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通过对不同林龄(10~70年)的人工云杉(Picea asperata)林及自然恢复的桦木(Betula utilis var. sinensis)林和天然原始冷杉(Abies faxoniana)林的调查研究,采用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的均匀度指数、Hurlbert均匀度指数等多样性指数及物种数、个体数和盖度分析了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发现1)人工云杉林的物种多样性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上升,林冠郁闭前后上升最快,在50~70年间下降;其中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先上升,郁闭后下降;灌木层物种多样性郁闭前下降,郁闭后骤然上升,后来缓慢下降;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在早期阶段很高,随着郁闭度的增大而下降,郁闭后又缓慢回升.2)均匀度的变化幅度不大,变化的趋势基本上与物种多样性相反. 3)次生桦木林与同林龄的人工云杉林及天然原始林相比,原始冷杉林的物种丰富度、群落总体、乔木层、草本层优势度(Simpson指数和MacIntosh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灌木层均匀度最低;人工云杉林的物种丰富度、优势度、群落总体、乔木层、草本层多样性最低,但灌木层的均匀度和多样性最高. 4)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与群落盖度特别是乔木层盖度呈负相关,影响人工云杉林物种多样性恢复的主要因素是其乔木层的盖度过大. 5)人工云杉林的物种多样性不仅低于同龄的自然恢复的桦木林,远远低于天然原始林,而且经过70年的发育,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盖度很低,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生态效益很差.迫切需要调整人工云杉林的群落结构,以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增强其生态效益的发挥.建议在人工云杉林郁闭以后,采取适当的人工干扰如间伐等,降低乔木层的盖度,以促进林下灌草层的发育,既可增强水土保持功能,又可加速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首次发现西藏新记录属云实属(Caesalpinia Linn.)植物——见血飞(Caesalpinia cucullata Roxb.),另外报道了11个新记录种和2个变种:瓶尔小草科(Ophioglossaceae)薄叶阴地蕨(Botrychium daucifolium Wall.),凤尾蕨科(Pteridaceae)华中凤尾蕨(Pteris kiuschiuensis var.centrochinensis ChingS.H.Wu),毛茛科(Ranunculaceae)尾叶铁线莲(Clematis urophylla Franch.),椴树科(Tiliaceae)刺蒴麻(Triumfetta rhomboidea Jacq.),锦葵科(Malvaceae)拔毒散(Sida szechuensis Matsuda),中华地桃花[Urena lobata var.chinensis(Osbeck)S.Y.Hu],柳叶菜科(Onagraceae)草龙[Ludwigia hyssopifolia(G.Don)Exell]、卵叶丁香蓼(Ludwigia ovalis Miq.),唇形科(Lamiaceae)小鱼仙草[Mosla dianthera(Buch.-Ham.)Maxim.],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石龙尾[Limnophila sessiliflora(Vahl)Bl.],爵床科(Acanthaceae)白接骨[Asystasia neesiana(Wall.)Nees],桔梗科(Campanulaceae)卵叶半边莲(Lobelia zeylanica Linn.),天南星科(Araceae)百足藤[Pothos repens(Loureiro)Druce]。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西藏的植物区系,并为研究与相邻地区植物区系的联系增加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3.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环境优化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针对岷江上游植被恢复困难地段的主要限制因子,进行了3 年的调控试验及其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大面积栽植的土壤环境优化调控技术措施是:头年雨季前水平沟整地,挖中等大小的植坑,同时点播绿肥沙打旺,第2 年雨季施磷肥植苗;或头年雨季前水平沟整地,挖中等大小的植坑,第2 年雨季施磷肥植苗同时用石块覆盖.该技术措施简单易行,已在该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嘲嘲秽蠛飘戮知矽鼢ji㈣蟋嚣豢麓成都生物研究所茂县生态站@陈庆恒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长江上游岷江段干燥河谷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位于四川省茂县静州村附近,因此简称“茂县生态站”。站址中心位置为东经103°53′,北纬31°40′,海拔1820米,地处岷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大沟流域。这里是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地段,属青藏高原东缘高山峡谷区,是较为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立体气候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由于人类活动,过伐森林破坏植被严重,环境严重退化,是典型的退化生态系统。因此,这里是研究生物多样性、退化生态系统和少数民族地区持续发展对策的理想之地。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亚高山针叶林不同恢复阶段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并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探讨了17种土壤理化指标对多样性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人工林物种多样性随着恢复年代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乔、灌、草各层物种组成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多样性的恢复十分缓慢。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对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响应不尽相同,其中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等表征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物理指标,随着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增加而得到改善;枯枝落叶贮量、有机质含量、水解性酸和Ca、Mg、P含量等土壤营养功能指标也随乔、灌层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而增加,土壤K2O含量随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而减少;并建立了上述9项指标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数学模型。其余8项指标与多样性指数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保护和提高亚高山人工针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能促进部分土壤养分状况的改善和生态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是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顶极森林植被的优势种之一,主要分布于岷江、大渡河和白龙江的上游地区。该文研究了岷江冷杉天然原始群落的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样方大小为100 m ×60 m。测定了所有个体的坐标及其胸径、高度和冠幅。将岷江冷杉按大小级分为5级,即幼苗:H(高度)<0.33 m; 幼树: H≥0.33 m, 且 DBH(胸径)<2.5 cm; 小树: 2.5 cm≤DBH<7.5 cm; 中树: 7.5 cm≤DBH <22.5 cm和大树: DBH≥22.5 cm。采用了Morisita 指数 (Iδ)、方差均值比 (V/m), 聚块度指标(m*/m)和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 (SPPA) (采用了Ripley二次分析法)4种方法分析岷江冷杉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1) 岷江冷杉种群结构稳定。因为其年龄结构表现为增长型, 幼苗幼树储备丰富,密度分别为2 217·hm-2和2 683·hm-2,可见岷江冷杉天然更新良好,进而通过其“移动镶嵌循环”更新维持其种群的稳定性。在大小级结构图中的一些缺刻和年龄结构图中的“断代”现象,是干扰的时空异质性在采样的时间和空间断面上的反映。 2) 幼苗、幼树和小树在所有的研究尺度(从 1 m×1m 到 30 m×30 m)下都呈聚集分布。但中树和大树基本上呈随机分布。3) 聚集强度随尺度的变化而变化。上述的前3种方法表明,聚集强度随尺度的增加而减弱。但是,空间点格局分析法表明,岷江冷杉幼苗、幼树和小树的聚集强度首先随尺度的增加而增强,达到一定高峰后,随尺度的增加而减弱。 4) 岷江冷杉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它与其自然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其种群天然更新的格局和机制。 5) 4种分析方法对格局的判别基本一致, 但空间点格局分析法更能反映出格局强度随尺度的变化的关系,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分析空间分布格局的方法。使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法的限制主要在于其计算和采样比较复杂。另外,由于Ripley 二次分析法对于“空白”的探测不敏感,需要进一步做一些方法上的改进。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生态屏障建设是长江上游乃至我国有关省 (市、区 )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生态屏障”一词也已成为我国新闻媒体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新词组之一。但是 ,什么叫生态屏障 ,如何建设生态屏障等诸多相关问题 ,至今在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认识 ,不同行业和不同学者都在努力探索。就“生态屏障”一词的来源、概念、功能和特点等进行了阐述 ,并以长江上游为例 ,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分区与功能 ,以及生态屏障建设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对策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在全国植被区划中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但全省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呈由东向西北逐渐抬升的倾斜面,导致水分、热量随地势抬升而递减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四川植被从东南至西北,随海拔升高,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和草甸。根据这种垂直变化的规律,把四川省分成三个地带,即川东与川西南常绿阔叶林地带、川西高山山原峡谷针叶林地带、川西高原灌丛、草甸地带,带下又分亚地带和地区。四川的这三个植被地带,代表着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因此,在农、林、牧的布局上,也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0.
退化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物种组成在人为干扰梯度上的响应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岷江上游大沟流域,沿着人为干扰梯度,调查了退化榛栎群落的结构及其物种组成变化。结果表明:(1)除密度外,群落木本层的结构特性(密度、高度、生物量、基径面积和物种多样性)与干扰强度的增加呈负相关,而其草本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呈正反应,但地上生物量变化呈现相反的趋势;(2)根据群落内植物种群密度(或盖度)在干扰梯度上的响应变化,群人47个种可基本上分成3个反应种组:16个为扩展种(invasive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