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氧化二砷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和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相差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印迹分析等方法观察As2O3对人食管癌细胞株EC1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2μmol/L和5μmol/Las2O3作用的细胞出现明显的生长抑制,G2/M期细胞比例增加;2μmol/Las2O3作用48h后经Ecl细胞HSP70(heat shock protein70)及HSC70(heat shock cognate protein70)表达均增加。结论:As2O3诱导食管癌细胞G2/M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和生长;HSP70的升高是细胞对As2O3作用后出现的应激反应,并与细胞周期阻滞相关。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荒坡与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为探讨黄土高原有、无林地土壤水分全年变化规律之异同,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采用中子水分测定仪定位测定方法,对无林沟坡(荒坡)与林地土壤水分储量变化进行了连续3年的定点测定,结果表明,在0-320cm的测定深度内,阴坡上、下部与阳坡下部荒坡土壤储水增量分别为-165.7mm、-115.2mm和-74.9mm;阴坡上部的油松林地,在0-320cm深度内,林地却在林木每年蒸腾消耗大量水分(达380mm以上  相似文献   
3.
扶正中药对小鼠胸腺保护作用的形成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在建立环磷酸胺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的基础上,定量比较了黄芪、何首乌单用和联用对胸腺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芪、何首乌和黄芪加何首鸟三个实验组与环磷酰胺组相比,胸腺细胞的数目和面积明显增加,胸腺髓质Lysozyme阳性细胞数目和面积、Keratin阳性细胞的周长和面积也明显增加而灰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Keratin阳性细胞的周长和面积在黄芪和何首乌组仍小于对照组,在黄芪加何首乌组虽有所提高,但只是周长达到对照组的数值;三个实验组的其余数值则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此外,胸腺重量、胸腺系数、外周血白细胞和ANAE阳性淋巴细胞也有相应的变化。提示黄芪和何首乌对环磷酰胺引起的胸腺细胞和胸腺微环境的抑制性改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两者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血树突状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辅助细胞,可以从外周血分离获得。本研究对自人外周血分离的树突状细胞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血树突状细胞呈S—100蛋白阳性反应,lysozyme阴性反应。细胞形态不规则,有长短、粗细不等的突起,核不规则且多扭曲。体外培养时,血树突状细胞可互相接触,或数个聚集成群或与淋巴细胞形成花环。实验中发现S—100蛋白阳性的血树突状细胞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类型。文中除对血树突状细胞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讨论外,还提出了这两类细胞很可能是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和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前柑桔潜叶蛾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 而且生产中缺少有效测报技术。为此, 我们于2009年6月30日至10月6日在浙江宁波通过有机合成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鳞翅目, 细蛾科)的3种性信息素化合物顺7, 顺11, 反13-十六碳三烯醛、顺7, 顺11-十六碳二烯醛和顺7-十六碳烯醛, 配制成不同浓度比例的混合物, 进行田间试验比较其引诱活性。结果表明, 单一的顺7, 顺11, 反13-十六碳三烯醛对柑桔潜叶蛾雄蛾就可以显示较强的引诱作用, 而顺7, 顺11-十六碳二烯醛单一成分没有引诱活性, 顺7, 顺11, 反13-十六碳三烯醛与顺7, 顺11-十六碳二烯醛的二元混合物30∶1~3∶1之间活性较强, 而在30∶1的质量比例时诱虫量最高。含顺7-十六碳烯醛的三元混合物, 当顺7, 顺11, 反13-十六碳三烯醛∶顺7, 顺11-十六碳二烯醛∶顺7-十六碳烯醛三者比例为100∶10∶3时有显著增效作用。剂量与诱捕活性试验显示每枚诱芯1 mg顺7, 顺11, 反13-十六碳三烯醛的剂量引诱作用最强, 随浓度降低, 引诱作用下降。诱捕器在0.8~1.5 m之间的不同悬挂高度对诱捕数量无显著影响。结果说明, 顺7, 顺11, 反13-十六碳三烯醛、顺7, 顺11-十六碳二烯醛和顺7-十六碳烯醛组成的三元混合物诱芯可以作为柑桔潜叶蛾的诱杀技术并应用于其生物防治和预测测报。  相似文献   
6.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土壤碳循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土壤碳循环分室模型,对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土壤碳各分室的碳贮量和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松林土壤有机碳贮量为146.071 t·hm-2,其中矿质土壤层130.366 t·hm-2、凋落物层12.626 t·hm-2,土壤有机碳储存量低于我国森林土壤碳贮量平均值,高于处在我国最低水平的暖性针叶林和热带林,与本区锐齿栎林相比也明显偏低.林地植物年凋落进入土壤的碳量为5939 t·hm-2,其中地上枯枝落叶占56.9%、地下死细根占43.1%; 凋落物层分解后每年以腐殖酸形式输入矿质土壤中的碳量为2.034 t·hm-2.油松林土壤(含植物根系)年呼吸释放碳量14.012 t·hm-2,其中凋落物层、矿质土壤层、死根系和活根系分别占林地总呼吸量的15.7%、14.5%、11.7%和58.1%.  相似文献   
7.
大鼠脾白髓交错突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形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形态计量学方法对脾白髓内S-100蛋白阳性交错突细胞和lysozyme阳性巨噬细胞的一些形态计量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两种细胞相比,交错突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平均面积无显著差异,而平均周长和平均形态因子在交错突细胞明显大于巨噬细胞(P<0.01);在单位面积脾白髓内,交错突细胞的面数密度和面密度明显小于巨噬细胞的相应数值(P<0.01),提示这两种细胞在形态计量方面也有明显区分。鉴于这些数值与其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密切相关,并随细胞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改变,因而是有意义的形态计量参数。  相似文献   
8.
陈海滨  唐海萍 《生态学报》2013,33(10):3177-3184
Lovelock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盖娅假说,认为地球是一个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超级有机体”,有能力调节自身的气候和化学组成,使之适合于生物的生存.盖娅假说遭到了生物学家,尤其是新达尔文主义者的强烈批评,认为它是目的论;随后,Lovelock通过雏菊世界模型论证了该假说.模型中的黑雏菊和白雏菊通过反射较少或较多的太阳光来调节地球的温度.基于雏菊世界模型,通过假设不同的初始条件——不同初始面积分配和不同的太阳光反射率组合,运用系统动力学对雏菊世界的温度调节能力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证明,既使初始条件有差异,雏菊世界仍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机制调节系统稳定时的星球温度,达到最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雏菊世界模型对于初始面积分配、光照反射率组合条件不敏感.最后,雏菊世界模型的优点在于系统分析思想和以及对地球系统的简化,但是随着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影响的日益显著,建议模型应包含更多的环境、生物变量以及反馈关系和人类活动因素,将盖娅系统融入到自然-人类耦合的大系统中.  相似文献   
9.
不同治理年限的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长汀县3个不同水土流失治理年限的离子型稀土矿区为研究对象,并以未开采的稀土矿治理地为对照,对其表层0—10cm和10—20cm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稀土矿治理区的土壤养分恢复状况。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69—15.7g/kg、0.26—1.21g/kg、0.05-0.11g/kg,0—10cm土壤养分含量高于10—20cm土壤。土壤C∶N、C∶P、N∶P比变化范围分别为0.89—15.42、9.50—136.46、4.17—20.87,随治理年限的增加呈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治理初期由于矿区氮素的残留,主要受有机碳缺乏的影响;治理后期随着氮素的流失,则主要受氮素限制的影响。研究认为,离子型稀土矿治理初期,要及时种植生存能力强的植物,以充分利用矿区残留的氮素;治理后期则要施加氮肥以克服氮素缺乏对植物生长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人血树突状细胞培养后的形态及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新鲜分离和经体外培养36小时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和DC36的形态学及其对淋巴因子与植物血凝素激活的杀伤细胞(LPAK细胞)体外诱导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促进作用。形成学观察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抗肿瘤实验分为三大组:(1)L组(BEL┐7402+LPAK),(2)LD36组(BEL┐7402+LPAK+DC36),(3)LD0组(BEL┐7402+LPAK+DC0)。各组均采用LPAK与BEL┐7402为5∶1和10∶1两种效靶比。培养48小时后用中性红摄入比色法检测LPA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显示,DC36的形态以具有细长突起者为多,与DC0主要为园形或具有短而钝突起的形态有明显差别。各组的细胞毒活性依次为:LD36组>LD0组>L组(P<0.01),并随效靶比增高而相应增强。这表明新鲜分离的人外周血DC在体外经36h培养后,不仅在形态上成熟,而且抗肿瘤活性也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