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浙江近海鲵属鱼类物种组成, 对采自舟山和温州近海共计411尾鲵鱼样品进行形态学测定, 并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片段探讨其序列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 浙江近海的鲵属鱼类为少鳞鲵和中国鲵, 两种鲵鱼形态特征鲜明, 鱼鳔形态差异明显。所测得的少鳞鲵和中国鲵COⅠ基因片段长度均为600 bp, 平均GC含量分别为46.6%和49.9%。依据Kimura-2-parameter模型(K2P), 少鳞鲵和中国鲵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和0.000, 两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11。采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 中国鲵先和邵氏鲵聚为一支, 然后与少鳞鲵聚为一支, 再与其他鲵属鱼类聚类。研究结果明确了浙江沿海鲵属鱼类的物种组成, 并为探讨少鳞鲵和中国鲵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基于COⅠ基因的鲵属鱼类物种鉴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短期低温条件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胞动物是一类仅具有两个胚层的低等动物,一般认为海绵动物为侧生动物,刺胞动物为真正的后生动物起源[1].刺胞动物在淡水中的种类主要为淡水水螅类以及著名而珍稀的桃花水母类[2-3],在海水中常见的刺胞动物主要为各种珊瑚类以及水母类,其中有些大型钵水母类可以食用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并成为海洋渔业捕捞的对象[4].  相似文献   
3.
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在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的调查资料,统计渔获物物种组成,计算该海域各物种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相对资源密度、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种类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的物种组成比例与台湾海峡大体一致。秋冬春夏4个季度优势种种类数均较少,分别为4、2、1、3种,且季节更替明显。不同季节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季Margalef种类丰富度均值为3.54,Shannon-Weiner种类多样性均值为1.99,Pielou均匀度均值为0.71;各调查站位Margalef种类丰富度均值为7.87,Shannon-Weiner种类多样性均值为2.94,Pielou均匀度均值为0.75,表明该海域生物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分析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可为今后开展海洋工程建设渔业资源损益评价、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和海洋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舌鳎亚科鱼类单系起源和同种异名的线粒体DNA证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舌鳎亚科鱼类因形态特征的特殊性,其分类及系统发育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测定了中国沿海14种舌鳎亚科鱼类线粒体DNA的16S rRNA和Cyt b基因的部分片段.两个基因构建的舌鳎亚科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中国沿海舌鳎亚科鱼类为明显的单系群,但舌鳎亚科鱼类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分类划分的亚属并不完全一致,日本须鳎(Paraplagusis japonica)与其他舌鳎属(Cynoglossus)种类并未形成不同的分支.虽然舌鳎属内的舌鳎亚属(Cynoglossus)、拟舌鳎亚属(Cynoglossoides)和三线舌鳎亚属(Areliscus)均可以聚为独立分支,但长吻红舌鳎(C.lighti)与短吻红舌鳎(C.joyneri)、短吻三线舌鳎(C.abbreviatus)与紫斑舌鳎(C.purpureomaculatus)、半滑舌鳎(C.semilaevis)与窄体舌鳎(C.gracilis)及褐斑三线舌鳎(C.trigrammus)这三组物种可能存在同种异名现象.这一结果提示,基于形态学对舌鳎亚科的种属分类鉴定尚存在不足,线粒体DNA的系统发育关系可为其分类的修订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和佐证.  相似文献   
5.
研究采集了青岛近海23尾路氏双髻鲨(Sphyrna lewini), 通过线粒体DNA控制区片段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在23个个体的控制区序列上存在13个变异位点, 未检测到插入/缺失位点; 检测到7个单倍型, 其中3个为个体共享单倍型(Hap1、Hap3和Hap5), 4个为个体独有单倍型; 青岛近海路氏双髻鲨呈现中等水平的单倍型多样度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度; 与已报道的日照、霞浦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值分别为–0.0571和–0.0328, 表明青岛群体与其他两个群体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以Sphyrna zygaena为外群构建NJ系统树显示本研究中7个单倍型共分成两支, 分别与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单倍型类群聚类。中国近海的路氏双髻鲨作为一个具有较低遗传多样性的濒危物种, 其资源保护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FishBase(http://fishbase.org)等鱼类分类检索系统进行鱼类形态学鉴定,但由于部分地区鱼类开发和研究水平不一,因此单一的形态学鉴定无法完全满足物种鉴定的需求。DNA序列辅助分类作为一个理想的辅助形态学分类手段应运而生,迄今已有30多年历史。2003年,Hebert等[1,2]明确提出了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的概念,即通过使用短的、标准化的基因片段来进行物种鉴定,以提高真核生物识别的效率,同时使得  相似文献   
7.
基于线粒体DNA Cyt b序列的双齿围沙蚕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俗称红虫,隶属于多毛纲(Polychaeta)、沙蚕亚科(Nereidinae)、围沙蚕属(Perinereis),是我国潮间带河口泥沙滩上的优势种,体大且肥,可做饵料,也是我国沿海河口增养殖种类之一。该种为热带、亚热带的广布种,分布于韩国、泰国、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以及我国近海[1]。近年来随着沙蚕的采捕量增大及环境变化,导致沙蚕资源逐渐匮乏,影响到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2]。  相似文献   
8.
七种方蟹科蟹类的遗传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水平电泳方法对方蟹科方蟹亚科粗腿厚纹蟹,弓蟹亚科日本绒螯蟹、中华绒螯蟹、肉球近方蟹、绒螯近方蟹、平背蜞及斜纹蟹亚科齿突斜纹蟹进行遗传分析,计检测了9种同工酶,12个位点。结果表明,七种蟹类的多态座位比例及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167和0.003,0.250和0.036,0.333和0.062,0.250和0.012,0.083和0.002,0.083和0.059,0.083和0.002。最小遗  相似文献   
9.
褐菖鲉养殖密度与其eDNA的相关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舟山岛礁水域优势鱼种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为研究对象, 通过与其他5种近缘鱼种COⅠ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分析, 设计了褐菖鲉特异性引物与Taqman探针; 基于K2P模型计算得到褐菖鲉与其他5种近缘鱼种在引物探针区的种间遗传距离, 褐菖鲉与日本鬼鲉遗传距离最大(0.3202), 而与同属的三色菖鲉种间遗传距离最小(0.2617)。将均重为12.46 g的褐菖鲉按2、4、8、16和32尾分别放入室内5个容积为1 m3的圆形水桶, 并在40 m×15 m×0.3 m三个养殖池内分别投放20、40和80尾褐菖鲉, 其后的0、8h、16h、1d、1.5d、2d、3d、4d、5d、6d、7d、8d及10d进行水样抽取, 测定褐菖鲉eDNA浓度。分析结果表明, 褐菖鲉eDNA浓度前后变化明显, 3d后较为稳定, 且与各自群体密度相对应, 从相关系数和拟合趋势可以看出养殖密度与其eDNA浓度之间呈线性函数相关关系, 为褐菖鲉资源eDNA监测评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龙头鱼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岸带上, 选取青岛、南通、舟山、三门、宁德、泉州和湛江共7个群体164尾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为研究对象, 通过PCR扩增共获得长度为1112 bp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 (Cyt b)基因序列, 共检测到32个变异位点, 其中单变异位点27个, 简约信息位点1个。164条序列定义了29个单倍型, 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3026±0.0479和0.000371±0.000379, 其中泉州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均最低。分析比较了不同龙头鱼群体间遗传变异情况, 发现群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0035, 遗传分化指数FST值均小于0.05, 群体间没有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AMOVA分析结果显示龙头鱼群体遗传差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的变异。中性检验的Tajima’s D和Fu’s Fs统计值均为负值且显著偏离中性, 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图呈现明显的单峰分布, 表明龙头鱼历史上经历了群体扩张事件, 参考已知海洋鱼类Cyt b基因2%每百万年的进化速率, 估算群体扩张发生的时间大约在0.08—0.32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中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