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杂种优势类群玉米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以Reid、唐四平头和其它种质等3个杂种优势类群共19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以玉米幼胚作为外植体,研究了基因型、培养基和激素对玉米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均能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但是仅有12个自交系能再生植株。N6和改良N6培养基有助于提高愈伤组织的质量及其生长速度,2,4-D在愈伤组织的诱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0.2mg/L的6-BA或KT会使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下降以及降低愈伤组织的质量。在胚状体诱导培养基中添加1mg/L的KT能促进绿苗的分化,但是浓度过高会使丛生苗分化过多。此外,通过对不同杂种优势类群自交系玉米幼胚培养特性的分析,发现在唐四平头类群的4个自交系中,黄早四的绿苗分化率仅为0.5%,其它3个自交系不能再生植株。但是,从Reid和其它种质类群的供试自交系中筛选出了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和绿苗分化率均较高的、适合于遗传转化的受体材料,如3189/4380、4380/陕综5、8103、先早17、18-599红、18-599白、501、178和冀53。 相似文献
2.
用RT-PCR方法分离了玉米矮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MDMV CP),并且利用基因枪法将该基因导入玉米优良自交系18-599红、18-599白幼胚诱导的愈伤组织中。转化的愈伤组织在Bialaphos浓度(PPT)为8mg/L、10mg/L、5mg/L的筛选压下经过3次抗性筛选后,分别再生出可育植株12株和6株。PCR和Southem检测结果说明CP基因已整合到玉米自交系基因组中。对T1代转基因植株进行病毒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对照植株全部表现为感染玉米矮花叶病的典型症状,而转基因植株后代呈现不同程度的抗性。 相似文献
4.
野葛藤茎的异黄酮类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藤茎中分离得到5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豆甙元(daidzein),芒柄花异黄酮(formononetin),6,7-二甲氧基-3’,4’-次甲二氧基异黄酮(6,7-dimethoxy-3’,4’-methlenedioxyisoflavone),大豆甙(daidzin)和葛根素(puerarin). 相似文献
5.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欣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16(4):252-252,256
人体微生态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状态、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的睐,临床上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造成微生态系统失衡从而引起疾病发生的病例越来越多。调节机体正常菌群平衡的微生态制剂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1991年Fuller将微生态制剂定义为促进肠道菌群平衡的活的细菌性食品添加剂。目前常被用作微生态制剂的菌种有以下几种: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肠球菌亚种、类细菌亚种、杆菌亚种和链球菌亚种等。本文仅就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近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7.
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代谢产物的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用气相色谱分析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提取物,结果表明乳酸杆菌提取物中乙酸的含量很高,双歧杆菌提取物挥发性脂肪酸种类较多,有乙酸、丙酸、异丁酸及丁酸等多种短链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短链脂肪酸很可能是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提取物抑菌的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8.
鄂西产三种野生葛总黄酮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鄂西产三种野生葛总黄酮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李石生刘欣邓京振赵守训(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南京210038)Determinationoftotalflavonoidin3wildspeciesofPuerariafromWestHub... 相似文献
9.
蜗牛酶中一种人参皂苷Rb1水解酶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分段层析,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梯度层析和SephadexG-100凝胶过滤层析三种方法的联用从中华白玉蜗牛消化酶中分离出一种人参皂苷Rb1水解酶。分离后该酶在SDS-PAGE上呈单一蛋白质务带。应用SDS-PAGE和凝胶过滤层析对分子量的测定,提示该酶是由4个分子量为110~115kD的相同亚基组成的同源四聚体。Rb1为底物的动力学参数Km和Vmax分别为0.790mmol/L和10.192μmol/min/mg。该酶对人参皂苷Rb1糖键进行有选择的水解,可水解人参皂苷Rb1C50位的一个糖苷键生成人参皂苷Rd。 相似文献
10.
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具有土腥味的化合物,以Geosmin和MIB为代表,它们的嗅阈值极低,即便含量极微,也能嗅到浓烈的土腥味、土臭味、泥土味和霉味。这些土腥味挥发性物质主要是放线菌和藻类的次生代谢产物,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合成途径。它们极易影响饮用水的品质,也给渔业和食品业带来极大危害。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等方法,可以控制或清除土腥味化合物,其中微生物降解法是最有应用前景的净化方法。综述了土腥味化合物的来源、生物合成途径、分析检测技术及净化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