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硝化细菌是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关键因子。以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RF:对照;RB:火烧;MT:粉碎;NR:移除),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nosZ为标记基因,测定了自2018年9月—2020年9月,2年期间土壤nosZ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的组成和丰度。研究结果显示,4种采伐剩余物处理中的土壤nosZ型反硝化细菌90%以上来自变形菌门,优势菌属包括固氮螺菌属、中慢生根瘤菌属、动胶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嗜酸菌属、慢生根瘤菌属、假单胞菌属、固氮弧菌属以及无色杆菌属;样本间差异物种的显著性分析表明,在处理完成半年时,火烧相较于对照于β-变形菌纲水平显著增加了nosZ基因丰度;在处理完成一年时,火烧分别于红螺菌目、红螺菌科、固氮螺菌属水平显著高于粉碎;粉碎相较于移除在处理完成一年时,于γ-变形菌纲和产碱菌科水平显著增加了nosZ基因丰度;在处理完成两年时,粉碎处理的nosZ基因丰度在变形菌门水平显著高于对照和火烧。α多样性数据显示,处理完成一年时,粉碎处理相较于对照和移除显著增加了Shannon和Simpson指数;处理完成两年时,粉碎和火烧...  相似文献   
2.
采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SABC法对77例大肠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77例大肠癌中,Bax阳性58例(75.32%),在高分化腺癌中比低分化腺癌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Bax在绝大部分的大肠癌中都有表达,这表明参与了大肠癌的凋亡调控,其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血糖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胰岛功能水平[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hINS)、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2hC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糖血脂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_lc)、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显著增加,肠球菌、肠杆菌及酵母菌数量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胰岛功能水平、血糖血脂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INS、2hINS、FCP、2hCP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HOMA-IR、HbA_lc、FPG、TG、LDL-C、CRP、IL-6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明显增加患者肠道有益菌群数量,调节菌群失衡,控制血糖血脂代谢水平,改善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4.
3讨论和结论3.1.不同核型细胞的致瘤性不同,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大小和致癌/致瘤性强弱相关与肿瘤细胞系高变异率株在裸鼠体内的快速选育犬(Canisfamiliaris)、猫(FilisCatus)和叙利亚地鼠(Mesocricetusauratus)...  相似文献   
5.
横纹肌样瘤(RT)的起源迄今仍是世界上悬而未决的重大难题。第一例RT发现于肾脏。但迄今发现的RT均难以复制成功。在纯化3代的肿瘤阴性对照猫肾和犬肾原代细胞皮下接种裸鼠的致癌/致瘤率为0%(0/32),肿瘤阳性对照Hela细胞皮下接种裸鼠产生进行性生长恶性肿瘤的比率为100%(40/40)的前提下,BHK-21细胞皮下接种裸鼠均产生进行性生长的恶性肿瘤(65/65),其中染色体众数为40±2(比率58%~68%)的KA株致RT比率为52.38%(11/21),具有两个染色体众数40±2(比率41%~53.5)和72±2(比率31%~35%)的YA株致RT的比率为83.33%(10/12),染色体众数为73±3(比率42%~50%)的成瘤细胞体外再培养NM28/YA株致RT的比率为71.43%(15/21),染色体众数为42(比率28%~30%)的M株致RT的比率为0%(0/10),致形态类似于分化比较好的平滑肌肉瘤的恶性肿瘤的比率为100%(10/10),可见BHK-21细胞不能用作病毒活疫苗培养基质,可替代Hela细胞用作恶性肿瘤阳性对照细胞。高变异率BHK-21细胞株皮下接种无胸腺裸鼠大多产生恶性RT(26/42),但要求完形活细胞接种量要大(2~9×107/鼠),肿瘤产生迅速,生长快速,血管丰富,供血充分,接种细胞后10~20天或2~3周肿瘤长径×短径均值基本达到30mm×20mm标准。其它高变异率细胞系接种丧失免疫机能的无菌实验动物,如环境条件和生长状况达到上述标准,理当可能产生恶性RT。RT在模型动物体内的首次发现和成功复制,为弄清RT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机会。可见,肾上皮是恶性RT的重要起源组织,本研究开辟了RT起源研究的新阶段。克隆出致RT的高变异率BHK-21细胞株,建立RT裸鼠模型,并应用于RT的临床诊断防治或进一步探索,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动物细胞系的染色体组型与遗传变异率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建立国内首家犬,猫,猴,鼠传代细胞库,即7种动物肾细胞系(F-81,CRFK,MDCK,Vero,Vero-2,MA-104,BHK-21)的种子库和工作库的基础上,通过细胞染色体组型,G带核型,染色体数目变异率,结构畸变率分析,了解7种细胞系传代培养不同代次的染色体变异情况,以相应的细胞株皮下接种褐 形成肿瘤实验,软琼脂细胞克隆一苦恼经与植物凝集素作用下细胞凝集实验为对照,筛选出无致癌/致瘤性,符合细胞遗传学要求,无传染因子污染的细胞系(F-81,CRFK,Vero,Vero-2)或极低致癌性的MDCK细胞系用于制苗,发现肿瘤细胞系高变异率株可在裸鼠体内快速选育成功,细胞系染色体遗传特征决定致性质并具有种属特异性,得到一些100%成瘤和100%不成瘤的细胞株并了与染色体组型的关系,对于肿瘤的发病机理及实验治疗,都是非常好的模型,一些细胞系不仅成瘤而且还可转移(致恶性横纹肌样瘤的BHK-21和Vero 细胞株),其他致瘤细胞株只成瘤不转移或不明显转移。  相似文献   
7.
HeLa细胞KB株、X株、NM20/X株、H株的染色体众数依次为60±3(超二倍体)、62±3(超二倍体)、68±3(超二倍体和亚四倍体)和78±2(亚四倍体),所占比率分别为72%~76%,69%,52%和40%。在纯化3代的肿瘤阴性对照二倍体猫肾(染色体众数38所占比率80%)和犬肾原代细胞皮下接种裸鼠的致癌/致瘤率分别为0%(0/22)和0%(0/10),X株HeLa细胞冻融裂解物皮下接种裸鼠产生进行性缩小肿瘤的比率为20%(1/5)的前提下,HeLa细胞KB株、X株、NM20/X株皮下接种裸鼠产生进行性生长恶性肿瘤的比率分别为100%(10/ 10),100%(25/25)和100%(5/5),H株细胞皮下接种裸鼠产生恶性肿瘤的比率为50%(5/10)。其中,只有HeLa细胞KB株10~11代(染色体结构畸变率高达20%,出现18%双着丝点和2%断片)以超高数量接种的1组4只裸鼠(0.17ml12.75×10  相似文献   
8.
采用免疫酶组织化学与地高辛标记的单链cDNA探针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抗凋亡基因bcl-2在人胎儿胸腺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结果bcl-2mRNA及其蛋白均优势定位于髓质区。提示胸腺中bcl-2基因表达调控发生在转录水平;bcl-2基因介导的细胞凋亡状态可能参与T淋巴细胞的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9.
哀牢山两类山地森林林冠及林下腐殖质微生物群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是云南哀牢山高海拔山地主要的原生森林植被类型.本文对哀牢山徐家坝地区两类森林林冠及各自林下地表腐殖质的理化特性、微生物组成、数量、生化活性、代谢活性及其季节动态,以及两类森林不同优势树种林冠腐殖质微生物数量及代谢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类森林林冠腐殖质的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N、固氮作用和纤维素分解作用的强度均显著高于林下地表腐殖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冠腐殖质的纤维素分解菌、纤维素分解强度、微生物生物量C、N、有机碳、土壤呼吸强度等指标均显著高于苔藓矮林.在季节变化方面,湿季林冠腐殖质中真菌、细菌及好氧性固氮菌的数量以及呼吸强度均高于干季,放线菌则相反,纤维素分解菌干湿季间差异不显著.两类森林林冠腐殖质微生物数量及生化活性的季节变化幅度均大于林下地表腐殖质.不同树种之间冠层腐殖质的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其中湿季的差异比干季更为明显.林冠层腐殖质的微生物在维系林冠附生植物多样性以及为林冠繁茂的附生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的养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王高升  刘文耀  付昀  杨国平 《生态学报》2008,28(3):1328-1336
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高海拔潮湿生境的山地森林林冠层中,积累有较为丰富的林冠腐殖质(Canopy humus),是构成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景观结构的重要组分,为丰富的附生植物提供了重要的生长基质和营养物质.通过对云南哀牢山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林冠腐殖质和其相应林下地表腐殖质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由于林冠和林下地表腐殖质的来源、组成和空间分布的不同,它们之间的理化特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林冠腐殖质中有机C、全N及全Ca的含量、C/N以及阳离子交换量显著高于林下地表腐殖质,而全K和全Mg的含量则显著低于后者,全P含量差异不明显;林冠腐殖质的微生物量C、N和呼吸强度,以及蔗糖酶、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林下地表腐殖质,说明林冠腐殖质是一种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有机土类物质,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林冠附生植物多样性格局形成及其维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