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栖息地片段化的形成及其影响的研究是鸟类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对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分类,阐述了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研究与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在河南省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用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其中1台红外相机(位置信息:114°14′54″E,31°56′10″N,海拔268m)于2019年3月19日拍摄的一段视频中记录到1只鸫科(Turdidae)鸟类。该鸟头和颈部灰色,背部及腹部栗红色,飞羽及尾羽黑色,喙黄色。经查阅《中国鸟类图鉴》(赵欣如等2019)、《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00)等文献,确定其为灰头鸫(Turdus rubrocanus)雄鸟。因从视频中未观察到更多该鸟的形态特征,不能确定其所属亚种。  相似文献   
3.
栖息地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明晰物种的适宜栖息地分布是切实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重要基础。北京市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也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地以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当前亟需系统评估北京市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对野生动物适宜栖息地的保护成效,为未来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和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工作优化提供科学指导。研究选取了北京地区6个较为典型的野生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黑鹳(Ciconia nigra)、褐马鸡(Crossoption mantchuricum)、大鸨(Otis tarda)、鸳鸯(Aix galericulata)、金雕(Aquila chrysaetos)和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其适宜栖息地的分布;将自然保护地与适宜栖息地相叠加,识别其适宜栖息地的分布热点和保护空缺,进而评估了北京市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保护成效。研究结果表明,6个研究物种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其中褐马鸡的受保护率最高(92.82%),鸳鸯的受保护率最低(13.66%)。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物种热点区覆盖率不同,风景名胜区类型覆盖率最高(14.74%)。6个物种适宜栖息地的热点区域总面积为280.01km2,保护空缺占热点区域总面积的49.45%,其中密云区、门头沟区和房山区的保护空缺面积最大。基于现有自然保护地体系对野生动物适宜栖息地的保护效率以及存在的空缺,建议因地制宜,采取扩大或合并现有自然保护地、增设新的自然保护地或营造微生境等方式来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整体保护效率。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提供重要依据,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的识别与划定提供可行方案,并为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对城市麻雀栖息地利用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研究了城市化水平不同的8个区域中麻雀(Passermontanus)的数量分布现状以及影响麻雀分布的栖息地因子。结果表明,越冬期和繁殖期的麻雀数量均与城市化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市化程度高的城市中心商业区、高层居民区和城市主干道中的麻雀数量均很少;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城乡结合区、公园、城市的平房区及古建筑区域中麻雀数量均较多;高校校园和低层楼房居民区,虽然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但由于植被较丰富,麻雀数量也较多。平房面积、针叶树数量、阔叶树数量、空调数量、高层楼房的面积、硬化地面的面积、人流量及车流量是影响麻雀栖息地利用的重要因素。其中平房面积、针叶树、阔叶树、空调的数量增加,可为麻雀提供栖息条件而有利于麻雀的利用;硬化地面的面积、高层楼房的面积、人流量及车流量的增加,由于减少了杂草等麻雀的食物来源并增加了干扰,不利于麻雀的利用。结果表明,虽然麻雀是一个适应人类生活环境的物种,但在快速的城市化变迁中,它已表现出对高度城市化环境的不适应。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应考虑到为以麻雀为代表的城市鸟类提供生存必要的植被和繁殖场所,构建人鸟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5.
香港的环境教育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已经引起普遍的重视。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香港的环境教育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香港环境教育的发展对内地环境教育工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水鸟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易受湿地退化和人为干扰的影响。目前我国渤海湾地区石油开采强度较大,占据了一定面积的水鸟栖息地,会对当地水鸟产生影响。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在该保护区设置4块5 km×5 km样区,在2021年3月、5月、6月、7月和9月采用样线法调查样区内水鸟群落组成,结合深度学习和目视解译处理遥感影像量化区域内的油井密度和距离,使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水鸟多度与油井密度和距离的关系,使用Mantel分析检验水鸟群落组成的差异,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油井密度和距离对水鸟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调查期间共记录到水鸟约38994只,隶属于7目14科77种,其中优势类群为鸻鹬类、雁鸭类、鹭类和鸥类。结果表明:(1)随着油井密度增加,水鸟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升高,而多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鸻鹬类在中低密度和中高密度区的多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其他类群差异不显著。油井密度的差异与水鸟群落β多样性的差异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密度差异越大,水鸟群落组成越不同。(2)随着油井距离增加,水鸟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出现下降趋势。雁鸭类距油井越远,多度越高,其他水鸟类群未表现出明显趋势。(3)油井距离和密度的交互作用对水鸟多样性指数影响均不显著。研究表明,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油井密度影响了水鸟群落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这与石油开采的特征和不同类群水鸟对人类活动的适应能力有关;油井距离也影响着水鸟群落的空间分布,这与不同物种对干扰的适应能力及栖息地偏好有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历次缔约方会议中REDD+议题谈判的跟踪,分析了自制定“巴厘路线图”以来,REDD+议题谈判的焦点、取得的进展、各缔约方的主要分歧以及未来的谈判趋势,提出了我国参与REDD+议题谈判和履行相关国际公约的对策.历经5年的谈判,各缔约方目前在REDD+行动的激励机制、技术方法的优先顺序及实施规模方面己基本达成共识,谈判的焦点和分歧主要集中在REDD+的资金分配机制、森林参考排放水平、REDD+行动效果的可测量性、可报告性和可核实性,以及REDD+行动的保障措施等方面,REDD+行动非碳效益的激励机制及核查方法将成为REDD+议题未来谈判的新焦点.我国应对国际公约REDD+行动要求的战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REDD+在气候、生物多样性及社区方面的多重效益,并从能力建设、示范活动及效果的监测核查体系等方面分阶段实施.  相似文献   
8.
<正>自然界中,一些野生动物为了觅食或繁殖,会随着季节沿固定或非固定路线从一处栖息地转换到另一处栖息地。这些野生动物常常跨越国界进行长距离的迁徙或洄游,其生存容易受到迁徙或洄游路线阻断、过度捕猎/捕捞、气候变化以及觅食或繁  相似文献   
9.
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栖息地片段化是导致许多森林鸟类种群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对栖息地片段化的形成及其影响的研究已是成为鸟类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介绍了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即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及集合种群理论等,并阐述了鸟类栖息地片段化研究范式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白冠长尾雉雄鸟的冬季活动区与栖息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01年和2002年冬季,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reevesii)雄鸟的冬季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对遥测位点超过30个的5只雄性个体的研究表明,白冠长尾雉雄鸟的冬季活动区面积为10.03±1.17hm2(最小凸多边形法,MCP)、8.60±0.35hm2(90%调和平均转换法,90%HMT)和9.50±1.90hm2(95%固定核法,95%FK),明显小于其繁殖期的活动区面积。核心区面积为1.88±0.37hm2。核心区的栖息地组成在个体间变化较大,但主要是针阔混交林、松林、杉木林和灌丛。在研究区尺度上,白冠长尾雉雄鸟对栖息地有明显的选择性,但在活动区内则是随机利用栖息地。乔木胸径、灌木高度、2.0m层盖度及灌丛与森林的距离对雄性白冠长尾雉冬季的栖息地选择有重要影响。根据本项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在白冠长尾雉的栖息地管理中首先应加强对现存栖息地的保护,同时应通过适当的造林来扩大栖息地面积,此外还要注意对大面积的现有灌丛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