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本文发表石豆兰属Bulbophyllum(Orchidaceae)中两个种的新名称:Bulbophyllum maanshanense和Bulbophyllum xiajinchuangense以取代两个应废弃的晚出同名:Bulbophyllum malipoense Z.J.Liu,L.J.Chen&W.H.Rao(2010),non Z.J.Liu,S.C.Chen&S.P.Lei(2008)和Bulbophyllum minus Z.J.Liu,L.J.Chen&W.H.Rao(2010)"minor",non(De Wild.)De Wild.(1921)。  相似文献   
2.
首次报道了中国兰科新记录属三角兰属(Trias),并对该属及该属新种疣花三角兰(T.verrucosa Z.J.Liu,L.J.Chen et S.P.Lei)进行了描述与讨论。三角兰属含19种,分布于自印度的阿萨姆经缅甸向东南扩展至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向西南延伸至印度德干高原。它在云南西部的发现进一步表明了该地区与热带亚洲在植物地理学上的亲密关系。新种生于林下较阴蔽的石上,对其物候学与开花生物学特征的观察,发现该物种有大量世代重叠的克隆分株,未见结实的植株,克隆繁殖的发生与分株是否开花无关。花期自4月初至5月初,花在植株或花序上的开放毫无规律,而且单花的花期较短,仅有4~5d,未发现有结实的花。交配系统检测,人工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花未见有结实。由于该植物的花期常处于雨季来临之前,此时干燥,风力大,低温和弱光的生态条件对于植物的开花、传粉、结实显然是不利的。缩短开花时间和不结实可避免植株的能量在不利环境的无效消耗,将有限的能量用于其较为有效的无性繁殖,增加了在不可预测环境中繁衍的机会,以保障繁殖的成功。它的P/O(花粉/胚珠)值为187.4±22.4,显然是与它的花粉粘合成坚硬块状可在传粉中的高效利用有关,表明该物种仍然保留有性繁殖的特性。该种植物所采取强化无性繁殖,弱化有性繁殖生殖策略是对该地区较为恶劣生态条件的适应,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疣花三角兰能够在远离其同属近亲的地方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3.
描述了自湖南省新宁县发现的兰科石斛属石斛组一新种——罗氏石斛(Dendrobium luoi L.J.ChenW.H.Rao),并给出其与近缘种河口石斛(D.hekouense Z.J.LiuL.J.Chen)的区别特征:本种的花梗与子房长2~2.5cm;花淡黄色,萼片先端红褐色,中萼片狭卵状椭圆形;唇瓣倒卵状匙形,不裂,具紫褐色斑块;唇盘中央具3条褶片并从基部延伸至先端;褶片中间增粗并具乳突状毛。  相似文献   
4.
对兰科(Orchidaceae)石豆兰属(Bulbophyllum)二新种,副萼石豆兰(B.malipoense Z.J.Liu,L.J.Chen&W.H.Rao)和小副萼石豆兰(B.minor Z.J.Liu,L.J.Chen&W.H.Rao)作了描述和绘图。该二新种属于石豆兰属副萼组(Bulbophyllumsection BisetaJ.J.Verm.ex N.Pearce,P.J.Cribb&J.Renz),与该组的刺萼石豆兰(B.bisetum Lindl.)相似,区别在于两新种的叶片先端二裂和唇瓣无毛。小副萼石豆兰与副萼石豆兰的区别在于假鳞茎椭圆球形;叶片卵状椭圆形,长1.2~2 cm;侧副萼片较短,长约1 mm;中副萼片几乎与两侧萼片边缘合生。  相似文献   
5.
广东发现细裂玉凤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9月,对广东省惠州市新墟镇白云嶂进行植物学考察时,在一个斜坡上的一片次生阔叶林的潮湿林缘,发现了兰科植物细裂玉凤花Habenaria leptoloba Benth。此植物的模式产地为香港,第一次采集时间为1857年,后来虽在香港仍有发现,但事隔150年后才在广东发现。  相似文献   
6.
刘仲健    陈利君    刘可为  李利强    麻学勇    饶文辉   《生态学报》2008,28(6):2433-2433~2444
在云南的高黎贡山的亚热带区域发现了具热带兰科种类特征的兰科新属心启兰属(Chenorchis)(属模式种心启兰C. singchii).该属种具有附生、单轴生长,花粉团坚硬,粘盘柄存在等兰科较为进化的特征无疑是热带万代兰族(Trib. Vandeae)的成员,与鸟舌兰属(Ascocentrum)和槽舌兰属(Holcoglossum)有亲缘关系.区别点在于新属的唇瓣不具附属物;侧裂片生于中裂片两侧而非距口两侧;柱头腔大;蕊喙甚大,明显宽于蕊柱,向下伸展;花粉团具明显的柄,附着于一个共同的粘盘柄近顶端内弯处.系统学分析结果显示其祖先可能来自热带,因环境改变演化为新属种,体现了被子植物分化的主要动力可能是开拓了更多的生态学机遇;进一步的繁殖生态学特别是传粉机制和繁育系统的检测表明,该物种发展出多个促进自交或近交的机制,如选择有切胸蚁(Temnothorax sp.)栖息的生境,利用蚂蚁近距离传粉;花朵同时开放增加同株异花授粉发生机率;种子有效的就近散播和生长,产生局域拥挤效应以增加近亲繁殖的可能,这些适应性改变成为它们在亚热带生存下来的必要条件,特殊的生活史(繁殖)策略展示了它作为迁移种通过迅速增长抢占生境,自动地将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以保持对当地的适应性,花序进化出大量花并同时开放便于同株异花传粉是成功开拓生境的一种对策,其意义的延伸可能为植物的性的产生是进化上应对生境波动的权衡提供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7.
报道广东省2种兰科植物新记录:永泰卷瓣兰(Bulbophyllum yongtaiense J. F. Liu, S. R. Lan & Y. C. Liang)和低地羊耳蒜(Liparis formosana Rchb.f.)。活体植株保存在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种质资源库,凭证标本保存于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标本馆(NOCC)。  相似文献   
8.
对兰科(Orchidaceae)石豆兰属(Bulbophyllum)二新种,副萼石豆兰(B.malipoense Z.J.Liu,L.J.ChenW.H.Rao)和小副萼石豆兰(B.minor Z.J.Liu,L.J.ChenW.H.Rao)作了描述和绘图。该二新种属于石豆兰属副萼组(Bulbophyllumsection BisetaJ.J.Verm.ex N.Pearce,P.J.CribbJ.Renz),与该组的刺萼石豆兰(B.bisetum Lindl.)相似,区别在于两新种的叶片先端二裂和唇瓣无毛。小副萼石豆兰与副萼石豆兰的区别在于假鳞茎椭圆球形;叶片卵状椭圆形,长1.2~2 cm;侧副萼片较短,长约1 mm;中副萼片几乎与两侧萼片边缘合生。  相似文献   
9.
2007年9月,对广东省惠州市新墟镇白云嶂进行植物学考察时,在一个斜坡上的一片次生阔叶林的潮湿林缘,发现了兰科植物细裂玉凤花Habenaria leptoloba Benth.。此植物的模式产地为香港,第一次采集时间为1857年,后来虽在香港仍有发现,但事隔150年后才在广东发现。  相似文献   
10.
尽管种群数量动态分析已广泛应用于濒危物种,但很少应用于中国兰科植物.根据中国云南特有的兰科物种长瓣杓兰(Cypnpedium lentiginosum)的生物学特征调查和生殖行为观察,计算出其各龄级的存活数、出现频率和子代数,描述其生殖行为和机制.利用基株出现频率计算其空间分布格局;利用其各龄级的存活数和平均生产子代数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和生殖力表、绘制存活曲线和年龄锥体,构建Leslie矩阵模型和连续增长模型N1=658e0.211t对种群数量动态过程进行预测;利用物候特征和传粉生物学观察结果分析其生殖行为和繁殖策略.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生殖行为与其空间格局、年龄锥体和种群数量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长瓣杓兰的空间结构为成群分布,种群的年龄锥体属于金字塔-钟型锥体,种群存活表现为Deevey Ⅰ型;其种群的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较高,为增长型种群;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影响,连续增长模型不适用该种群的动态预测;引入密度制约因子构建的预测模型Nt=6000/(1 e2.094-0.211t)适用于其种群数量动态预测.长瓣杓兰的生殖行为表现在兼具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不增加种群的个体数量,仅延续基株的寿命以维持现行种群数量和为有性生殖积累营养.有性繁殖通过花模拟繁殖地欺骗食蚜蝇进入唇瓣而传粉,致使54.37%±6.08%的花产生果实,果实产生充足幼龄植株并多数能进入有性繁殖阶段.有性繁殖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多次生殖后代而成为种群发展的基础,显示出繁殖方式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成功的生殖对策和这种对策在空间格局、年龄锥体上对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表明长瓣杓兰的种群发展与其生物学特性相吻合,适生地的生长空间不连续性和狭窄成为其种群发展的制约因素,但该物种现在不需要也不适宜进行迁地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