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1.
研究于2015—2017年对珠江流域12个站位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及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种群资源量与洄游路线等进行了初步调查, 并对其资源量状况、空间分布特征与环境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近3年的调查时间里, 共采集到日本鳗鲡41尾, 平均年龄为(4.2±1.3)龄, 93%的个体未性成熟; 采集到花鳗鲡12尾, 平均年龄为(4.3±1.0)龄, 83%的个体未性成熟。日本鳗鲡在珠江水系最远能分布到红水河的合山江段, 其在渔获物中的数量百分比与重量百分比均低于百分之一; 花鳗鲡最远能分布到西江的石龙江段, 其在渔获物中的出现率低于两百分之一。珠江水系鳗鲡野生资源极度匮乏, 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同时发现日本鳗鲡空间分布主要受河流分维和河流宽度的影响; 花鳗鲡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河流宽度和水深的影响。该研究是珠江水系野生渔业资源长期调查的一部分, 研究结果将对鳗鲡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了鲤(Cyprinus carpio)仔稚鱼的生长过程中主要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 实验测定了鲤从孵化出膜到40 日龄(日龄, Day after hatching)仔稚鱼期间的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几种消化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 仔稚鱼全长以及体重在15 日龄后增速加快, 特定生长率为14.81%。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 糜乳蛋白酶、碱性磷酸酶以及氨基肽酶在1 日龄仔鱼体内均能检测到活性。在仔稚鱼发育过程中, 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仔鱼摄食前消化酶的活性出现一定的上升, 随着仔稚鱼消化系统发育以及营养方式的转变, 其消化酶活性从3到25 日龄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 而25 日龄到实验结束鲤仔稚鱼的消化酶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标志着其消化功能趋于完善。根据不同发育时期鲤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设计有机可腐化的材料制备人工鱼巢以提高人工鱼巢的生态修复功能, 降低饥饿对仔稚鱼成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阿利新兰-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及酶学方法研究了大鳞副泥鳅成熟个体肠道各段黏液细胞分布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 大鳞副泥鳅肠道黏液细胞分为Ⅰ、Ⅱ、Ⅲ和Ⅳ 4种类型。前肠至后肠, 黏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前肠主要分布Ⅲ和Ⅳ混合型黏液细胞, 后肠则以Ⅱ和Ⅳ型酸性黏液细胞为主。肠道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淀粉酶和脂肪酶。且后肠消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前肠和中肠。根据黏液细胞及消化酶活性分布特点, 表明大鳞副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 前肠为其主要的消化吸收场所, 后肠中性黏液细胞的数量较少以及消化酶活性较低, 表明其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弱, 与其为辅助呼吸功能的特点相关。  相似文献   
4.
珠江水系四大家鱼资源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大家鱼是我国淡水养殖和捕捞的主要对象, 但关于珠江水系四大家鱼资源状况的研究甚少。研究于2015—2016年对珠江全流域16个站位分春夏秋3个季节进行了全面调查, 调查的渔具主要为钩钓网、流刺网、定置刺网和虾笼。共采集四大家鱼965尾, 其中青鱼41尾、草鱼454尾、鲢351尾、鳙119尾, 均以1—2龄为主, 占所有个体的70%左右。四大家鱼主要分布于西江桂平至肇庆江段, 以及上游南盘江万峰湖库区江段。其在整个流域CPUE最高为南盘江鲁布革江段(5.68 kg); 而在中上游红水河大化、合山江段, 其资源量较低, CPUE值不足1.50 kg。重要的东江、柳江、郁江等支流, 资源量也较少, CPUE值不足2.00 kg。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了四大家鱼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发现河流等级、河流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径流量与河流深度是珠江水系四大家鱼空间分布格局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总体上, 四大家鱼主要分布于干流, 鲢、鱅和草鱼的分布主要受径流量和河流深度的影响, 河流水电站的建设对草鱼分布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将对渔业资源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肠呼吸抑制胁迫对气呼吸鱼类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鳃和肠道呼吸代谢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初步探究其生理反馈调节机制,本文选取大鳞副泥鳅成熟个体(n=60)进行肠呼吸抑制胁迫实验。分别对实验组(肠呼吸抑制,n=30)与空白对照组(n=30)的大鳞副泥鳅饲养驯化2周,测定其整体静止代谢率、呼吸频率、鳃和肠道各段的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Na+/K+ATP酶(NKA)、过氧化氢酶(CAT)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肠呼吸抑制胁迫下,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鳞副泥鳅整体静止代谢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实验组大鳞副泥鳅鳃部呼吸频率显著加快(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鳞副泥鳅鳃部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后肠琥珀酸脱氢酶和Na+/K+ATP酶显著降低(P0.05)。同时实验组大鳞副泥鳅后肠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大鳞副泥鳅鳃和前中肠的过氧化氢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后肠则有显著性升高(P0.05)。当大鳞副泥鳅肠呼吸受到抑制时,会加强其鳃部有氧呼吸代谢,弥补肠呼吸缺失部分,满足机体生理需求,而气呼吸的后肠会有一定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金佛拟小鲵(Pseudohynobius jinfo)幼体皮肤进行组织学和形态学观察。金佛拟小鲵幼体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不同部位皮肤厚度不同,头部背侧皮肤最薄,其厚度为(45.99±12.77)μm,尾部腹侧的皮肤最厚,其厚度为(95.21±42.72)μm。表皮角质层仅躯干背部和尾部明显,由仍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复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皮肤腺体包括黏液腺和颗粒腺。黏液腺广泛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的皮肤,颗粒腺呈区域性分布,仅见躯干部和尾部皮肤,其体积大于黏液腺。毛细血管多分布于真皮疏松层腺体周围,与表皮层紧密接触并凸向表皮。色素细胞主要分布于表皮和疏松层的交界处,呈多细胞聚集的状态,形成厚度不一的色素层。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对2010至2018年珠江下游肇庆江段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的生物资料调查,探究了其体长-体重关系以及肥满度及年龄结构年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0至2018年珠江下游肇庆段广东鲂种群的体长及5+龄以上个体占比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0至2018年珠江下游广东鲂种群体长-体重幂函数相关的条件因子a为0.011~0.004,异速生长因子b为2.816~3.261。广东鲂种群在2010、2011和2014年呈现负异速生长,而在2013及2015至2018年份表现出正异速生长。2010至2018年珠江下游广东鲂种群肥满度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此外,2010至2018年珠江下游肇庆段日平均水温20℃以上天数占比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而洪峰数量减少且相对集中。本研究发现广东鲂异速生长因子与日平均水温和径流量呈现一定线性正相关关系,揭示栖息地环境与广东鲂生长潜在的关联性。持续的高捕捞压力加快了广东鲂种群生长速度,并导致了该种群负异速生长。珠江禁渔期制度实施及其栖息地水温变化,可能是珠江下游广东鲂种群肥满度逐渐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研究旨在探讨泥鳅精子受精时限及为其人工繁殖提供基础资料。采用光镜、电镜技术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精子、卵子和不同时间段的受精卵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泥鳅精子头部无顶体,主要为核占据,核凹窝较浅,中段具不对称的袖套,尾部轴丝为9+2结构,无侧鳍。卵子动物极卵膜仅有一受精孔,受精孔为深凹陷、短孔道型。在20-21℃水温条件下,授精后3s,精子开始穿过精孔管或已经进入卵子;授精后5-8s,形成精子星光;授精后70s,卵子处于第二次减数分裂后期;授精后6-8min,第二极体形成,等待排出;授精后20-25min,雌雄原核融合;授精后25-30min,受精卵进入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授精后40-45min,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二细胞形成。研究表明:成熟卵子精孔管内口径(2.2860.364)m,而精子头部直径与其接近,单精受精;入水后150s内可受精。  相似文献   
9.
运用Grimelius银染法对菲牛蛭(Poecilobdella manillensis)消化管内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进行观察,并根据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统计其分布密度。消化管除食道外各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分布,细胞染棕色或黑色;嗜银细胞基本位于上皮细胞之间和固有层内,主要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和长条形等多种形态;部分细胞胞突明显,细胞内可见黑色分泌颗粒。嗜银细胞分布密度为颚片最高,嗉囊次之,直肠最低,食道内未检测出嗜银细胞。消化管各段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可能与其食性和消化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组织学切片及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组化染色技术对0~50日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消化道各段黏液细胞的发育与分布进行显微观察和研究。大鳞副泥鳅黏液细胞分为Ⅰ、Ⅱ、Ⅲ和Ⅳ4种类型。消化道黏液细胞最早出现在4日龄仔鱼的口咽腔和食道。10~15日龄口咽腔和食道黏液细胞数量快速增长,15~20日龄肠道各型黏液细胞数量显著增长,20日龄后消化道黏液细胞分布广泛。随着仔稚鱼发育,消化道各部黏液细胞主要以Ⅲ和Ⅳ型细胞为主。根据大鳞副泥鳅仔稚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特点,5~10日龄和15~20日龄为其消化道功能发育的两个敏感时期,20日龄后消化道功能逐渐发育完善。建议加强对5~20日龄仔稚鱼的日常饲养管理以提高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