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物适宜度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的适宜度理论和方法是一种描述作物与环境关系的定量方法,文中提出了两个新的概念;适宜度过程、环境因子变化过程适宜度。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系列的适宜度模型及产量模型,将该理论及方法应用于分析定西春小麦生产,初步摸清了当地小麦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的规律。本文提出的春小麦产量模型具有明显的生物学含义并可用它在不同生物阶段对产量进行预测。经用1984、1986年的数据验证,模拟值与实值分别相差8%、7.  相似文献   
2.
针茅草原放牧衰退演替阶段的模糊数学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模糊数学逐阶段有鉴分类的方法,对针茅草原放牧衰退演替的阶段进行了定量的分类研究,为草原放牧衰退演替阶段的分类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兴隆山阴暗针叶林空间格局及其利用光能的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点-四分法和样方法观测了青杄Picae wilsonii林群落。以样点到四象限最近青杄植株距离与各自个体高度的比值之和,定义为开敞度。以此作为林下光水平的参量,从而定量地分析了它与下层植物的关系。群落空间格局与在利用光能时的调节性和互补性的功能作用相对应。青杄幼苗仅在高开敞度下生长;Shannon-Wiener种多样性指数随开敞度而增加。各个种群在光资源轴上不同分布的生态位重叠指数等多方面研究,证明种群分布对光照水平差异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5.
本文研究了青杄(Picea wilsonii)个体生长速度与其邻体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乔木演替初期种山杨、白桦以及青杄自身对青杄生长的影响均为竞争关系。由以基株为中心、两米为半径圆内所有个体所测得的邻体干扰可以解释青杄生长速度变异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在本文中,我们还改进了邻体干扰指数,提出应该考虑基株自身的个体大小,由改进的指数模型能够解释青杄生长速度变异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左。因此可以说改进指数要优于原先的指数。根据本文所得的结果,我们可以断定青杄林恢复演替的动力是优势植物种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有关生态位的种种定义,总结了它们之间本质上的共同点,并应用集合映射的理论,提出了一个既包括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种群动态模型的生态位定义。将生态位重叠定义为两个种在生态学上的相似性,继而推导出计测生态位重叠的改进公式。利用实例将改进公式与目前通用的相似百分数公式、Levins公式、Pianka公式等进行了比较,指出改进公式优于通用公式的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针茅草原放牧衰退演替阶段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模糊聚类分析的系统聚类法和ISODATA分类法,对短花针茅草原因过度放牧而形成的衰退演替系列的各阶段进行了分类;比较成功地在群落分类上联合使用了PCA排序与ISODATA分类。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都将衰退演替系列分成4个阶段,它们是短花针茅群落、扁穗冰草群落、冷蓠群落和亚氏旋花群落。这与前人用其他方法分类的结果相似。本文为群落分类提供了两种合理、可行的数学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茅草原放牧演替中种群消长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北地区约有八种以上以针茅属(Stipa)为建群种构成的针茅草原,广泛分布在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荒漠地区的山地和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为优良的冬春牧场。由于长期超载放牧,出现了明显的衰退演替现象。本文以 Stipa breviflora+Agropyron cristatum+Artemisia frigida Association 为例,用数学分析的方法,以种群盖度作为优势度的重要指标,研究了各个种群消长规律的特征曲线,建立了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演替的线性与非线性的概念 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一个系统。植物群落的演替的各个阶段,就是一个一个的子系统,亦即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由一种状态(原象)转移到另一种状态(映象),这种状态转移的过程就是所谓的演替系统,这种由各种状态或者子系统组成的系列,就构成了植物群落的演替系统。  相似文献   
10.
甘肃南部山地草甸植被烧荒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庆诚  赵松岭 《生态学报》1981,1(3):215-220
甘肃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边缘,全区海拔高度约在3,000至4,000余米之间;年降雨量约600至800毫米,雨季集中在5—7月份,年平均气温1—3℃,几乎不存在绝对无霜期。因此,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高寒与湿润。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本区大面积发育着以垂穗披碱草(Clinelymus nutans)、垂穗鹅观草(Roegneria nutans)、几种嵩草(Kobresia spp)、几种苔草(Carex spp)为优势种的草原化草甸、真草甸和沼泽草甸植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