#组)对河蟹雄体肝胰腺中这些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探讨育肥中鱼油替代对河蟹雄体成蟹脂肪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 Es-FAE、Es-FAD6b和Es-FAD9均在肝胰腺中表达水平最高,在心脏和血淋巴中表达水平较低,不同基因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有所不同; Es-FABP3、Es-FABP9和Es-FABP10主要在肝胰腺、肌肉、输精管和副性腺中表达水平较高,在胃、肠和心脏中表达水平较低。(2)随着饲料中鱼油替代水平的提高,肝胰腺中Es-FAE-mRNA有显著增加趋势;就Es-FAD6b而言,饲料3#组显著高于饲料2#组,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随着饲料中鱼油水平的降低,饲料1#—3#组肝胰腺中Es-FAD9-mRNA也有显著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3)就Es-FABP3而言,饲料2#和3#组肝胰腺中表达水平最高,且显著高于饲料1#组(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随着鱼油替代水平的升高,肝胰腺中Es-FABP9和Es-FABP10-mRNA水平均有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河蟹脂肪酸代谢和转运相关基因在肝胰腺中表达水平最高,饲料中不同鱼油替代水平对肝胰腺中上述基因mRNA表达水平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低盐度海水(盐度为15)和淡水(盐度为0)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性腺发育及交配行为的影响,并比较了河蟹交配和产卵前后的性腺指数及肝胰腺指数的变化。实验分为4组,分别为低盐度海水雌蟹组、淡水雌蟹组、低盐度海水雄蟹组和淡水雄蟹组。结果表明,(1)各组河蟹的成活率均在80%左右,无显著差异(P>0.05);(2)实验第15天、30天和45天时,低盐度海水雌蟹组的卵巢指数显著高于淡水雌蟹组(P<0.05),低盐度海水雄蟹组的性腺指数也略高于淡水雄蟹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3)实验第30天时,低盐度海水雌蟹组的肝胰腺指数显著低于淡水雌蟹组(P<0.05),其余采样时间两组雌体间或两组雄体间的肝胰腺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期间,两组雌体的肝胰腺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4)实验第45天,低盐度海水雌蟹组和雄蟹组实验个体全部能够交配,有66.7%的低盐度海水雌蟹组的个体交配后2 d内产卵,淡水雄蟹组有部分个体在低盐度海水中有发情行为;(5)低盐度海水组,雌蟹产卵后和雄蟹交配后的性腺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但肝胰腺指数下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瘤背石磺体重(2—28g)与性腺发育、性腺指数与肝胰腺指数或卵黄腺指数间的关系,不同体重瘤背石磺性腺内各期生殖细胞的组成与比例以及瘤背石磺卵子和精子发生的规律。结果表明,(1)瘤背石磺的性腺指数有随体重增加而增加的特点:10g以上个体性腺指数达到最高且基本无变化;不同体重瘤背石磺性腺指数与肝胰腺指数和卵黄腺指数有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2)6g以下组的瘤背石磺性腺滤泡管内未发现有雌性生殖细胞,6g以上组的性腺滤泡管内雄性与雌性生殖细胞并存;(3)所有瘤背石磺个体性腺内均有精子分布,6g以下个体雄性生殖细胞组成以次级精母细胞为主,而6g以上个体则以精子为主;6g以上组的雌性生殖细胞成熟程度随体重增加有明显增加,其中6—8g以卵原细胞为主(57%),8—10g开始出现外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10—14g时的外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约为69%,且开始出现成熟卵母细胞。(4)卵子发生共经历6期:分别为卵原细胞期、卵黄合成前卵母细胞期、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外源性卵黄合成期、近成熟期和成熟卵母细胞期,成熟卵母细胞直径约为(59.36±3.88)μm。精子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共5个阶段,精子长约(52.44±20.65)μm。石磺体重与性腺发育程度密切相关,10g以上的个体可做为亲本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