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沉积学及遗迹学特征,豫西寒武系第二、三统馒头组共识别出固底遗迹化石11属15种,包括抓痕、爬痕类和潜穴类遗迹化石。节肢动物抓痕、爬痕类固底遗迹化石形成在沉积-水界面很浅处,保存为极为清晰、完整、精细的附肢痕迹,多形成于细粒的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层面上,部分保存为上覆粗粒沉积物的底面铸型;潜穴类固底遗迹化石不发育外壁,以水平或近水平分布为主,保存有清晰的潜穴形态,潜穴表面发育精美的纹饰,充填物与围岩反差较大,被动充填上覆的粗粒沉积物或者聚集海底迂回的砂粒得以保存。发育遗迹化石的固底底质主要由沉积物长期或间歇性暴露和低的沉积物混合程度所致。  相似文献   
2.
豫西寒武系苗岭统张夏组薄层微晶灰岩中发育了大量的Thalassinoides bacae遗迹化石,利用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扫描电镜观察,并结合能谱分析,对Thalassinoides bacae遗迹化石的元素分布及微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衬壁与围岩的元素特征相似,晕圈的Fe、Mg富集;在填充物与衬壁的边界处Fe的含量高,且有大量的莓状黄铁矿(微晶呈八面体、五角十二面体、立方体、球体和不规则形)、黄铁矿的自形单晶及其铁的氧化物。认为晕圈构造是受到铁白云石流体的影响而形成的成岩晕;莓状黄铁矿的特征表明其为生物成因,为Thalassinoides bacae的耕作行为习性提供了重要依据,表明造迹生物在潜穴衬壁的边缘培植微生物以提供食物来应对食物贫乏,这是早期生物行为习性进化及后生动物向不同环境辐射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山东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水湖沉积中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水湖沉积地层主要由深灰色、褐灰色泥岩、油泥岩、泥灰岩和石灰岩以及岩盐组成,浊流沉积发育。已发现深水型遗迹化石有12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包括3个新遗迹属6个新遗迹种。根据这些遗迹化石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及其围岩的沉积特征,可以划分出2种不同沉积环境下的遗迹化石群落,即(1)Mermoides-Neonereites遗迹群落,主要由觅食迹(Fodinichnia)和牧食迹(Pascichnia)组成,常见分子有Mermoides chezhenensis,Mermoides latiusculus,Neonereites uniserialis,Hel minthoidichnitescf.tenuis,Hel-minthopsis abeli,Pilichnus lacustris,Multilagueichnus lingpanensis,Cochlichnus anguineus,Gordiaichnosp.,Palaeophycus tubularis和Planolites beverleyensis等,它们被解释形成于半深水湖或较深水湖沉积环境;(2)Semi-rotundichnus遗迹群落,以半圆形、小碟形牧食迹为其特征,典型组成分子有Semirotundichnus dongyingensis,Pa-tellarisichnus boxingensis和Neonereites uniserialis等,它们均产生于深水湖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4.
中国遗迹化石研究80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遗迹化石研究经历了零星(1929-1978)、系统(1978-2004)和创新(2004~)研究3阶段.在前寒武纪一寒武纪之交遗迹化石研究;海相遗迹化石及其古环境和古生态意义研究;陆相遗迹化石及其与能源形成环境关系研究;前寒武纪遗迹化石与后生动物的起源与演化研究;拓扑遗迹分析;遗迹化石在浊流、风暴事件和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复杂遗迹化石的地球生物学研究和遗迹化石模拟与可视化研究8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研究队伍偏少且不稳定;原创、系统、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不多;缺少有力度的学科交叉和国际合作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遗迹学人才和团队培育,稳定支持几个有特色的遗迹学研究方向;基于遗迹学资料的系统积累,拓展和深化遗迹化石的地球生物学研究;加强遗迹化石在海、陆相油气资源评价和储层研究中的应用;创新遗迹化石的研究方法手段,重视和加强现代生物遗迹研究是值得今后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齐永安  李凯琦 《古生物学报》2003,42(2):277-282,283
河口湾具有特定的环境条件和沉积组成,其遗迹化石具有半咸水沉积的遗迹群落特征。描述和分析塔里木盆地塔中4井区上泥盆统东河塘组河口湾沉积中的遗迹化石和生物扰动构造后,发现3类遗迹组构,其中Ophiomorpha遗迹组构发育在纯净砂岩中,与河口湾潮汐砂坝有关;Skolithos遗迹组构发育在薄层砂岩中,与河口湾砂坪有关;Palaeophycus遗迹组构发育在泥岩中,与河口湾泥坪、砂泥坪有关。  相似文献   
6.
福建宁化泉下黄龙组的四射珊瑚动物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福建宁化泉下出露的晚石炭世碳酸盐地层以黄龙组最为发育,富含珊瑚、(竹蜓)类等化石。1983年秋,笔者等详细测制了该剖面,并逐层采集化石。经室内系统研究,共获四射珊瑚27属59种,包括2新属6新种。根据它们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笔者建立了2个珊瑚组合,即下部Yinophyllum组合和上部Protoivanovia-Arachnastraea组合,后者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亚组合。如此丰富的四射珊瑚动物群在我国同期地层中尚不多见,这一四射珊瑚动物群的发现,对全面了解我国这一时期四射珊瑚动物群的总体面貌,对黄龙组的划分、对比都有较大的意义。本文描述的珊瑚化石均采自福建宁化泉上镇泉下石灰窑边,化石鉴定得到赵嘉明副研究员的帮助,化石照片由胡尚卿及解小健摄制,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7.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古近纪核桃园组湖泊沉积中发育大量遗迹化石,含5个遗迹组合,形成于从滨湖到深湖的不同沉积环境中。Taenidiumserpentinum遗迹组合反映稍有覆水并周期性暴露的低能滨湖环境;Skolithos linearis遗迹组合代表湖泊中上临滨环境;Planolites montanus遗迹组合与低能浅湖环境有关;Skolithos verticalis遗迹组合形成于浅湖的远源风暴沉积中;Semirotundichnus dongyingensis遗迹组合发育在贫氧的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中。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志留系塔塔埃尔塔格组上段遗迹化石的研究,识别出8属8种。根据组成、产状、分布规律及其围岩沉积特征,划分为2种不同沉积环境条件下的遗迹组合,即(1)Thalassinoides-Maca-ronichnus遗迹组合,主要组成分子有Thalassinoides suevicus,Macaronichnus segregatis和Rhizocorallium ganx-iensis等,形成于高氧高能的砂坪沉积环境;(2)Scoyenia-Beaconites遗迹组合,常见组成分子有Scoyenia gracilis,Beaconites antarcticus,Planolites vulgaris,Palaeophycus wutingensis和Monocraterioncf.tentaculatum,形成于混合坪-泥坪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
北京昌平青白口系痕迹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昌平青白口系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发育有丰富的痕迹化石,其中长龙山组产有Helminthopsis sp.,Cochlichnus sp.,代表潮下低能环境;景儿峪组产有Skolithos sp.和Monocraterion sp.,代表高能潮间环境。  相似文献   
10.
豫西登封、济源、宜阳、荥阳和巩义等地发育一套连续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陆相地层孙家沟组、刘家沟组和和尚沟组,保存着有环境和生物信息的微生物成因构造以及后生动物扰动构造,对二者的深入研究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陆相微生物与环境以及早三叠世的生物复苏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区5个剖面保存了丰富的微生物成因构造和后生动物扰动构造,其中微生物成因构造有3大类、25小类,后生动物扰动构造有6属13种。这些构造在地层自下而上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微生物成因构造自孙家沟组中上部出现到刘家沟组顶部消失;后生动物扰动构造自刘家沟组上部出现,到和尚沟组上部逐渐增多,至中三叠世油房庄组基本达到灾变事件前的生物水平;二者仅在刘家沟组共生。本研究表明研究区微生物成因构造和后生动物扰动构造在整体上具有负相关性与耦合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