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解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兽类的分布现状,2015-2017年对园区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三江源国家公园内野生兽类共62种,分别隶属8目19科44属。园区内兽类呈现出物种多样性高,珍稀濒危物种多,特有种多的特点: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兽类物种多样性G-F指数为0.77,表明该区域物种多样性处于很高水平。根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个物种受威胁(极危、濒危和易危),比例为32.26%,远高于国家整体水平;中国或青藏高原特有种29种,占46.77%。三江源国家公园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青藏区,在地理分布型上,以古北界成分为主,东洋界成分为辅,以古北界高山型成分最多,有25种,且资源量大,表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兽类以适应高寒气候的特殊种类为主。3个园区的平均动物区系相似性比较结果表明,长江源园区与澜沧江源园区为共同关系,黄河源园区与长江源园区和澜沧江源园区为密切关系。近些年,三江源地区的兽类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得到国内外认可,本研究结合园区生物多样性和区系特点,根据保护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监测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腔矫正器对错颌畸形患者口腔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口腔科进行口腔矫正器治疗的错颌畸形患者48例,分别在矫正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对其口腔微生物进行培养,观察比较错颌畸形患者在矫正治疗前后口腔微生态环境的变化。结果:1矫正治疗后1个月口腔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6.7%、9.3%,均高于矫正治疗前,且变形链球菌在矫正治疗前后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口腔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的检出率均较矫正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矫正治疗后1个月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核酸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4.8%、13.0%和11.1%,均高于矫正治疗,且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在矫正治疗前后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治疗后3个月、6个月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核酸杆菌的检出率均比矫正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矫正器的放置破坏口腔微生态环境的平衡,影响牙齿、牙周的健康,应引起临床重视,及早做好预防及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
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是一种终年营地下独居生活的小型掘土类动物。本文通过测定mt DNA的控制区部分序列(530 bp)变异,分析青海东部地区8个甘肃鼢鼠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158个样本共发现26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9种单倍型,整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高(h=0.953 2)、核苷酸多样性低(π=0.006 36)。歧点分布和中性检验均说明青海东部甘肃鼢鼠种群在历史上存在着快速扩张的事件。基于邻接法构建的网络关系图中,单倍型呈星状分布,没有按地理位置形成对应类群。基因流(Nm)数据显示多数地理种群间基因交流贫乏,AMOVA结果显示种群内与种群间遗传变异分别为48.82%和51.18%,遗传分化明显。IBD分析表明,甘肃鼢鼠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说明距离隔离对甘肃鼢鼠种群分化具有重要作用。甘肃鼢鼠的这种遗传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特点,可能是地下生活方式靠挖掘迁移带来的较小扩散能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的诊疗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08年55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手术前均常规行X线摄片,行螺旋CT三维重建并与术中所见对照。结果所有病例螺旋CT三维重建明确地显示了骨折,并在骨折的分型和关节面碎裂情况的描述上较平片优越,与手术中所见一致。结论CT多种成像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行方向、骨质碎裂程度和移位的距离以及关节面塌陷情况等,对术前分型、制订手术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可可西里地区几种有蹄类动物的食物重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7月和2006年1月,应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测定了可可西里地区的藏野驴、藏羚、藏原羚、野牦牛,以及家牦牛和藏羊在冷季(1月)和暖季(7月)的食物构成.用Schoener's Index计算了这些同域分布动物种间的食物重叠度.结果表明,藏野驴分别与藏羚羊、野牦牛、藏原羚在暖季的食物重叠度各为63.0%、48.4%和24.1%,在冷季的重叠度为别为71.6%、42.0%和11.4%;藏羚羊与野牦牛、藏原羚在暖季的食物重叠度分别为52.0%和33.4%,其在冷季的食物重叠度各为50.3%和29.3%;野牦牛与藏原羚在冷暖季的食物重叠度分别为13.1%和15.9%.在可可西里地区吲域分布野牛有蹄类动物种间,藏原羚与其他有蹄类动物食物重叠较少,而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之间则存在不同程度的食物重叠,且随季节不同而变化,反映了这些动物之间复杂的竞争和共存关系.此外,家牦牛和藏羊均与这些野生有蹄类动物存在高度的食物重叠.  相似文献   
6.
致命鹅膏不同生长时期α-amanitin毒素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我国剧毒蘑菇新种——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 Zhu L.Yang&T.H.Li子实体不同生长时期的主要鹅膏毒素α-amanitin(α-鹅膏毒肽)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致命鹅膏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α-amanitin的含量有较明显变化:成熟老化时期的子实体α-amanitin的含量最低,仅为1462.7μg/g干重;含量最高的是生长旺盛时期的子实体,达2226.8μg/g干重,比成熟老化期的多34%;菇蕾时期的含量处于前两者之间,为1725.9μg/g干重,比成熟老化期的多15%,但比生长旺盛期的少22%。这表明致命鹅膏在子实体生长过程中,其α-amanitin的含量可能呈正态分布变化。  相似文献   
7.
雪豹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精准评估雪豹栖息地质量可为其种群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选取地形、气候、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等环境因子,采用景观连接度和MaxEnt模型两种方法,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雪豹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高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和中部,适宜面积占青海片区总面积的71.8% ~ 77.5%,两种方法预测的适宜栖息地重叠区为8 979.1 km2,占青海片区总面积的56.7%;39.8% ~ 43.3%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在一般控制区,56.7% ~ 60.2%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在核心保护区;疏勒河源区适宜栖息地面积最多,石羊河源区适宜栖息地面积最少,黑河源区适宜栖息地面积占比最高,约为77.1% ~ 91.8%。适宜栖息地面积整体呈现自东向西递增的趋势。一般控制区分布有较大面积的雪豹栖息地,人类活动将是一般控制区雪豹栖息地的潜在威胁。本研究对优化雪豹就地保护措施提供科学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的社群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藏羚(Pantholopshodgsoni)的集群类型有雌性群、雄性群、母仔群、雌雄混群和独羚5种形式。2002年7月~2003年12月,在可可西里地区沿青藏公路设立试验区,直接观察到936群次,计13795只次藏羚。藏羚的集群类型受到生育周期的影响,季节间差异显著。春季以雌性群(60.49%)和雄性群(30.86%)为主;夏季和秋季主要为雌性群(41.65%,49.66%)和母仔群(49.36%,33.67%);雌雄混群(58.14%)主要出现在冬季。雄性群在1年中很少见,尤其是夏秋两季,冬季较为常见,多由亚成体雄性组成。独羚是一种特殊的集群类型,占11.32%。常见的集群大小为2~20只,占71.90%,其次是21~200只的群,占16.35%;>200只的集群极少,仅占0.43%,且仅出现于夏季产羔往返迁徙途中。藏羚的集群大小受竞争、捕食风险以及迁徙繁殖的共同影响。藏羚的集群极不稳定,交配期雌雄混合群受雄性亚成体的干扰经常改变,而在迁徙季节大群和小群之间的转换也很频繁。大型集群为雌性群或母仔群,其最适集群大小为2~20只。  相似文献   
9.
根田鼠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2年7~9月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对根田鼠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对根田鼠栖息地利用强度变量(一定面积内的跑道长度、跑道分叉数、洞口数)与12个栖息地特征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显影响跑道长度的变量为灌丛高度、竞争性啮齿类、电线杆、早熟禾、围栏、灌丛间距和双子叶植物生物量;显影响跑道分又数的变量为灌丛高度、竞争性啮齿类、电线杆、早熟禾和围栏;显影响洞口数的变量为灌丛高度、土壤含水率和围栏。对影响利用强度变量的因素进行综合生态学分析表明,在小生境尺度上,研究期间影响根田鼠栖息地选择的因素主要为捕食风险和种间竞争,食物资源和土壤硬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鸬鹚雏鸟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青海省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雏鸟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发育过程中,鸬鹚雏鸟跗足迹和嘴峰的发育早于翅和尾;通过体长与其它各生长指标的相对生长指数的计算。得出跗足迹和翅长的生长比体长快,嘴峰和尾长的生长比体长慢,另外,根据各生长指标特性的变化,将整个生长期划分为0-9日龄,10-23日龄,24-33日龄和34-离巢出飞4个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