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福建东山岛海域霞水母的渔业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1994年4~9月调查结果表明,东山湾海域霞水母的密度高峰期出现在6月25日~7月10日,生物量高峰期在7月10~8月5日;群体的伞径分布范围15~580mm,平均247.48mm,体重分布范围0.4~10250g,平均1274g;高次方程模拟的伞径生长方程式为Φt=15.1726+16.7204t+0.1926t2-0.0014t3—0.0004t4,指数高次方程模拟体重生长方程式为logeWt=-0.6885+1.3397t-0.0959t2+0.0034t3—0.00005t4;以生物经济学原理确定合理开捕为7月15日,合理开捕伞径为360mm.还讨论了表层水温和盐度与霞水母生物量和密度的关系及其资源开发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闽中、闽东渔场蓝圆鲹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是福建近海主要的中上层鱼类,为群众渔业最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据统计,七十年代以来福建省使用围网捕获蓝圆鲹平均年产量约2.5万吨,占全省海洋捕捞产量的1/13强,仅次于带鱼、大黄鱼而居第三位。其中闽中、闽东渔场共约占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及其附近海域蓝圆鲹种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台湾海峡及其附近海域的蓝圆鲹种群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粤东近海生殖群体与闽东近海生殖群体的某些形态牲状具有明显地理变异,经差异系数检验变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根据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和判别函数分析,上述两个群体间的形态性状具有显著差异。在群体结构和生长特性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别。作者认为上述两个群体属于次于亚种的两个地方种群,前者称为闽南一粤东地方种群,后者称为闽一浙近海地方种群。  相似文献   
4.
闽江口海蜇渔业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根据1993年5~9月的调查材料,研究了福建闽江口海域海蜇的渔业生态学。其密度和生物量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20日和7月10日;群体伞径范围为18~546mm,平均328.8mm.体重范围为0.5~9540g,平均2877.4g;伞径为345~485mm的雌性有性繁殖力在1120.6×104~3754.8×104粒,平均2444.7×104粒,有性生殖期在8月初至11月;采用高次方程和指数高次方程分别模拟伞径和体重生长,生长方程为:Φt=12.1337+17.7048t+3.1385t2-0.2049t3+0.00302t4,logeWt=-0.5749+1.4818t-0.0771t2+0.00129t3;以生物经济学原理确定7月20日为合理开捕期,开捕伞径为465.8mm.讨论分析了执行合理开捕期和开捕规格,对保护和合理利用海蜇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福建东山岛海域斑鰶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福建东山岛附近海域斑生物量、密度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生长和死亡特点;摄食和生殖习性。其平均月生物量为222.1kg/km2,占游泳生物月总生物量的27.22%,成为优势种;生物量和密度冬季最高,分别为524.9kg/km2和9332尾/km2,比最低的春季高22.77倍和86.21倍。分布区域性差异明显,东山湾内高达438.2kg/km2和7405尾/km2,比湾外高77.71倍和68.38倍;渔获由0~Ⅳ龄组构成,l龄组为优势,叉长分布范围为111~223mm,以141~160mm组为优势;食料以硅藻类的菱形藻、海线藻、圆筛藻、直链藻和骨条藻的数量最多,并大量摄食有机碎屑;初次性成熟的最小年龄为1龄.最小叉长雌性为146mm,雄性140mm。雌雄性均在151~170mm组成熟,生殖期在冬季至初春;生长参数为L∞=246.37mm,W∞=182.65g,k=0.4303,to=-0.8649,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人tr=1.6017龄;瞬时总死亡率为1.2016。关键词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羽鳃鲐的生长特性和死亡参数,并讨论了捕捞规格问题。其纯体重 W 和总体重 W’与叉长的相关式分别为 W=2.5687×10~(-7)L~(3.7545),W’=1.003×10~(-6)L~(3.5140);叉长生长方程 L_t=346.5[1-e~(-0.2209(t+1.2263))]~(0.5700),体重生长方程 W_t=881.1[1-e~(-0.2209(t+1.2263))]~(2.1399);1988—1989年种群存活率为0.2808,瞬时总死亡率为1.2600,瞬时自然死亡率和瞬时捕捞死亡率分别为0.5863和0.6738;最佳最小捕捞叉长为170.3mm,最佳最小捕捞纯体重和总体重分别为63.9g 和71.0g.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