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蛤两个异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分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RAPD技术对分布于中国辽宁庄河(LZ)及广东惠东(GH)的两个青蛤(Cyclinasinensis)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22个10碱基引物从两个种群分别扩增到179和181条扩增谱带,全部扩增片段长度在210—2850bp之间。根据扩增结果计算出两个种群的多态位点比例(P)分别为76.92%和81.31%,平均杂合度(H)分别为0.2815和0.3012。两种群间遗传距离(D)和近交系数(Fst)分别达到0.103及0.1997,结果表明两个异域种群不但遗传多态性较高,而且出现了明显的种群分化现象。文章还初步讨论了青蛤种群分化的机制、遗传结构与异地引种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重要外来入侵害虫——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 (Haldemann)。该害虫原产北美洲东部,危害刺槐叶片。其危害特征十分明显:一般是3~8头幼虫群集危害,在刺槐叶片背面沿叶缘形成纵向卷曲的虫瘿,隐藏其中取食。在我国河北省秦皇岛市、辽宁省一些地区刺槐树的受害率近100%,严重影响刺槐的健康生长,进而引起次期性害虫的发生和危害,造成刺槐死亡。因此,该害虫对我国大面积栽培的刺槐林的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的发挥造成重大威胁。必须提高警惕,加强检疫,防止其扩散蔓延,并开展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3.
有关节肢动物系统发育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近年来对节肢动物系统发育问题的认识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尤其是支序分析研究方法的使用,以及来自分子系统学和分子发育生物学的证据,成为继比较形态学之后有力的研究手段,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线虫,缓步类和有爪类是节肢动物的近缘类群,而非以前绝大多数学者所认为的软体动物的环节动物,对于节肢动物门的单系性及其内部类群间关系的问题,目前倾向于认为(1)节肢动物为单系群;(2)由甲壳类,六足类和多足类联合形成单系群-具颚类;(3)与六足类分子系统学两方面研究的支持;对第3点的争议虽较大,但就论据而言确为优势观点。 相似文献
4.
RNA的二级结构在动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一类重要的信息和功能分子,RNA在分子系统学研究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RNA除了其一级结构以外,其二级结构亦可用于同源性比较。由于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更为密切,比较的结果可以揭示一些在一级结构比较中难以发现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危害芒果叶片的瘿蚊科--中国新纪录属和一新种(双翅目,瘿蚊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记述了福建厦门危害芒果叶片的瘿蚊科--中国新纪录属和一新种:普瘿蚊属Procontarinia Kieffer & Cecconi,1906;壮铗普瘿蚊Procontarinia robusta sp.nov..正模♂,福建厦门杏林,2001-09-12,张清源饲养自叶瘿.副模16♂♂,23♀♀,同正模,2001-09-12~16.新种触角鞭节基颈很短,被毛;第1、2鞭节不愈合;抱器基节和端节都不细长;肛下板端部凹陷很浅;虫瘿外面无刺,不呈海胆状等区别于P.echinogalliperda(Mani,1947).模式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生态位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位模型是利用物种已知的分布数据和相关环境变量,根据一定的算法来推算物种的生态需求,然后将运算结果投射至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中来预测物种的实际分布和潜在分布.近年来,该类模型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入侵生物学、保护生物学、全球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影响以及传染病空间传播的研究中.然而,由于生态位模型的理论基础未被深入理解,导致得出入侵物种生态位迁移等不符合实际的结论.作者从生态位与物种分布的关系、生态位模型构建的基本原理以及生态位模型和生态位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了生态位模型的理论基础.非生物的气候因素、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物种的迁移能力是影响物种分布的3个主要因素,它们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下作用于物种的分布.生态位模型是利用物种分布点所关联的环境变量来模拟物种的分布,这些分布点本身关联着该物种和其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生态位模型所模拟的是现实生态位(realized niche)或潜在生态位(potential niche),而不是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Grinnell生态位和Elton生态位均在生态位模型中得到反映,这取决于环境变量类型的选择、所采用环境变量的分辨率以及物种自身的迁移能力.生态位模型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物种的生态需求分析、未知物种或种群的探索和发现、自然保护区的选择和设计、物种入侵风险评价、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近缘物种生态位保守性及基于生态位分化的物种界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核苷酸序列比对在生物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作为确定分子数据初级同源性(primary homology)的过程,比对的重要性在于后续算法的选择.本文对其在生物系统发育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基本步骤与算法做了简要说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介绍了使用最为广泛的软件,讨论了其中的空位(gap)问题、参数问题和比对结果校正等问题;并且对此领域中前沿的基因组比对研究进展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8.
半翅目花蝽科(Anthocoridae) 昆虫的种类鉴定通常是以雄性外生殖器特征为主, 雌虫的种类鉴定一直是研究中的难点。本文研究了中国肩花蝽属 Tetraphleps 已知5个种雌虫的交配管,包括黑色肩花蝽T. aterrimus (Sahlberg)、斑翅肩花蝽T. galchanoides Ghauri、毛肩花蝽T. pilosulus Bu et Zheng、直长肩花蝽T. parallelus Bu et Zheng和玉龙肩花蝽T. yulongensis Bu et Zheng。发现交配管的构造在种内变异小、特征稳定,而在种间差别明显,可作为该属雌虫种类鉴定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肩花蝽属(Tetraphleps Fieber)是花蝽科中的一个不大的属,世界已知共十余种。该属的已知生物学资料说明此类花蝽喜生活在针叶树上,捕食蚜虫和蓟马等,是这些森林害虫的一类潜在天敌。近年加拿大即曾试从印度和巴基斯坦引入此属的花蝽以防治球蚜Adclges piceae(Clark et al 1971;Kelton 1966,1978)。我国迄今尚无此属的明确记录,仅 Pericart(1972)在 T.aterrimus(J.Sahlberg)的分布记录中提及“天山”,但未注明国别,其分布图则似包括我国新疆天山的范围。在历年来收集的花蝽科标本中,我们共发现此属5个种,其中包括3个新种和一个中国新记录种,现分别记述于下。新种模式标本均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描述中的量度单位为mm。 相似文献
10.
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与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线粒体基因组是当前生命科学的热门话题之一。文章根据国内外有关线粒体DNA的结构、表达过程和遗传特征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介绍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关系、线粒体遗传密码及基因组的进货线索等问题,并简要说明了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分析的要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