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2011年10月5日,作者在河南省洛阳市洛河凌波大桥至瀛洲大桥段南岸(34°36’N,112°23’E,海拔152m)观察到一只猛禽在空中盘旋,并拍摄到照片。根据现场观察和对照片的仔细辨认,鉴定该猛禽为靴隼雕Hieraaetus pennatus的深色型个体。 相似文献
2.
3.
1998~2008年,采用直接计数法对陕西省黄河湿地冬季鸟类群落组成、鸟类物种多样性及数量变化进行了调查.在预先设置的5条调查样带中共记录到鸟类14目33科117种.观察结果表明,该地区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4.497和0.654.栖息地可分为人工渔塘、芦苇沼泽、滩涂湿地、农田和人工林5种类型.这些生境中鸟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差异均较大,其鸟类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826、3.571、3.202、1.205、2.496,以芦苇沼泽中的鸟类多样性指数最高,滩涂湿地中鸟类数量最多,农田中鸟类优势度最高.通过对该地区鸟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研究以及黄河湿地冬季鸟类栖息地现状评价,为湿地鸟类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朱鹮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取得的成果使朱鹮分布区的扩大成为可能。2013年6月3日,在陕西汉阴县龙垭镇凤柳村(32°58′N,108°31′E,海拔526 m)发现一对朱鹮(H12♀和B747♂)营巢繁殖,成功出飞3只幼鸟。2014年1月12日,我们又在该地的青泥河畔发现8只朱鹮的越冬觅食群体。其中包括上述繁殖配对及其3只后代、1只来自洋县野生种群的个体(J41)以及2只无法识别身份的个体。同年5月该繁殖配对成功出飞幼鸟4只。自2011年之后,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的个体与洋县野生个体形成配对,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基因交流。汉阴朱鹮新分布的发现表明,陕西宁陕朱鹮再引入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朱鹮野生种群(源种群)向秦岭东部地区扩散的速度,还将有利于朱鹮再引入种群(卫星种群)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6.
7.
年龄对朱鹮繁殖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陕西洋县16年间朱鹮(Nipponia nippon)年龄对繁殖成功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朱鹮首次参加繁殖的平均年龄为3.89±1.40年(n=73),雌雄分别为3.64±1.36年(n=37)和4.17±1.47年(n=36),差异不显著。2-3龄亲鸟的平均窝卵数、孵化率和出飞率显著低于4-10龄的繁殖个体;>10龄繁殖个体的产卵数和卵的受精率显著降低,但雏鸟成活率较高。三个年龄组之间的繁殖成功率无显著差异(F2,146=1.963,P=0.144)。随着雌雄亲鸟年龄的增长,幼鸟的出飞率显著增加。刚参加繁殖的2龄雌性产卵数很低(2.63±0.74,n=8),至5龄时达到最大值(3.2±0.92,n=10)。6-9龄的雌雄个体产卵数量处于相对的低峰,10龄左右有所恢复(3.0±0,n=3),此后维持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2.55±0.99,n=20)。刚参加繁殖的雄性朱鹮(2年)形成的配对卵的孵化率较低(0.67±0.29,n=3),但在第二年迅速达到高峰,而且能维持5-6年的时间。9-10年时略有下降(0.88±0.18,n=2;0.93±0.17,n=3),10年以后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0.56±0.51,n=19)。 相似文献
8.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样线法对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有鸟类16目50科224种,占陕西省鸟类种数(475种)的47.16%和全国(1371种)的16.34%。其中,雀形目鸟类32科156种,占69.64%;非雀形目鸟类18科68种,占30.36%。留鸟123种,夏候鸟67种,旅鸟25种,冬候鸟8种,迷鸟1种。在本区繁殖的190种鸟类中,东洋界种100种,古北界种67种,广布种23种。从繁殖鸟的区系成分看,东洋界种与古北界种分别为100种和67种,比例为1.5∶1,东洋界种占优势。从生境分析看,鸟类主要分布于森地和灌草丛。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