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胡林人”发现的经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起我们的老祖宗,追溯起北京人的历史,人们会想到距今约50万年生活在周口店的中国猿人,其次会提到山顶洞人。若再往后,那就当属这产自门头沟,斋堂川里东胡林村,距今万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东胡林人”了。东胡林村是个不足百户人家的村庄,位于北京西偏北,距雁翅约19公里,清水河在村前蜿蜒而过。村子呈条带状分布在河流谷地的一级阶地上,后面是不高的小山,大体上是侏罗纪的火山碎屑沉积。山的东南坡,村后和村西可见有片片黄色的土状堆积物。1966年初正是“文革”开始前的酝酿阶段。当时我是北大地质地理系古生物专业的学生,和我的老师、一些机关干部组成“工作队”到这里开展所谓的“社教运动”。由于我也是青年,就被安排在三队负责青年的  相似文献   
2.
3.
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四号人"C年龄约为8540 BP(树轮校正年龄约为7500 BC),伴随其出土的果核经鉴定为小叶朴(Cehis 6ungeana Bl.)和大叶朴相似种(C.cf.koraiensis Nakai).依据现有的资料,朴树的果核含有丰富的营养和矿物质.华北地区的先民们,从北京人遗址、东胡林人遗址到渑池县班村遗址的裴李岗文化,以朴树的果实为食已有了漫长的历史.推测研磨朴树的果核是东胡林发现的石磨的功能之一.通过比较现生的朴树内果皮的发育和化石内果皮厚度,显示化石朴树的果实属成熟期(晚秋,可能为10月).由此表明东胡林四号人葬于晚秋.  相似文献   
4.
描述一种采自湖北上泥盆统弗拉阶黄家蹬组中的石松植物。该植物茎轴纤细。叶基纺锤形,螺旋排列。叶线形,叶缘具刺。具顶生的孢子叶球。其孢子叶匙状或披针形,边缘具刺。孢子囊呈圆形或椭圆形。植物茎具原生中柱。原生木质部呈小脊状位于中柱边缘。后生木质部管胞由梯纹分子组成,在加厚棒之间没有类似“威廉姆逊纹”的连接物。该植物与采自湖南中泥盆统基维特阶的Longostachys(Zhu,Huand Feng) Caiand Chen可比较。它们在茎轴、线形和具刺的叶、纺锤形和螺旋排列的叶基、匙状披针形的孢子叶,以及叶、叶基和孢子叶的度量等特征方面均非常相似。两者在解剖特征上存有差别,即当前植物不具次生木质部,不具髓,后生木质部加厚棒之间不具连接物。考虑到现有特征并不足以建立新属种,暂归入cf.Longostachyssp.  相似文献   
5.
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遗址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本文描述了东胡林4号人(14C年龄约为8540aBP., 树轮校正年龄约为7500aBC.) 的上颌牙、下颌牙21枚。多数牙齿重度磨耗, 意味着当时人类处于狩猎—采集经济时代, 食物结构可能主要以坚硬食物(如朴树果核) 或高纤维食物为主。上第三臼齿退化缩小, X光透视检查为东胡林人下第三臼齿阻生提供了确凿无疑的证据。在4枚牙齿上发现龋洞, 其中左上第一臼齿、第二臼齿的龋蚀已破坏牙本质全层。严重的龋齿病揭示了东胡林4号人的口腔状态,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经常性地摄取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有关。  相似文献   
6.
亚鳞木属[Sublepidodendron (Nathorst) Hirmer, 1927]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祺  郝守刚 《古生物学报》2003,42(4):598-612
亚鳞木属广泛分布于世界早石炭世地层中,其模式种奇异亚鳞木不但被视为欧美植物区泥盆纪末与石炭纪初之交的标志种,而且在中国还广泛出现于晚泥盆世,因此也被作为中国晚泥盆世晚期(法门期)植物化石组合带的首要成员。然而,由于以往亚鳞木属单凭叶座等外部形态性状来定义,所以人们对它的认识仍然局限于茎器官属,这妨碍了对亚鳞木属的真正分类位置和演化谱系的认识。文章通过对亚鳞木植物研究历史的回顾,分析了与其相关的古植物学家的分类观点,并从中发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结合亚鳞木属的两个种无锝亚鳞木和松滋亚鳞木的解剖学和生殖器官的研究,作者得出以下主要认识:1)历史上的亚鳞木属缺乏明确的定义和必要的生物学属性研究;2)亚鳞木属的定义需要重新厘定;3)无锡亚鳞木和松滋亚鳞木的解剖、生殖结构以及松滋亚鳞木和模式种奇异亚鳞木的分枝构造表明,亚鳞木属与石炭纪比较进化的鳞木目(或广义水韭目)中的木本石橙檀物关系更近,而与传统所认为的泥盆纪原始鳞木目中草本石松植物的关系较远。因此,文章将亚鳞木科和亚鳞木属从原始鳞木目中分离出来,归入广义的水韭目。亚鳞木属种的广泛出现进一步证实,石炭纪比较进化的木本石松植物在晚泥盆世(距今约3.7亿年)已经演化成功,木本石松植物中假单轴分枝的组构类型在同一时期业已形成。亚鳞木属可能代表了系统发育上比较高级的木本石松植物的一个演化支系或鳞木科的祖先类群之一。  相似文献   
7.
8.
一、前言古羊齿属(Archaeopteris)是 Dawson(1871)依据 Forbes(1854)的 Cyclopteris hibernica标本所建,模式种 Archaeopteris hibernica(For-bes)Dawson 采自爱尔兰晚泥盆世地层。马西伦达古羊齿(Archaeopteris macilenta Lesquereux)是 Lesquereux(1884)在北美发现的。其后,Carluccio 等(1966)做了修订。由于古羊齿植物化石叶片保存呈“羽状”,具有着生在叶子上的孢子囊和“间小羽片”,所以早期的古植物学家对于它的分类位置一直感到困惑不解,多数人认为其属于真蕨类。有意  相似文献   
9.
早泥盆世始叶蕨(新属)及叶子起源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滇东南文山地区下泥盆统坡松冲组(西根阶)地层中一陆生植物新属,种-纤细始叶蕨(Eophyllophyton bellum gen.et sp.nov),植物体矮小,多次二叉分枝,远端枝二列互生长出次一级二叉分枝为主的末级枝,枝系起源叶顶生成侧生,多次分叉,缩合,扁化,蹼化并部分并合,生殖单位可下垂,由二枚顶端内卷的孢子叶组成,孢子囊圆至肾形,沿远,端加厚带开裂,成列侧生在孢子叶相对面的叶轴上,上述特征表明新植物远比同期的莱尼类,三枝蕨类和工蕨类复杂和进化,并显示出和工蕨类的某些亲缘关系,文内还探讨了枝系起源叶(大型叶)的发生和演化。  相似文献   
10.
古木蕨——云南早泥盆世一植物新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滇东南文山地区下泥盆统坡松冲组(西根阶)地层中一陆生植物新属、种——曲轴古木蕨(Gumuia zyzzata gen.et sp.nov.)。植物矮小,匍匐或直立生长,二叉分枝。能育轴上孢子囊侧出,居于顶端或侧部位置,后者呈亚对生、交互对生或互生在曲折能育轴的折点上。孢子囊圆至横椭圆形,无柄或极短柄,成熟时通常切线垂直茎轴着生,并沿远端开裂。在系统分类上,依据新植物孢子囊侧出的性状,它暂被归人工蕨类,这有待于解剖结构的进一步证实。文中还对合轴分枝这一重要性状的发生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