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对四川盆地稻田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多熟高效保护性种植模式进行生态经济评价。结果表明,油-稻-芋模式比油-稻传统耕作种植模式的农产品服务价值高32.42%,固定CO2和释放O2的价值高17.03%;麦-稻保护性耕作模式比麦-稻传统种植模式农产品服务价值高55.21%。固定CO2和释放O2的价值高9.40%。油-稻秸秆还田双免耕模式比油-稻传统耕作种植模式土壤积累有机质的价值高0.23%,农田生态系统维持营养物质循环的价值高12.35%;麦-稻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比麦-稻传统耕作种植模式土壤积累有机质的价值高0.39%,农田生态系统维持营养物质循环的价值高12.81%;稻草覆盖还田后油菜田的农田涵养水分价值增加11.66%,小麦田农田涵养水分价值增加32.63%。  相似文献   
2.
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免耕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评价了不同耕作方式下与土壤风蚀相关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翻耕农田土壤风蚀量是免耕地的3~8倍,翻耕地和免耕地的地表粗糙度分别为0.032和0.417;与翻耕地相比,免耕地表层0~10cm土壤粘粒和粉粒含量较多;免耕地土层0~5cm和5~10cm的土壤容重、坚实度和土壤水分都大于翻耕地,其中0~5cm、5~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坚实度分别是翻耕地的4.7、2.8倍和3.8倍。经过3年的免耕,0~5cm土层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均高于翻耕土壤,有效钾含量比翻耕地增加了77%。所有测定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免耕地均高于翻耕地,在0~5cm和5~10cm土层达到5%显著水平。免耕地表层0~10cm土壤微生物量碳是翻耕地的2.1倍。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方集约多熟稻田保护性耕作制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总结了南方集约多熟农区稻田耕作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分析了南方集约多熟稻田保护性耕作制的技术特征、模式和研究进展。认为中国南方稻区已形成一系列突破性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南方集约多熟稻区的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途径;指出了研究和推广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在今后南方集约多熟稻区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过程中,要继续加强区域布局、技术机理和生态经济评价方面的研究,进一步规范模式和技术集成,为制定保护性耕作技术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土壤风蚀影响因子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马月存  陈源泉  隋鹏  尹春梅 《生态学杂志》2006,25(11):1390-1394
土壤风蚀是当今制约世界各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从土壤质地、风速、土壤湿度和植被覆盖等方面介绍了影响土壤风蚀的主要因素,并详细阐述了各个因素与风蚀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时总结出了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几种能够有效防治风蚀的方法,并且通过比较各种防治方法的优缺点。提出目前解决中国土壤风蚀最可行的途径是保护性耕作为主,其他技术为辅;最后,借鉴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了目前土壤风蚀防治进展缓慢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土壤氮素解吸模型,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解吸特征参数对土壤渗漏水硝态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氮素可解吸量Q、土壤溶液氮初始浓度Cli和C1/比值与土壤渗漏水硝态氮浓度呈非线性关系,在较低氮解吸特征值时则呈线性关系,由此提出“双速率转折点”概念评价土壤硝态氮流失潜能.当耕层土壤氮素解吸特征值超过“双速率转折点”X0时,硝态氮浓度的增加速率将以非线性形式迅速提高,反之将稳定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6.
农牧交错带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从耕作方式、覆盖和轮作3个因素系统地对莜麦整个生育期土壤含水量进行了动态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地区单纯的免耕在提高土壤水分含量上作用不太明显,尤其是降低了表层土壤的含水量,免耕只有在覆盖下,才能真正起到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而对于深松处理,无论是覆盖还是不覆盖,与传统翻耕处理相比,土壤水分均明显提高;同种耕作措施覆盖与无覆盖相比,覆盖处理下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无覆盖处理;说明保护性耕作之所以能够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关键因素在于残茬覆盖;同种耕作方式下轮作种植土壤水分含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连作。可以看出,从理论上轮作深松覆盖处理是当地应采用的最佳耕作方式,然而,由于当地缺乏覆盖材料,因此,轮作深松是目前当地最适合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