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完全免费 | 99篇 |
出版年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大盘山自然保护区设置了4个有代表性的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调查获得野外资料。对香果树种群进行统计,绘制径级结构图和高度结构图、编制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应用理论分布模型和聚集强度指数进行种群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香果树种群结构呈纺锤型,幼苗严重不足,种群有衰退的趋势;其更新是以无性繁殖为主;种群格局整体上呈集群分布,但在不同发育阶段,分布格局有所差异:幼树阶段一般为集群分布,中树和大树向随机分布发展,这种分布格局变化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其格局规模在介于8S和32S之间。分析认为,香果树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群落区域小生境、香果树生物学特征以及人为干扰外等,在以上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该种群形成典型的小种群。 相似文献
2.
以大豆浙春2号、浙春3号和9703等3个品种(系)为材料,设置不同铝处理浓度,研究了铝对大豆叶片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铝处理抑制了大豆叶片叶绿素的合成,降低了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5%~35%),使a/b值下降,气孔阻力增加10%~35%,气孔导度降低10%~40%,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下降了5%~40%和20%~50%,水分利用率下降15%~50%.可见,铝胁迫对大豆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且这种抑制在大豆5叶期表现较初荚期明显.此外,3个大豆品种对铝毒的反应存在一定的基因型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遮荫对夏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显著降低玉米产量.不同时期遮荫对其影响不同,花粒期(从开花到成熟期)遮荫的影响最显著,农大108(ND108)和掖单13号(YD13)遮荫50%、90%处理分别减产67.5%、79.4%和82.9%和86.7%,其次是穗期(从拔节到开花期)遮荫,ND108和YD13分别减产34.1%、55.3%和47.2%、65.7%,而苗期(从出苗到拔节期)遮荫对其影响相对较小,ND108和YD13分别减产16.9%、24.5%和18.9%、24.3%.遮荫对YD13产量的影响大于ND108.遮荫时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显著地大于遮荫程度.遮荫后两个玉米品种的生育进程都延迟,并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对其影响加剧.穗期遮荫显著影响玉米的穗分化,花丝数和雄穗分枝数显著降低,对YD13的影响大于ND108.苗期和穗期遮荫显著抑制玉米叶面积、株高和茎节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5.
我国玉米主产区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其效果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在我国东北春玉米区、华北玉米区、西南玉米区3个玉米主产区,共125个县、720个村,采用问卷调查和用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玉米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其效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玉米秸秆资源利用方式中,以秸秆还田、饲料和燃料占绝大多数,研究区域内平均分别占30.8%、26.2%和24.6%.其中东北春玉米区从大到小依次为燃料、饲料和秸秆还田,分别占35.4%、30.8%和19.8%;华北玉米区依次为秸秆还田、饲料和燃料,分别占43.6%、19.9%和17.9%;西南玉米区依次为秸秆还田、饲料和燃料,分别占29.0%、27.9%和20.5%.在研究区域内秸秆焚烧比例均较小,占12.8%;工业原料比例最小,占0.7%.秸秆还田可增加作物产量,东北、华北、西南玉米产区秸秆还田的作物产量分别平均增加632.0、371.6和290.4 kg·hm-2;还可改良土壤状况、减少化肥和有机肥的施入量,其中有机肥施入量减少20%~30%,氮肥减少16%~30%,磷肥减少24%~34%,钾肥减少33%~38%.不同产量水平地块,作物产量随秸秆产量、还田量和还田比例增加而增大.但由于秸秆还田机械不配套,还田质量差,增加了整地除草难度,加重某些病虫害发生,影响后茬作物苗期生长,仍需进行相关配套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植物对铝胁迫的生理响应不同, 因而对铝毒的耐性也不相同。设置5种铝浓度,进行砂培法处理,研究了4种我国南方红壤广泛分布的草本植物——牵牛(Pharbitis nil)、望江南(Cassia occidentlis)、光头稗(Echinochloa colonum)和合萌(Aeschynomene indica)的种子萌发、光合色素、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质膜透性(MP)、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以及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铝对4种植物的生理特性都有明显的影响。4种植物的种子在10 000 mg·L-1 Al3+处理条件下都不能萌发。2 000 mg·L-1 Al3+处理都不利于4种植物的生长,与对照相比,2 000 mg·L-1 Al3+处理时4种草本植物叶绿素和叶绿素总含量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和MP显著增加(p<0.05);脯氨酸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POD和CAT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中低铝(80和400 mg·L-1)处理时,牵牛和合萌与对照相比,MP和MDA含量降低,POD和CAT活性升高;望江南的反应与牵牛和合萌的反应相反;光头稗在80 mg·L-1 Al3+处理时,与牵牛和合萌的变化一致,在400 mg·L-1 Al3+处理时,则相反。植物在中低铝处理条件下,通过维持较高的POD和CAT活性和脯氨酸、叶绿素含量,较低的MP和MDA含量来增加其对铝的耐性。 相似文献
7.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树脂包膜控释肥(CRF)和硫包膜控释肥(SCF)对夏玉米产量、田间氨挥发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在相同施肥量(N、P、K量相同)情况下,全量控释肥CRF(1428 kg·hm-2)和SCF(1668 kg·hm-2)分别比全量普通复合肥CCF(1260 kg·hm-2)增产13.15%和14.15%;控释肥施肥量减少25%(CRF 1071 kg·hm-2;SCF 1251 kg·hm-2)时,分别比CCF增产9.69%和10.04%;控释肥施肥量减少50%时(CRF 714 kg·hm-2;SCF 834 kg·hm-2),其产量与CCF无显著差异.对夏玉米田间土壤原位氨挥发进行研究表明,控释肥处理氨挥发速率上升缓慢,最大挥发高峰出现时间比普通肥处理晚7 d,土壤氨挥发量在0.78~4.43 kg N·hm-2,比普通肥处理(9.11 kg N·hm-2)减少51.34%~91.34%.控释肥的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也均显著高于普通肥处理. 相似文献
8.
通过盆栽人工模拟干旱试验,研究了全生育期中度干旱胁迫对不同耐旱性玉米杂交种(耐旱:京科628;不耐旱:农大95)产量及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耐旱玉米产量比对照减少33.7%,不旱玉米则比对照减少62.3%.干旱胁迫下,玉米根系生物量降低且最大值出现时间提前,与对照相比,不耐旱玉米根冠比升高,耐旱玉米根冠比前期升高后期降低;根系活力降低,不耐旱玉米根系活力降低幅度大于耐旱玉米;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前期高于对照后期低于对照,耐旱玉米根系SOD活性开始低于对照的时间比不耐旱玉米晚;根系丙二醛(MDA)含量升高,随干旱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不耐旱玉米MDA含量比对照升高的幅度大于耐旱玉米;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不耐旱玉米的降低幅度大于耐旱玉米.干旱胁迫下耐旱玉米杂交种根系活力、根系S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减缓了根系的衰老进程,延长了根系功能期,这可能是耐旱玉米杂交种在干旱胁迫下仍能获得较高产量的重要因为之一. 相似文献
9.
钼,硼对大豆叶片膜脂过氧化及体内保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3个大豆(Glycine max L.)品种(“浙春3号”、“浙春2号”和“3811”)为材料,设置不同的钼、硼水平,研究了3个生育期(五叶期、初花期和盛荚期)大豆叶片膜脂过氧化及体内保护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钼、低硼胁迫下,大豆叶片的质膜透性(MP)、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to)的含量、多酚氧化酶(PPO)和抗坏血酸氧化酶(AO)的活笥增加,抗坏血酸(As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关于锰毒及植物耐锰机理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锰毒是酸性土壤上限制作物产量的重要因子,国内外针对锰毒及植物耐受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但进展较为缓慢。锰对植物的毒害效应体现在不同的细胞组织及生理生化水平上,不同植物耐受锰的机理也存在差异性,但大都集中在有机酸的螯合解毒、内部积累、外部排斥及氧化等方面。某些锰胁迫所诱导的基因也被筛选出来,并且部分生物学功能得以鉴定。此外,锰与其他营养元素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也得以阐述,伴随锰超富积植物-商陆在中国的发现,对锰毒及植物耐性机理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将会对植物修复技术的开展产生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