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戊二烯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合成橡胶。此外,还广泛应用于医药或化工中间体、食品、粘合剂及航空燃料等领域。利用微生物法生产异戊二烯因具有环境友好、利用廉价的可再生原料、可持续发展等优势而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这里介绍了大肠杆菌生产异戊二烯的代谢途径及关键酶,从代谢工程的角度出发综述了目前为提高大肠杆菌异戊二烯产量所应用到的方法和策略,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郭静  池艳春  陈曦  李洪波  张堃 《生物磁学》2014,(8):1522-1524
目的:研究低钙透析液联合醋酸钙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血磷、血钙及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试验期间所有患者均低磷饮食,两组透析液钙浓度均为1.25mmol/L,试验组同时给予醋酸钙治疗,对照组不应用醋酸钙治疗,三个月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血钙、血磷及血iPTH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各组血磷、血钙、血磷和血iPTH的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钙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iPTH水平略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磷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试验组血iPTH水平略下降(P〉0.05),血钙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血磷明显下降(P〈0.05);且试验组血磷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血钙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但在正常范围内,两组血iPTH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钙透析液联合醋酸钙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磷水平,且不会导致高钙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丘阳  高露双  张雪  郭静  马志远 《生态学杂志》2014,25(7):1870-1878
本文以长白山地区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次生杨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红松林)内红松种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树轮学与相对生长式相结合,获取红松种群净初级生产力(NPP)连年生长(1921—2006年)数据以及相对增长率的年际变化数据,建立红松种群NPP与年际和季节性气候因子的关系,分析不同气候时期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内红松种群NPP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不同演替阶段红松种群NPP与气候因子响应关系存在差异.随着温度上升,次生杨桦林红松种群NPP与上年生长季和当年生长季低温由显著负相关关系转变为显著正相关关系;次生针阔混交林红松种群NPP由与当年春季最低温度的正相关关系转变为与上年和当年生长季温度的显著正相关关系,气候因素对次生针阔混交林红松种群NPP影响的滞后效应增强;原始红松林红松种群NPP与温度的相关性减弱,与上年生长季降水量的正相关关系增强.研究区气候变化表现为低温和平均温度显著上升,而最高温度和降水没有明显变化.气候变化有利于提高演替初级阶段次生杨桦林和演替中级阶段次生针阔混交林内红松种群生产力,尤其是次生针阔混交林,而对演替顶极阶段红松种群NPP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难治易复发皮肤病,由于病因复杂且患病率逐年增加,该病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问题。随着高通量测序、元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的应用,发现AD的发生与发展与微生物群落息息相关,“微生物-皮-肠”轴及它们之间的串扰机制也逐渐被验证。“微生物-皮-肠”轴在过敏性皮肤炎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综述了“微生物-皮-肠”轴与AD的关系,及其可能交流的信号分子和潜在途径,重点关注了涉及益生菌、菌群移植和抗菌肽等微生物缓解AD的潜在机制,为靶向微生物群治疗过敏性皮肤炎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评价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常乐康)联合标准三联疗法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感染的治疗效果,探讨更优化的H. pylori根除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H. pylori感染诊断标准的患儿144例,完成120例,随机分为2组:A组(标准三联组):奥美拉唑0.8~1.0 mg/kg?d,分2次,餐前30 min口服;克拉霉素15 mg/kg?d,分2次口服,总量<1 000 mg/d;阿莫西林50 mg/kg?d,分2次口服,总量<2 000 mg/d,疗程10 d。B组(常乐康组):在标准三联疗法基础上加用常乐康840 mg,日2次,与抗生素间隔2 h以上服用,疗程14 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进行症状评分,治疗过程中由患儿家长记录不良反应,停药4 周后复查13C呼气试验。比较两组症状缓解率,H. pylori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4周后,标准三联组的症状缓解率为74.1%,常乐康组为9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P=0.04);H. pylori根除率,标准三联组为58.6%,常乐康组为80.6%,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和食欲不振等,常乐康组较标准三联组发生率明显下降,分别为16.1%和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辅助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提高临床症状缓解率,增加H. pylori根除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碳酸氢钠协同转运栽体(NBCl)在大鼠生后胰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细胞定位.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m blot分别检测了NBC1核酸和蛋白在新生(PO)、P7、P14、P21和成年时期胰腺的表达情况,用Double fluorescence immunohistochemistry 分析了NBC1在P7、P14和成年时期腺泡和β细胞的定位表达.结果:在大鼠胰腺生后发育过程中,NBC1核酸、蛋白在P14时特异高表达,而在P7和成年最低;在腺泡基底侧膜和β细胞膜有阳性信号,且在成年胰腺中β细胞膜阳性信号较腺泡基底侧膜强.结论:NBC1在生后发育重塑旺盛期特异高表达,而在凋亡旺盛期和成年期表达最低.与腺泡细胞相比在成年期NBC1更集中于β细胞.提示NBC1在胰腺生后发育过程中不仅与胰岛结构重塑而且与胰腺功能发挥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转醛醇酶(Transaldolase,TAL)活性变化与磷酸化的关系。方法:SMMC-7721细胞培养,细胞周期同步化后分组加不同浓度(10%、1%)胎牛血清孵育,分别测定不同孵育时间(1、2、4、8h)TAL酶活性;Western blot检测TAL蛋白表达水平。磷酸酶消化法检测TAL活性变化与磷酸化的关系。结果:①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TAL活性在10%胎牛血清培养时明显高于1%胎牛血清,2、4、8h显著性差异(P<0.05)。②不同浓度(10%.1%)胎牛血清孵育2、4、8hTAL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③磷酸化消化后TAL活性,与消化前相比呈显著性下降。结论: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增加血清浓度明显提高TAL活性,酶活性变化与TAL蛋白表达水平无关,提示活性调节发生在蛋白翻译后修饰,其中磷酸化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吕香江  郭静  林戈 《遗传》2023,(6):514-525
卵母细胞成熟阻滞(oocyte maturation arrest,OMA)是指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异常而导致的卵母细胞成熟障碍的一种罕见的临床现象,也是女性原发性不孕的原因之一。这类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反复促排卵后无法获得成熟卵子,并且未成熟卵母细胞经体外培养后仍不能成熟。迄今研究发现PATL2、TUBB8和TRIP13基因突变与OMA有关,但是有关OMA的遗传学分子因素及机制研究仍不完整。本研究通过收集临床上辅助生殖助孕过程中35名反复出现OMA的原发不孕女性患者的外周血,提取其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对疑似致病突变进行验证及家系共分离分析,发现先证者1的TRIP13基因9号外显子存在纯合突变c.859A>G,突变导致对应编码的287位的氨基酸由异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p.Ile287Val);先证者2的TRIP13基因1号外显子存在纯合突变c.77A>G,突变导致对应编码的26位的氨基酸由组氨酸突变为精氨酸(p.His26Arg);先证者3的TRIP13基因的4号和12号外显子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409G>A和c.1150A>G,c.409G&g...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地氯雷他定片联合匹多莫德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2及IL-4水平的变化。方法:将2014年6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1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56例,其中治疗组给予口服地氯雷他定片与匹多莫德片治疗,对照组单独口服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及IL-4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82.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2水平升高,IL-4水平降低,且治疗组改变相比对照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氯雷他定片联合匹多莫德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IL-2水平及降低IL-4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肠道菌群是位于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其组成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例如,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发病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基于PacBio SMRT测序技术评估及比较了不同民族(汉族和蒙古族)及是否患GDM的孕妇的肠道菌群。[方法]本研究利用PacBio SMRT测序技术对97例患有GDM及健康的汉族和蒙古族孕妇粪便样本进行了全长16S rRNA测序及分析。[结果]总体来说,处于相同孕期的4组孕妇肠道菌群的组成相似,不同核心菌群展现出不同强弱的相关性。本研究在种的水平上共鉴定到了44个种。在汉族人中,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肠道菌群中Akkermansia muciniphila菌的相对丰度要显著低于健康孕妇;而在蒙古族人中,健康孕妇与GDM孕妇间差异并不明显。在健康对照中发现汉族孕妇肠道菌群中Bacteroides uniformis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蒙古族孕妇;但在患有GDM组中未找到不同民族分组间的差异。另外,功能预测结果发现四组样本菌群功能组成高度相似,大多数功能基因都与能量代谢有关。汉族GDM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间没有发现显著差异,但在蒙古族GDM患者中发现无机离子运输等功能相对丰度显著高于与蒙古族正常孕妇。[结论]在相同的孕期,妊娠期孕妇的核心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是相对稳定的,而民族差异也不会对妊娠期菌群产生显著性影响。但在四组间可以检测到一些低丰度的差异菌群,如Akkermansia muciniphila,其丰度的变化可能导致了肠道中一些与肠道营养吸收等有关的代谢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将有助于探究肠道菌群在GD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