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8篇
  3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北方春小麦生育期变化的区域差异性与气候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有浩  霍治国  马玉平  徐芸皎 《生态学报》2013,33(19):6295-6302
利用北方1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春小麦主要发育期和气象观测等资料,通过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方春小麦生育期间气候和发育期变化特点及发育期变化区域差异性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我国北方春小麦生长季普遍增温,大部分观测站春小麦生育期间和灌浆期的平均气温显著升高,有效积温显著增加,生育期显著缩短。然而,稳定通过0 ℃初日没有显著提前,表明增温主要发生在生长季后期。春小麦主要发育期和生育期与不同生育阶段的平均气温和有效积温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后期增温并没有完全显著提前成熟期,春小麦生育期缩短是播种期推迟和成熟期提前共同作用的结果。春小麦生育期间的平均气温与生育期的相关性比有效积温与生育期的相关性更高,能更好地定量刻画北方春小麦生长发育客观规律。春小麦品种改良变换、播种期调整以及其它适应性措施的实施以及措施实施程度在区域上的差异性是春小麦生育期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北方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区域性差异是各自适应气候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与气象条件的动态关系,选择小麦感病品种,在河北省典型麦田安装冠层温湿度监测仪进行观测试验,同时进行大气温湿度的对比观测,得到田间冠层和大气逐时温湿度与白粉病系统调查病情资料,通过分析小麦白粉病流行速度与冠层、大气温湿度及其日变化的关系,提出了“日界限温度累计时”概念,建立了冠层与大气两种尺度白粉病流行速度的温湿度气象等级指标,并建立了基于冠层与大气两种尺度短临温湿度及其日变化的白粉病流行速度预测模型.利用所建指标进行2009年、2010年回代检验,符合率分别为67%、84%,2012年实际测报,符合率为87%;所建立的预测模型综合预报准确率达88%.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与模型可用于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动态监测预警和评估,同时为小麦白粉病气象深入研究提供线索和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3.
构建考虑高温天气过程(包括发生时间、持续日数)的水稻高温热害指标,可以实现对水稻高温热害等级的动态判识,对精准监测、预警与评估水稻高温热害意义重大。以江西早稻为对象,利用气象资料、早稻高温热害灾情史料和生育期资料,反演历史早稻高温热害,采用K-S分布拟合检验和置信区间方法,构建基于高温天气过程的早稻高温热害动态指标,并采用预留的独立的早稻高温热害样本进行检验验证。在此基础上,计算江西各站点早稻高温热害指数(M),并分析水稻热害。结果表明: 高温天气过程起始时间、持续日数是影响早稻高温热害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其中,起始时间的影响大于持续日数。3~5 d早稻轻、中、重度高温热害的起始时间阈值分别为抽穗后第10~12、5~9、2~4天;6~8 d早稻轻、中、重度高温热害的起始时间阈值为抽穗后第11~18、8~10和1~7天;>8 d早稻轻、中、重度高温热害的起始时间阈值为抽穗后第12~18、8~11和0~7天。指标验证完全一致的吻合率为73.7%,完全一致及相差1级的吻合率为89.5%。1981—2015年,M的线性倾向率为0.04·a-1,1999年左右发生由低到高突变;M高值区域主要位于江西中部和东北部,M>0.18;江西中部、东北部和南部地区M值呈显著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均大于0.04·a-1。总体来说,本文构建的指标实现了基于高温天气过程的早稻高温热害动态判识,江西中部和东北部是早稻高温热害的高风险区域。  相似文献   
4.
棉花节水灌溉气象等级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是我国棉区主要的气象灾害,构建棉花不同发育期节水灌溉气象等级指标对于优化农田灌溉、指导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基于农田水分平衡原理,利用全国34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逐日气象资料、8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3~2008年(其中26个站为1980~2008年)逐旬土壤湿度、灌溉量、逐年作物产量等资料,结合FAO-1979作物产量-水分关系函数,针对全国棉区播种-现蕾、现蕾-开花、开花-吐絮和全生育期的水分亏缺率、水分亏缺量与减产率之间的关系,构建棉花不同发育期和全生育期节水灌溉气象等级指标。除发育时段不同外,其他在研究站点的选择、选取的因素等方面完全一致。结果表明:棉花全生育期节水灌溉气象Ⅰ~Ⅲ级水分亏缺率(D)和水分亏缺量(辅助指标)指标分别为:15%≤D<30%、30%≤D<45%、≥45%和1~2水、2~4水、≥4水;播种-现蕾为20%≤D<40%、40%≤D<50%、≥50%和0.5水、1水、>1水;现蕾-开花为20%≤D<35%、35%≤D<45%、≥45%和0.5水、1水、>1水;开花-吐絮为20%≤D<35%、35%≤D<50%、≥50%和1水、1~2水、>2水。  相似文献   
5.
南方双季稻低温灾害等级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南方双季稻种植区708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双季稻低温灾害发生的气象行业标准和1960—2010年逐月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资料,采用因子膨化、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建立了针对不同风险和时空变化趋势的分区双季稻低温灾害历年第一次灾害发生等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高风险区(Ⅰ区)早稻春季低温灾害、晚粳稻寒露风、晚籼稻寒露风的预测模型平均外延预测基本一致准确率分别为100%、83.3%和83.3%;低风险且呈增加趋势区(Ⅱ区)早稻春季低温灾害、晚粳稻寒露风、晚籼稻寒露风的预测模型平均外延预测基本一致准确率分别为100%、83.3%和83.3%;低风险且呈减少趋势区(Ⅲ区)早稻春季低温灾害、晚粳稻寒露风、晚籼稻寒露风的预测模型平均外延预测基本一致准确率分别为83.3%、100%和83.3%;各预测区域各代表站预测模型的回代和预测等级误差基本在1个等级以内,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发展油茶产业可有效增加农民收益,促进精准扶贫并改善生态环境.对油茶进行全国尺度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可以为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中国分布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普通油茶为对象,选择年平均气温、1月和7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为关键气候因子,计算主产区(即种植面积在6667 hm2以上的县市)的关键因子值.基...  相似文献   
7.
中国20座旅游城市人体舒适度指数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柏秦凤  霍治国  贺楠  李娜  魏娜 《生态学杂志》2009,28(8):1607-1612
基于中国20座主要旅游城市1951—2007年的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分别计算得到其57年的逐日人体舒适度指数,进行了等级划分,界定了舒适月份。结果表明:1)由北向南,中国主要旅游城市舒适月份分布由5—9月逐渐过渡到5月以前、8月或9月以后;舒适天数呈增加趋势。2)沿长江一线,各主要旅游城市舒适月份多分布在4月、5月、10月;长江上游旅游城市舒适天数最多、下游次之、中游最少。3)海拔高度由低到高,主要旅游城市舒适月份分布渐趋于6月和7月,舒适天数趋于减少。4)纬度相近情况下,沿海旅游城市舒适月份和天数多于内陆旅游城市。研究结果可为全国旅游气候资源优势的综合开发、旅行社和游客合理安排旅游度假时间和地点,以及气象部门开展旅游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1952-2001年中国大豆食心虫发生面积与食心虫发生前一年1月至当年4月中74个环流特征量及286个网格点海温逐月及不同组合时段距平值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了大气环流和海温因子,通过逐步回归,分别建立了中国大豆食心虫发生面积的大气环流和海温预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拟合和延伸预报.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和延伸预报效果均较好,2002-2004年大气环流模型延伸预报平均准确率达88%,海温模型延伸预报准确率达86%.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热带气旋灾损和等级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4-2008年浙江省各县的热带气旋灾情资料和同期社会经济数据,通过订正的转化函数建立区域对比度较好的相对受灾人口、相对受灾面积、倒塌房屋和相对直接经济损失指标值,用多项式拟合的客观分析方法建立各指标相对损失值与致灾因子(过程雨量、暴雨日数、大暴雨日数、日最大雨量、极大风速、最大风速、极大风速≥8 m·s-1的天数、最大风速≥18 m·s-1的天数等)的灾情评估模型;运用灰度聚类分析和专家定权相结合的方法,对热带气旋灾害指标进行灾情精细化定级.在此基础上,对2009年影响浙江省的"莫拉克"热带气旋进行灾情损失评估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根据各单指标灾情模型计算的受灾面积指数、受灾人口指数、房屋倒塌指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指数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0、0.63、0.75和0.54,基本能反映因致灾因子造成各方面的灾损等级分布."莫拉克"综合灾情评估结果较准确反映了热带气旋影响期间不同县域的空间分布特点;但受其他因素(孕灾环境、易损性、抗灾能力等)的影响,拟合灾情值存在轻灾高估、重灾低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