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采用超声波监听仪U30录制无尾蹄蝠自由飞行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经Batsound3.0分析,其声波为高频(145.4±10.9kHz)、宽带(62.6±9.2kHz)、具两个谐波的短(1.67±0.4ms)FM型,不同于蹄蝠科其他蝙蝠的CF型,表明该科内物种声波类型存在多态性。头骨的形态测定分析支持其通过鼻腔发射声波,与蹄蝠科其他蝙蝠一致,表明该科内声波发射方式的单一性。适应环境的选择压力及翼型和声波的适应性可能是其选择FM型叫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4.
5.
定向进化的突变体库建立是定向进化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建立足够大的库容才有可能筛选到合适的突变体。然而用来做定向进化的宿主菌的转化效率并不总是那么高,难以达到建库要求。而且在以常规分子克隆方法做连接转化时,耗时长,效率低等问题也影响了突变体库的建立,高效的克隆转化方法是定向进化所需求的。本文以大肠杆菌BL21(DE3)为转化宿主菌,挑选了一种新的高效的克隆转化方法,与现在实验室常规克隆转化方法进行了比较,证明了PCR多聚质粒的克隆转化方法在定向进化突变体库构建中的优势。为定向进化突变体库的构建提供了新的高效可靠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2016年2月于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引水渠黄背角村段(35°15'8.4"N,112°6'34.5"E,海拔658 rn),采集到1只冬眠的雄性宽耳蝠.其前臂长40.4 mm,外耳廓近方形,具明显横嵴,并在额部相连,无耳突,耳屏呈三角形;头骨较扁平,颅全长为14.9 mm;齿式为2.1.2.3/3.1.2.3=34.通过外部形态、头骨参数、分子数据(Cyt b和ND1基因)比对,鉴定为亚洲宽耳蝠(Barbastella leucomelas),是河南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标本现保存于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相似文献
7.
斑驳白化是一种先天性颜色失调表型,在翼手目中较为罕见.2016年5月至8月期间,分别在3个省份共发现3种存在斑驳白化现象蝙蝠.在河南省内乡县七里坪乡北湾村,发现1只怀孕雌性斑驳白化毛腿鼠耳蝠(Myotis fimbriatus),斑驳区域包括背部左侧区域及腹部左侧边缘一带.在陕西省柞水县下梁镇,发现1只怀孕雌性斑驳白化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 fuliginosus),斑驳部位包括背部下端、腹部底端股骨边缘、左右股骨、尾骨及小部分尾膜区域.在云南省晋宁县双河乡法古甸村,发现2只斑驳白化雄性栗鼠耳蝠(Myotis badius),斑驳区域分别为背部左下侧和背颈部一侧,区域面积较小.其中,毛腿鼠耳蝠和栗鼠耳蝠的斑驳白化现象为国内首次报道.此外,通过测量蝙蝠体重、前臂长等体型参数,并与同种正常个体进行比较,发现斑驳白化亚洲长翼蝠体重偏大,1只斑驳白化栗鼠耳蝠前臂长偏大,其余斑驳白化蝙蝠体型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斑驳白化现象对蝙蝠的正常生存与繁殖未造成严重影响.这为将来斑驳白化蝙蝠的生理生态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9.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最主要的致死性疾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产生增多诱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是导致血管功能障碍、血管重构发生的重要机制。因此,氧化应激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但通过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机体可通过自身防御体系拮抗氧化应激,维持氧化-还原状态,如通过调控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调节ROS生成,改善血管功能障碍及血管重构。本文就UCP2在内皮损伤及血管重构中的作用及机制展开综述,为深入探索这一潜在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靶点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0.
细辛醚和β-细辛醚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主要活性成分。近年研究发现,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除具有抗肿瘤、杀虫抑菌、止咳平喘、保护神经元、抗癫痫、抗抑郁等作用外,其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较好的药理活性。本文通过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从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保护心肌和血管细胞(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抗血栓形成,降血脂,改善血管功能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深入挖掘上述成分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探索相关的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