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至2006年的6~8月间,在新疆普氏野马饲养与繁殖研究中心和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相结合,研究了圈养和放归成年雌性普氏野马夏季昼间的摄食行为。结果表明,两组个体在摄食行为类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圈养个体普遍具有舔盐和食粪行为,而放归个体不存在此类行为。经独立样本t 检验,得出两组个体的摄食和站立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站息、卧息、运动和其它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上,两组普氏野马的摄食行为所占时间最多。圈养个体昼间具有3个摄食高峰(8:00~10:00、13:00~15:00、19:30~20:00),与人工投食时间相一致,而放归个体摄食高峰并不明显,仅在13:00~15:00之间出现一个明显的摄食低谷,表现出自然的摄食节律及对放归地夏季自然条件的适应。  相似文献   
2.
2003年7~12月在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进行圈养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体内寄生虫种类和数量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野马新鲜粪便,用于对寄生在野马消化道内寄生虫的研究。2003年8月,在所收集到的粪样中发现,有两个粪样中有大量的石子出现,这两个粪样分别来自于两个不同的饲养场地。其中一个粪样中石子数为58粒,另一个粪样中石子数为23粒。石子的粒径在5—8mm之间。通过粪球的大小可以断定,两份粪样都是亚成体的。这些石子在粪便内部或镶嵌在粪便上,被粪球包裹着,通过石子的数量和在粪球中的位置可以判断,这些石子不是排便落地后粘到粪便上,而是从野马体内排出。由于在一次排便中集中出现,所以可以断定,粪便中的石子不是由于野马误食石子的结果,而应该是野马在短时间内集中主动的取食石子造成。同时我们还做了一个饲喂实验,在碎草中掺杂大量的石子,石子的粒径与野马粪便中发现的石子粒径大小相当,野马采食前与采食后,两次对石子称重,结果显示,石子的重量变化范围在1g左右,这也证明野马不会误食如此多的石子。由于相隔一天,在两个不同的圈舍中发现相同的现象,所以可以断定圈养野马群体内的食石子不是个别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合成了碱性离子液体1-甲基-3-丁基咪唑氢氧化物,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检测与文献报道一致,以此离子液体为制备生物柴油的催化剂,发现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在生物柴油的合成过程中,考察了离子液体的用量、醇与油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以地沟油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醇油摩尔比8:1、反应温度70 ℃、反应时间110 min、催化剂用量为原料油质量的3.0 %.在此条件下, 脂肪酸甲酯转化率为95.7 %.由地沟油制备的生物柴油,其低温流动性能好,闪点高,除碘值较高外,其他主要性能符合0# 柴油标准,并且可以和0# 柴油进行调和使用.  相似文献   
4.
粉红椋鸟是社群型动物,在迁徙、繁殖和觅食中都聚集成群。聚群觅食是依靠从隐蔽处惊吓出猎物而采用一种捕食方式,是对其主要食物蝗虫普遍具有保护色的适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猪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MI—PCI)后无复流(no—reflow)动物模型。方法五指山小型猪26头,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记录有创血流动力学参数,通过球囊闭塞、微血栓注入造成左前降支无复流,监测体表和冠脉内心电图变化。结果制模共有21头猪成活,19头达到AMI—PCI后无复流动物模型标准,即TIMI血流≤2级,校正的TIMI血流记帧法(CTFC)≥36.2帧,制模成功率73.1%。无复流模型建立成功后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增加,左心室舒张期末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较闭塞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过程中,体表心电图和冠状动脉内心电图均出现类似人AMI再灌注的心电图演变规律。结论选择性冠状动脉前降支急性闭塞、再灌注、微血栓注入制备的无复流小型猪动物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疆放归普氏野马的繁殖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8月在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进行普氏野马在中国的首次再引入放归实验.2002-2006年在野外共繁殖24匹后代.平均繁殖率为38.72%,平均繁殖存活率为69.05%,繁殖季节头马的频繁更替是影响放归普氏野马繁殖率的主要因素.新生幼驹的平均死亡率为25%,其中83.3%死于头马的雄性杀婴.放归普氏野马的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繁殖特征,其中有70.8%的幼驹集中在5-6月间出生,在4、5月份产驹比例分别占8.3%和37.5%.低于同期圈养18.3%和44.3%的产驹比例,6月份产驹比例占33.3%.高于同期圈养18.3%的产驹比例,结果表明:普氏野马放归后产驹高峰季节明显向后推迟,而放归后生存环境和食物资源供给方式的改变则是其繁殖季节产生推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最后的捕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普氏野马的发现使西方涌动着捕捉普氏野马的热情。科学家希望更多地了解它,商人们圳希望捕捉它用来出售,富人们希望豢养它。  相似文献   
8.
2005至2006年的6~8月间,在新疆普氏野马饲养与繁殖研究中心和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相结合,研究了圈养和放归成年雌性普氏野马夏季昼间的摄食行为.结果表明,两组个体在摄食行为类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圈养个体普遍具有舔盐和食粪行为,而放归个体不存在此类行为.经独立样本t 检验,得出两组个体的摄食和站立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站息、卧息、运动和其它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上,两组普氏野马的摄食行为所占时间最多.圈养个体昼间具有3个摄食高峰(8:00~10:00、13:00~15:00、19:30~20:00),与人工投食时间相一致,而放归个体摄食高峰并不明显,仅在13:00~15:00之间出现一个明显的摄食低谷,表现出自然的摄食节律及对放归地夏季自然条件的适应.  相似文献   
9.
守护之歌     
普氏野马被引入我国后,成功度过了繁殖关,逐渐回归自然。不断壮大的野马家族,既有温情脉脉、让人潸然泪下的舐犊情深,也有和人类友好相处、亲昵摩蹭的娇憨可爱,更有身处艰难险地时展现出的勇猛坚强。  相似文献   
10.
普氏野马雄性杀婴行为及其对野马放归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金良  胡德夫  曹杰  李凯  吕琪 《生物学通报》2007,42(2):6-8,F0004
2001年8月在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进行普氏野马在中国的首次再引入放归实验。在放归初期,放归普氏野马的野外种群数量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由于繁殖群头马的频繁更替,新出生的部分幼驹死于头马的杀婴。2003年4月至2005年11月在野外共出生13匹幼驹,新生幼驹的死亡率46%,死于头马杀婴的个体占全部新生个体的38.5%,占全体死亡个体的83.3%,雄性杀婴行为是制约放归野马种群增长的主要因素,降低繁殖群头马的更替的频率是提高新生幼驹存活率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