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2013年的4~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对各类生境中不同鸟巢的搜索和监测,记录到两例红翅凤头鹃Clamator coromandus寄生繁殖现象,其宿主分别为画眉Garrulax canorus和矛纹草鹛Babax lanceolatus,其中红翅凤头鹃对矛纹草鹛的寄生为首次报道。红翅凤头鹃将卵直接产在宿主巢内,每巢都产2枚寄生卵,卵重(7.49±0.14)g,卵长(26.82±0.73)mm,卵宽(22.50±0.69)mm,且卵重和卵宽上都明显大于两种宿主的卵。被寄生的两种宿主均接受了寄生卵,卵色反射光谱的分析发现,相对宿主矛纹草鹛,红翅凤头鹃的卵在亮度和色度上更接近宿主画眉的卵,这表明杜鹃卵对画眉卵的模拟程度高于矛纹草鹛。画眉可能为红翅凤头鹃的主要宿主,而矛纹草鹛为次生宿主,以往对矛纹草鹛卵识别能力的研究符合此推测。进一步确认两种宿主与红翅凤头鹃的关系需要用模拟寄生实验检验画眉的卵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2.
2015年4~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1巢白腹短翅鸲(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被鹰鹃(Cuculus sparverioides)寄生,寄生率为1/16(n=16)。发现时白腹短翅鸲巢内有1枚白色的寄生卵和2枚蓝色的寄主卵,且卵已凉,疑为亲鸟弃巢。鹰鹃卵重6.09 g,卵大小20.20 mm×27.73 mm;两枚白腹短翅鸲的卵重分别为2.34 g和2.40 g,大小分别为20.05 mm×14.94 mm和19.95 mm×15.09 mm。鹰鹃的卵重量(6.09 g)和大小(27.73 mm×20.20 mm)均明显大于白腹短翅鸲的卵。卵色光谱测量结果表明,鹰鹃和白腹短翅鸲卵色的反射光谱图差别明显,鹰鹃卵在色度和色调上明显低于白腹短翅鸲,但卵色亮度却明显比白腹短翅鸲卵高,为典型的非模拟寄生卵。  相似文献   
3.
于2014年7月16日和2015年6月9日,先后在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并拍摄到棕腹杜鹃(Cuculus nisicolor)和八声杜鹃(Cacomantis merulinus),为陕西省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4.
2012~2016年每年的4~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7种雀形目鸟类的巢共20个,分别为绿翅短脚鹎(Hypsipetes mcclellandii)2巢、斑胸钩嘴鹛(Pomatorhinus erythrocnemis)2巢、灰背燕尾(Enicurus schistaceus)1巢、灰眉岩鹀(Emberiza godlewskii)4巢、褐顶雀鹛(Alcippe brunnea)3巢、褐胁雀鹛(A.dubia)7巢和黑颏凤鹛(Yuhina nigrimenta)1巢。对其巢、卵或雏鸟以及巢址等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鸟类的咬合力受食性、种内竞争和捕食压力等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可作为其生态适应特征的重要指标。但目前关于鸟类的咬合力及其影响因素却鲜有研究,为此,我们使用咬合力传感器,对同属的两个近缘鸟种,麻雀(Passer montanus)和山麻雀(P.cinnamomeus)的咬合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山麻雀(n=12)的咬合力显著大于麻雀(n=59)(t=3.754,P0.01),但山麻雀(t=0.449,P0.05)和麻雀(Z=﹣1.198,P0.05)的雌雄个体间咬合力均无差异,同时,山麻雀的头宽(t=﹣3.713,P0.01)、头高(t=﹣5.405,P0.01)和喙宽(t=﹣6.201,P0.01)均显著大于麻雀。尽管个体的咬合力与其身体各参数指标无显著相关性,但在种间,头和喙的大小可能是影响两者咬合力的重要因素,由于两者的一些生态适应特征可通过头大小和喙型体现,推测两者生境和食性的差异可能是影响其咬合力大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了解杜鹃(Cuculus spp.)对不同宿主鸟类的巢寄生,是研究杜鹃与其宿主之间协同进化的重要基础资料。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和家燕(Hirundo rustica)分布遍及全国,且为同域分布,但两者之间的寄生现象尚未有过系统调查。2012年和2014年4~8月,对繁殖于吉林市昌邑区桦皮厂镇(34°58′44.18″N,126°13′26.83″E,海拔184 m)和海南岛的家燕种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吉林市昌邑区桦皮厂镇家燕种群的寄生率为2.4%(1/42),而在海南岛所调查的1 719个家燕巢未发现杜鹃寄生现象。同时在网络上搜集家燕巢寄生的报道案例,共记录到13巢家燕被大杜鹃寄生繁殖,均发生在北方的家燕种群。  相似文献   
7.
粟通萍  蒋爱武  梁伟 《动物学杂志》2016,51(6):1142-1143
正棕腹杜鹃(Hierococcyx nisicolor)和乌鹃(Surniculus lugubris)是鹃形目(Cuculiformes)杜鹃科(Cuculidae)的寄生性繁殖鸟类(郑光美2011,Dickinson et al.2013)。目前棕腹杜鹃已记录的宿主主要为鹟科(Muscicapidae)鸟类,例如北灰鹟(Muscicapa dauurica)、白腹蓝姬鹟(Cyanoptila cyanomelana)等(Payne 2005,Erritz?e et al.2012)。  相似文献   
8.
鹟莺属(Seicercus)鸟类的繁殖资料十分缺乏。2015年4~8月,采用录像全程监控的方法,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4巢栗头鹟莺(S.castaniceps)的繁殖过程进行了完整观察。栗头鹟莺的繁殖期主要集中在5~7月,巢址选择专一性较强,均筑巢于公路边的土坎内壁,距路(1.3±1.2)m,巢为球状侧开口,巢材主要为新鲜苔藓及细草根,巢高(2.2±0.6)m,巢宽(10.9±1.5)cm,杯宽(3.3±0.5)cm,巢深(9.5±1.9)cm,杯深(5.5±1.0)cm。窝卵数(4.5±0.6)枚(4~5枚),卵重(0.92±0.04)g,卵长(14.30±0.30)mm,卵宽(11.22±0.23)mm,卵体积(0.92±0.05)mm3(n=18)。亲鸟在产满窝卵后开始孵卵,孵卵期12~13 d,在孵卵中期(第5~9天)亲鸟的孵卵时间开始增加,翻卵次数增多,在孵卵后期(第10~13天)亲鸟的孵卵时间和翻卵次数基本保持不变。育雏期13~14 d。雌、雄共同育雏,雏鸟在3日龄时,体重和跗跖开始显著增长,在7日龄时,增长速度变缓。孵化率为88.9%(16/18),营巢成效为100%,出飞成效为3.3只/巢。  相似文献   
9.
猫儿山是华南地区的最高峰,为了了解其鸟类随着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利用网捕法和样线法对猫儿山地区的鸟类组成及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猫儿山地区共有鸟类268种,隶属于16目51科,其中留鸟130种,夏候鸟51种,冬候鸟15种,旅鸟72种。依据不同海拔的典型植被类型把猫儿山地区分成7类生境,其中低海拔的农田生境鸟类多样性最丰富,有156种。随着海拔的升高,猫儿山鸟类种数逐渐减少,G-F指数也表现相似的规律。猫儿山鸟类在区系组成上主要以东洋界鸟类为主,在181种繁殖鸟中,东洋界鸟类有149种,古北界鸟类有15种,其余为广布种。随着海拔的升高,东洋界的鸟类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古北界的鸟类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猫儿山鸟类组成的垂直分布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红外热成像仪是一种非接触、无损伤性的温度测量仪,它可通过接收被测物体表面的热辐射形成热谱图,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观察或定量分析。热成像仪在野生动物调查和实验研究等领域均有应用。我们于2015年4~8月的鸟类繁殖季,使用手持便携式红外热成像仪,对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4种生境的鸟巢进行系统搜索。共找到鸟巢54个,其中7巢可在红外热成像仪中清晰显示。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搜寻鸟巢的成功率为13.0%(7/54)。其中,搜寻地面巢的成功率最大(27.3%,3/11),树上巢的成功率最低(0%,0/5)。在热谱图中所显示的巢,其植被郁闭度显著小于红外热成像仪搜寻不到的巢(t=2.837,df=16,P0.01);而其温差则显著大于红外热成像仪搜寻不到的巢(t=﹣2.476,df=19,P0.05)。这表明,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搜寻鸟巢主要受巢上植被郁闭度及巢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巢上植被郁闭度越小,与周围环境的温差越大,则搜寻成功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