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微绿球藻是一种海洋单细胞微藻,含有丰富的EPA、DHA等活性代谢产物,为了获得生长快、高产EPA的优良藻株,利用紫外诱变技术对微绿球藻进行诱变,筛选出生长较快的突变株2株(MN-1和MN-2),并与出发株就生物量、粗蛋白、多糖、总脂及脂肪酸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突变株MN-1与出发株相比,生长速率增加21.08%,生物量增加14.55%,粗蛋白含量增加2.54%,总脂含量增加9.81%,EPA增加1.81%,SFA增加2.70%;突变株MN-2的生长率增加6.25%,生物量增加5.62%,多糖增加13.26%,总脂增加7.93%,SFA增加28.9%。  相似文献   
2.
贵金属团簇(noble metal clusters)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类荧光标记材料.由于具有物理尺寸小、荧光可调及生物相容性等优异的性能使得其在生物成像及检测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讨论了贵金属团簇的制备和荧光特性,重点论述了其作为标记材料在细胞成像方面及体外检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肌间刺缺失对斑马鱼骨骼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斑马鱼(Danio rerio)野生型与肌间刺完全缺失突变型个体, 从骨骼染色和骨骼发育相关基因表达两方面, 初步评价了肌间刺缺失对斑马鱼骨骼发育的影响。通过骨骼染色对比观察了两种肌间刺表型个体受精后8dpf(days post fertilization, dpf)到56dpf的骨骼发育情况, 结果显示, 两种肌间刺表型除肌间刺外, 其他骨骼发育基本同步。此外, 通过qRT-PCR实验检测分析了6个骨骼发育相关基因(bmp2a、bmp4、smad1、smad4a、runx2a和sp7)在不同肌间刺表型5个胚胎发育时期(3hpf囊胚期、6hpf原肠胚期、12hpf体节期、24hpf咽囊期和72hpf孵化期)和5个胚后生长阶段(15、30、45、60和75dpf)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胚胎发育时期, 野生型和突变型个体中bmp2a、bmp4、smad1、smad4a基因和突变型个体中sp7基因的表达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且在体节期达到最高表达水平;野生型和突变型个体中runx2a基因和野生型个体中sp7基因则表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6个基因在囊胚期和原肠胚期表达量无显著差异, bmp2a的表达水平在体节期、咽囊期和孵化期无显著差异, 野生型个体bmp4、smad1、smad4a、runx2a基因在体节期、咽囊期和孵化期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突变型, 而sp7基因则表现为突变型明显高于野生型。胚后发育阶段 6个基因在5个生长阶段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且在两种肌间刺表型间其表达仅在个别时期差异显著。综上所述, 肌间刺的缺失对斑马鱼骨骼发育表现型无显著影响, 只在胚胎发育时期影响骨骼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合骨骼染色结果, 推测肌间刺缺失对斑马鱼骨骼发育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条石鲷检出的虹彩病毒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华  孙志鹏  李强  江育林 《病毒学报》2011,27(2):158-164
2009年8月份辽宁地区某网箱养殖场出现条石鲷大量死亡病情,对病鱼组织切片观察,在脾脏和肾脏等器官内发现许多形态异常肿大的嗜碱性粒细胞。病鱼组织匀浆液感染GF细胞出现了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经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脾脏、肾脏、肝脏及肠组织细胞质内存在大量呈六边形的病毒粒子,该病毒由核衣壳(100~110nm)和囊膜构成,直径150~180nm,似虹彩病毒。使用真鲷虹彩病毒(RSIV)959bp PstI片段特异性引物对病鱼各脏器组织进行PCR扩增,在脾脏、肾脏、鳃、肠、心脏和脑扩增出570bp大小的目的片段。同时,针对虹彩病毒主衣壳蛋白序列进行PCR扩增后得到1 400 bp大小的基因片段。病毒主衣壳蛋白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病毒与真鲷虹彩病毒(RSIV-U1)等几株病毒位于同一进化分枝内。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作者认为引发条石鲷大批死亡的病原为真鲷虹彩病毒(Red sea bream iridovirus,RSIV)。  相似文献   
5.
以四川盆地12个引种地的油用牡丹‘凤丹’种子为研究对象,对其表型性状及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并结合气象、土壤养分和海拔等生态因子,探讨各性状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揭示影响种子品质的关键生态因子,以期为‘凤丹’科学引种、高效栽培提供理论支撑。结果显示:(1)各采样地‘凤丹’种子表型性状横径、纵径、种形指数以及千粒重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变幅分别为7.98~10.63 mm、7.75~10.86 mm、0.80~1.32以及311.23~393.15 g,且种子纵径和千粒重均以巴中市南江县最大(10.86 mm,393.15 g),横径和种形指数分别以乐山市峨边县、南充市西充县最大(10.63 mm,1.32)。(2)各采样地‘凤丹’种子营养成分中含油率、蛋白质、α 亚麻酸及亚油酸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变化幅度分别为20.5%~26.9%、15.6%~19.6%、42.8~47.1%和15.7%~19.6%,且均以巴中市南江县较高(26%、18.3%、47.1%和18.3%)。(3)‘凤丹’种子千粒重与α 亚麻酸、亚油酸含量(r= 0.760和-0.701),蛋白质与亚油酸、油酸含量(r= -0.686和0.665),α 亚麻酸与亚油酸含量(r= -0.904),以及棕榈酸与硬脂酸含量(r= -0.792)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4)立地条件对‘凤丹’种子表型性状和营养成分贡献率大小为速效钾 >有机质 >海拔 >碱解氮 >有效磷>pH,气候条件贡献率大小为全年日照>1月均温>7月均温>年降雨量>年均温,其中海拔对种子表型性状的影响较大,速效钾对种形指数和油酸的影响较大,有机质和碱解氮对蛋白质和含油率的影响较大;海拔、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和温度与种子表型性状、含油率、α 亚麻酸、蛋白质和棕榈酸呈正相关程度大,与硬脂酸和亚油酸呈负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不同区域引种栽培的‘凤丹’种子表型性状及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气象、土壤养分和海拔等生态因子对‘凤丹’种子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在选择‘凤丹’种植基地时应选择海拔、温度较高,土壤养分(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充沛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以1年生云曼红豆杉实生容器苗为材料,设置不施肥对照(CK)以及不同施肥量的平均施肥(AF1、AF2)、指数施肥(EF1、EF2、EF3和EF4)等7个处理,测定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量下苗木各时期活性成分10-DAB含量、生长量、枝叶生物量和10-DAB累积量,以及各部位N、P和K养分累积情况,探究施肥方式及施肥量对云曼红豆杉幼苗活性成分10-DAB及养分累积的影响,为云曼红豆杉苗期养分精准调控与高效培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结果表明:(1)施肥显著提高了幼苗枝叶中10-DAB含量,促进了生长及枝叶生物量累积(P<0.05);在相同施氮量下,指数施肥处理枝叶生物量显著大于平均施肥(P<0.05),枝叶中10-DAB含量以EF2、EF3处理较高,生长和枝叶生物量以EF2处理最大。(2)EF2处理的枝叶10-DAB累积量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并表现为:EF2>EF1>AF2>EF3>AF1>EF4>CK,EF2处理分别较AF1和AF2处理提高30.61%~41.94%和18.14%~25.00%。(3)施肥对幼苗各部位N、P和K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在相同施氮量下,指数施肥各部位的N、P和K含量均优于平均施肥;指数施肥处理中,根系中的N含量以及各器官K含量随施肥量增加而上升,各部位P含量以及茎和叶中N含量随施肥量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各处理N、P和K分配比例呈现出叶>根>茎规律。幼苗各器官中N与P、P与K以及根、叶中的N与K之间均表现出显著(P<0.05)正相关,呈现出协同关系。(4)云曼红豆杉幼苗的10-DAB累积量在9~10月份最高,此时采收可获得的10-DAB累积量最高,收益也最大。研究发现,指数施肥与平均施肥相比有效提高了云曼红豆杉苗木活性成分10-DAB及养分累积,并以施肥量为1600 mg·株^(-1)的苗木各指标表现较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海藻糖酶(trehalase,Tre)作为昆虫体内海藻糖代谢的关键性酶,在昆虫能量调节和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克隆获得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海藻糖酶基因,并对其表达模式进行定量分析,以期探究海藻糖酶在沙葱萤叶甲生长发育和成虫夏滞育中的作用。【方法】根据沙葱萤叶甲转录组数据,采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Tre基因的c DNA全长,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技术检测其在沙葱萤叶甲不同发育阶段[卵、1-3龄幼虫、预蛹、蛹、成虫(羽化后3,7,10,15,25,40,60,80和100 d)]、成虫不同组织(头、胸和腹)以及3日龄成虫在不同温度(15,20,25,30,35和40℃)胁迫下的表达水平;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不同日龄成虫体内海藻糖酶活性。【结果】克隆获得了沙葱萤叶甲可溶性海藻糖酶基因,并命名为Gd Tre1(Gen Bank登录号:KY697913),该基因全长1 933 bp,开放阅读框1 704bp,编码567个氨基酸;蛋白预测分子量为66.56 k D,等电点为6.62;编码蛋白具有海藻糖酶超基因家族典型的功能结构域,包含1条信号肽,不具有跨膜结构。同源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Gd Tre1与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Tre1b的同源性最高,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70.25%。RT-q PCR检测结果表明,Gd Tre1在沙葱萤叶甲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在卵期和成虫滞育期间高表达,而在幼虫、预蛹、蛹及成虫滞育前低表达;在成虫不同组织中,通常在腹部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胸部,最低为头部;Gd Tre1表达量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30℃达最高值,而后随温度升高略有下降。沙葱萤叶甲不同日龄成虫体内Gd Tre1表达量及Tre活性存在显著差异,且Gd Tre1表达量与Tre活性变化趋势一致。【结论】海藻糖酶与沙葱萤叶甲生长发育和成虫夏滞育有密切的关系。该结果为进一步揭示该虫的夏滞育分子机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