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1.
人工红树林中黑口滨螺和黑线蜒螺分布的差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福建九龙江河口不同林龄、不同红树种类的人工林中黑口滨螺(Littoraia elanostoma)和黑线蜒螺(Nerita lineata)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黑线蜒螺主要分布于秋茄林内,且其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桐花树林内黑口滨螺的生物量和密度均大于林龄相近的秋茄林,但个体大小则小于秋茄林.黑口滨螺的生物量在桐花树林内随林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在秋茄林内则随林龄增加而减少.这种差异性反映了人工红树林植物种类及其演替过程对腹足类动物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红树林生物多样性恢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叶勇  翁劲  卢昌义  陈光程 《生态学报》2006,26(4):1243-1250
从红树植物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恢复出发,分析了我国当前红树林恢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此需要着重进行的基础研究思路。在红树植物多样性恢复方面,胎生种类的繁殖体在母树上就已萌发,成熟繁殖体可直接用于海滩造林,大多数种类已用于红树林恢复;而非胎生红树植物繁殖体的萌发脱离母树,成熟繁殖体难以直接在海滩造林,其育苗具有一定难度,因此较少用于红树林恢复,可以通过非胎生红树植物的种子休眠、生理生态和化感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极大限度地增加红树植物生态恢复的种类。在动物多样性恢复方面,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恢复还是“非定向”的,可通过在具类似底质、盐度和潮位的河口海岸地段不同恢复时间的人工红树林,研究红树林植被不同恢复措施(主要是种植密度和种类选择)对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使得红树林的生态恢复在改造生态系统其它生物组份上不会呈现盲目性和不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3.
树栖腹足类动物是红树林底栖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和分布受到红树植被的影响。因此,在红树林生态修复中,腹足类动物的恢复依赖于植被的发育。滨螺科(Littorinidae)锥滨螺属(Mainwaringia)动物是亚洲红树林的广布种,但针对其在红树林中的分布及种群特征的研究较少,对红树林植被恢复过程中锥滨螺属动物的恢复动态更是鲜有研究。调查了厦门下潭尾湿地秋茄(Kandelia obovata)红树林恢复初期,新记录种莱氏锥滨螺(Mainwaringia leithii)种群恢复的时间动态,并分析其与植被参数的关系。研究发现,红树林恢复初期,秋茄植被生长迅速,株高、冠幅、基径和覆盖度分别由0.5年生幼林的41.3 cm、25.0 cm、1.04 cm和25%增长为8年生样地的179.2 cm、76.7 cm、5.96 cm和95%。在秋茄胚轴种植6个月左右开始记录到莱氏锥滨螺的个体,其密度和生物量在1.5 a后达到最大(分别为136个/m2和1.86 g/m2),而后逐渐降低,种植3 a后秋茄林内莱氏锥滨螺仅零星分布。除8年生的样地,莱氏锥滨...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利用资源和资金,合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确定成为目前保护生物学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首先探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定义和内涵,认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是指生物多样性丰富、物种特有化程度高、珍稀濒危物种分布集中、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过程的海洋区域.其次对保护优先区域确定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单元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及保护优先区域评估3个方面.继而根据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提出保护优先区域确定的基本思路,即在海洋生物地理分区的基础上,根据物种和生境的生物多样性指标确定保护优先区域.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包括运用生物地理学方法进行单元区划、基于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方法构建生物学指标以及信息网络数据库的构建等.  相似文献   
5.
红树林湿地相手蟹科动物摄食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顺洋  陈光程  陈彬  叶勇  马志远 《生态学报》2014,34(19):5349-5359
相手蟹科物种是红树林湿地的主要底栖动物类群,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大陆地区目前已记录的相手蟹科物种数量为12种,低于其它红树林地区(国内常用的采样方法会造成螃蟹物种数量和密度的低估),其中褶痕相手蟹(Sesarma plicata)、无齿相手蟹(S.deaani)和双齿相手蟹(S.bidens)等是常见种。红树植物叶片是相手蟹科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相手蟹科动物通过地表摄食和洞穴贮存的形为消耗了大量的红树植物凋落叶,使这些凋落叶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得以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在凋落叶的周转和物质归还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们同时也摄食红树植物的繁殖体并且对不同物种的繁殖体具有摄食偏好,这可能对一些红树物种的植被更新能力和红树植被群落结构产生影响。相手蟹科动物对不同物种和不同状态的红树叶片也存在摄食偏好,通常对腐烂的叶片摄食偏好较强;螃蟹的摄食偏好与叶片的营养成份、粗纤维和单宁含量以及C/N比等性质有关;但在恶劣的野外环境下,螃蟹则会表现出随机性摄食。目前关于相手蟹科动物生态学作用的认识仍不充分,例如它们的种群大小和对凋落物的转化作用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红树林植被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光程  余丹  叶勇  陈彬 《生态学报》2013,33(2):327-336
大型底栖动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红树林与其周边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比较,以及生境变化对动物群落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红树林植被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关系.从物种数量上看,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构成了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部分.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环境因素包括海水盐度、潮位和土壤特性等,但在小范围区域,林内动物的分布更多地与红树林植被特性和潮位有关.因此,由于红树林植被破坏或者恢复引起的生境变化,将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常见物种种群的变化,尤其对底上动物影响明显;随着人工恢复红树林的发育,林内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相应增加,优势种也发生变化.相比位于相同潮位的无植被滩涂,红树林可促进潮间带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红树林在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抵御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等自然灾害的重要天然屏障。热带气旋是红树林面临的最主要自然威胁之一,削弱了红树林对自然灾害的抵御及生物多性维持等功能发挥。然而,尽管热带气旋对红树林的影响日益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但缺乏对该领域研究进展的系统分析和总结。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5—2021年间热带气旋对红树林影响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图谱绘制,以厘清该领域研究的现状、趋势和热点,并揭示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1)该领域研究年发文量随时间处于波动上升的趋势,尤其2013年后迅速增加,表明该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2)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走在前列,美国的中介中心性最高,其次是德国,美国广泛地与德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有密切合作;(3)美国佛罗里达、加勒比地区、澳大利亚北部和印度南部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区域;(4)研究热点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发展,从红树林植被的干扰损害逐渐发展到固碳储碳、海岸防护等功能的影响。全球变化背景下热带气旋对红树林的影响、红树林对热带气旋干扰的弹性、基于遥感和大数据处理的模型模拟等日益受到关注,量化热带气旋对红树林功能的影响、探明热带气旋与海平面上升的关系及对红树林影响、构建完善的观测体系数据集等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研究对长期关于热带气旋对红树林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定量和可视化分析,可为预测热带气旋对红树林的影响和风险、及减缓和应对其风险等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