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2007年烟台四十里湾海域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 Hirasaka)赤潮为对象,研究赤潮消长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发现大量陆源降雨污水输入后,海水盐度急剧下降、营养盐大幅增加,特别是活性磷酸盐浓度明显增加,促进了血红哈卡藻的生长繁殖并最终形成赤潮。赤潮发生前海区第一优势种为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 Halse),优势度0.47(0.42—0.52),多样性指数2.63(2.43—2.89);赤潮发生时血红哈卡藻密度范围1.05×105—4.10×106个/L,优势度0.92(0.83—0.99),多样性指数0.27(0.15—0.64);赤潮消退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Cleve)为第一优势种,优势度0.49(0.43—0.55),多样性指数2.46(2.19—2.84)。赤潮的发生、发展、消亡与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DIP)、富营养化指数(E)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赤潮前、后该海域为贫营养、P限制、叶绿素a含量中等,赤潮期间该海域为富营养、P限制、叶绿素a含量高。通过影响力评定,活性磷酸盐、COD、盐度是此次赤潮发生的主要诱发因子,当活性磷酸盐含量低于0.3μmol/L时,硅藻逐渐取代甲藻,此次赤潮消散。  相似文献   
2.
张莹  吕振波  徐宗法  刘义豪  靳洋 《生态学报》2011,31(15):4455-4467
2006-2007年对山东半岛南部4个海湾(荣成湾、桑沟湾、靖海湾和五垒岛湾)19个站位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14个环境因素和底栖动物群落生态特征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荣成湾、桑沟湾和靖海湾的底栖动物种类中,多毛类所占比例最高,而五垒岛湾仅秋、冬季多毛类所占比例最高。根据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方法分析,4季底栖动物群落均可分为2个群落,春、冬季的第一聚群为靖海湾和五垒岛湾,第二聚群为荣成湾和桑沟湾。秋季荣成湾、桑沟湾、靖海湾组成第一聚群,第二聚群由五垒岛湾构成。夏季,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采样深度和总碱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温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秋季,与硝酸盐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富营养化对山东半岛南部4个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ABC曲线法分析显示,荣成湾和桑沟湾底栖动物的丰度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相交,表明荣成湾和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处于中度干扰状态,密集的养殖活动可能对其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影响,加强海水养殖管理,强化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