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 目的:分析自拟益气通阳活血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4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04例,依据入院先后顺序编号,按单双号分为对照组(n=52)和研究组(n=52)。对照组进行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拟益气通阳活血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功能、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水平、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比较两组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85%(P<0.05);治疗后,两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DA、NE、ChAT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OD水平升高,APP、Aβ1-42、MDA水平均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各指标变化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拟益气通阳活血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疗效显著,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认知功能,调节NE、DA、ChAT水平,抑制APP、Aβ1-42水平,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药学监护(PhC)对剂量校正全血他克莫司(TAC)谷浓度,免疫抑制治疗依从性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38例肝肾移植接受者,将患者随机分为PhC(n=119)组与对照组(n=119),从肝肾移植术后3天到90天,PhC组接受由药剂师提供的PhC治疗,对照组由医护人员进行标准治疗,在移植后第1、3、5、和7天检测并比较患者校正全血TAC低谷浓度,并计算个体内变异性变异系数(CV)。比较两组患者巴塞尔坚持免疫抑制药物治疗量表(BAASIS)评分与临床预后。结果:PhC和对照组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5±12.4%vs 32.6±16.2%,P=0.674);预定义TAC目标浓度范围内患者比例无显著差异(均P0.05);第28天(16.7%vs.25.8%,P=0.135)与第90天(27.1%vs.24.6%,P=0.457)时,PhC与对照组的依从性差患者所占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临床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肾脏移植后3个月内,应用药学监护治疗与剂量校正全血TAC谷浓度的个体内变异性降低、依从性或早期移植患者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周期性张应力对Na+/K+-ATPase功能活性及其表达的影响,明确Na+/K+-ATPase在功能矫形中面颌肌肉适应性改建的生物和分子机制.方法:构建面颌肌细胞体外培养-力学刺激模型;应用多通道细胞牵张应力加载系统,对面颌肌细胞施加不同时段的张应力刺激,测定Na+/K+-ATPase的功能活性;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周期性张应力刺激对Na+/K+-ATPase功能亚基α亚单位mRNA的影响.结果:Na+/K+-ATPaseα1,α2亚单位随着加力时间延长,表达增强,同对照组比较,呈一致性上调(P<0.001);细胞加力1小时,α1的mRNA表达不受影响;加力2小时后,α1和α2的mRNA表达呈现逐渐增强趋势,48 h时达到最大值.张应力刺激对α2亚单位的mRNA表达似乎更为敏感,加力lh时α2亚单位的mRNA表达水平即增加,增加量约为对照组的37.74%,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周期性的机械牵张作用于培养的骨骼肌细胞,可诱导α1和α2亚单位mRNA的表达量增加;α1和α2亚单位对周期性张应力刺激的作用时间反应不同,α2亚单位的反应可能更为敏感.周期性张力刺激的增加所产生的压力可能是转录调节的主要因素;周期性张应力对骨骼肌细胞Na+/K+-ATPase水解亚的调节作用不同,可能在面颌肌肉对功能矫形力的适应性改建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华南地区酸性矿山废水对溪流中树叶分解的影响,在广东省大宝山矿区附近的1条受酸性矿山废水污染(pH值为2.7—3.4且富含多种重金属元素)的3级溪流中,利用2种孔径(5ram的网袋和0.1ram的布袋)的分解网袋对2种树叶(人面子和蒲桃)进行了为期101d的树叶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人面子树叶网袋和布袋中的树叶干重剩余率分别为39%和48%,而蒲桃树叶网袋和布袋中的干重剩余率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分别为61%和70%。根据指数衰减模型计算出树叶分解的半衰期,人面子树叶在网袋和布袋中的分解半衰期分别为57d和69d,而蒲桃树叶则分别为14-4d和217d。蒲桃树叶的分解速率明显比人面子树叶慢。在网袋中定殖的底栖动物主要是集食者,其中优势类群为摇蚊幼虫,占底栖动物个体总数的99%。摇蚊种群在网袋中的数量波动对2种树叶分解速率的影响并不明显。结果表明,受酸性矿山废水的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大为减少。同时由于各种金属氧化物在树叶表面的不断沉淀,使树叶处于缺氧状态,抑制了微生物的活动,导致树叶分解速率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好发生于我国华南、东南亚及部分非洲地区。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鼻咽癌发生、发展及其生物学行为的研究已进入基因水平。microRNA(miRN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非编码小RNA,主要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调控。随着对miRNA研究的深入,发现肿瘤的细胞分化障碍、增殖失控、细胞永生化与miRNA密切相关。人类肿瘤组织与正常细胞组织间的miRNA表达水平和类型存在明显差异,提示miRNA可能是一类新的参与肿瘤发生的重要分子。本文就鼻咽癌与miRNA相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综述草地群落入侵实验中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可入侵性关系的研究进展。目前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可入侵性主要出现了对立的关系模式,被普遍接受的解释机制为尺度依赖。但其它研究中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关系,提出物种特性、植物更新、种间关系变化和群落构建机制等其它因素可能是导致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可入侵性出现复杂关系的原因。建议未来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即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可入侵性关系在不同营养级适用性,与群落构建机制变化间的联系和时间尺度对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可入侵性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净初级生产力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运转研究的基础, 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其与气候相互作用和影响方面极为敏感,是揭示干旱区生态环境特征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地面气象数据、涡度相关数据、Landsat 8数据和MODIS数据,通过SEBAL模型和光能利用率模型的耦合,估算了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了其空间格局及与高程和坡度的关系.结果表明: SEBAL模型与光能利用率模型的耦合对玛纳斯河流域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植被NPP的模拟效果较合理,能较好地反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实际情况;2013年,玛纳斯河流域植被NPP总量为7066.72 Tg C·a-1,平均值为278.06 g C·m-2·a-1,总体分布趋势是自南向北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最后减少,随着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呈现明显的分布规律,且其月变化比较明显,7—8月达到最大值,占总量NPP的52.2%;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随海拔和坡度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随海拔增加植被NPP出现3次波动.这些波动主要由地表植被覆盖类型和环境因素所引起. 相似文献
8.
水稻病程相关PR1家族蛋白质在叶片生长及与白叶枯病菌互作反应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程相关(PR)蛋白质经常被用作抗病反应的分子标记。利用免疫印迹(WB)技术检测了7个PR1家族蛋白质在水稻(Oryza sativa)叶片生长及与白叶枯病菌互作反应过程中的表达,发现6个PR1家族蛋白质在叶片生长中有表达。检测PR1蛋白质在Xa21介导的抗白叶枯病过程中的表达,结果显示PR1#052、PR1#072、PR1#073和PR1#121四个蛋白质在抗病反应后期呈上调或诱导表达,PR1#071则表达下调。进一步比较它们在抗病、感病和对照(Mock)反应中的表达丰度,发现在抗病和感病反应中的变化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反应,推测这些PR蛋白质在水稻-白叶枯病菌互作反应中发挥作用。另外,对PR1基因上游启动子区的cis元件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初步揭示了水稻PR1家族蛋白质的表达谱,为进一步了解PR1蛋白质的功能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净初级生产力(NPP)在碳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受到气候变化、大气成分、森林扰动的强度和频度、林龄等因子的综合影响, 然而目前上述各因子对亚热带森林NPP变化的贡献尚不明确, 需要鉴别森林NPP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以准确认识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该文综合气象数据、年最大叶面积指数(LAI)、参考年NPP (BEPS模型模拟)、林龄、森林类型、土地覆盖、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质地、CO2浓度、氮沉降等多源数据, 利用InTEC模型(Integrated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budget Model)研究亚热带典型地区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1901-2010年NPP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通过模拟情景设计, 着重讨论1970-2010年气候变化、林龄、CO2浓度和氮沉降对森林NPP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1) InTE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研究区NPP的时空变化; (2)江西省森林NPP 1901-2010年为(47.7 ± 4.2) Tg C·a-1 (平均值±标准偏差), 其中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分别为50.7、48.8、45.4 Tg C·a-1, 2000-2009年平均为55.2 Tg C·a-1; 随着森林干扰后的恢复再生长, 江西省森林NPP显著上升, 2000-2009年NPP增加的森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60%; (3) 1970-2010年, 仅考虑森林干扰因子和仅考虑非干扰因子(气候、氮沉降、CO2浓度)情景下NPP分别为43.1和53.9 Tg C·a-1, 比综合考虑干扰因子和非干扰因子作用下的NPP分别低估7.3 Tg C·a-1 (低估的NPP与综合考虑干扰因子和非干扰因子作用下NPP的比值为14.5%,下同)和高估3.6 Tg C·a-1 (7.1%); 气候因子导致平均NPP减少2.0 Tg C·a-1 (4.7%), 氮沉降导致平均NPP增加4.5 Tg C·a-1 (10.4%), CO2浓度变化及耦合效应(氮沉降+ CO2浓度变化)分别导致平均NPP增加4.4 Tg C·a-1 (10.3%)和9.4 Tg C·a-1 (21.8%)。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