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长江口水域夏季鱼卵和仔稚鱼年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5年、2008年、2009年和2011年8月(夏季)在长江口水域(30°30'—31°45'N,121°15'—123°10'E)4个航次的浮游生物拖网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水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年间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采集的鱼卵和仔稚鱼鉴定到种的种类有17种,隶属于8目13科,以鲈形目种类最多,11种,其次是鲱形目,5种,其他各目种类均小于5种;种类数存在明显年间差异,2005年种类数最多(鱼卵3种,仔稚鱼8种),其次是2009年和2011年,2008年种类数最少(鱼卵1种,仔稚鱼5种)。优势种年间更替明显,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虾虎鱼(Gobiidae spp.)和中华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在2005年是优势种,2008年优势种为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2009年优势种为鳀鱼、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虾虎鱼等,2011年虾虎鱼和小公鱼(包括小公鱼属未定种Stolephorus spp.和中华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成为优势种。2005年鱼卵和仔稚鱼数量分布的密集区在嵊泗列岛附近水域,2008年鱼卵和仔稚鱼出现较少,未出现明显的数量密集区;2009年鱼卵数量较少,仔稚鱼数量较多,密集区主要分布在在长江口以外123°E附近水域;2011年鱼卵主要分布在在长江北支口门外附近水域,仔稚鱼在调查区内分布相对均匀。  相似文献   
2.
分析1981—2011 年东海海域赤潮发生次数、赤潮生物种类数以及与El Niño 关系, 结果表明: 东海的赤潮发生以2000年为界可划分为2 个阶段, 1981—2000 年为第一阶段(初级阶段), 赤潮年均8 次, 赤潮生物种数年均4 种, 总体处于发生频次较低水平; 2001—2011 年为第二阶段(高发阶段), 赤潮发生的频次是第一阶段的6.4 倍, 年均引起赤潮生物种数是第一阶段的2.8倍; El Niño 次年东海赤潮生物种类数相对于El Niño 年平均增加6.6%, 赤潮生物种类数平均增加56.6%, 对El Niño 第三年影响小于第二年。El Niño 年Niño 3.4 指数与次年赤潮生物的种类数变化率相关系数为0.70, 为中等相关水平, 均高于El Niño 当年和第三年, 表明El Niño 将显著影响次年的赤潮生物种类数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长江口3个区域潮间带(崇明东滩、南汇边滩和嵊山岛)监测数据,对长江口区域潮间带底栖生物生态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9年长江口海域泥相和岩相潮间带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9门57种,软体动物、甲壳类和多毛类构成主要类群。崇明东滩、南汇边滩两个泥相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96.4个/m~2和160.4个/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68.42 g/m~2和45.71 g/m~2;嵊山岛岩相潮间带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88.9个/m~2和763.72 g/m~2。各断面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位于1.36—3.24、0.75—2.88和0.48—0.77,泥相潮间带低潮区生物多样性优于中潮区和高潮区,岩相潮间带中潮区生物多样性最好。聚类分析可见长江口海域潮间带底栖生物分为泥相和岩相2个大组群,物种分布存在明显的分潮区现象,高潮区站位成群或与个别中潮区站位成群,低潮区站位成群或与个别中潮区站位成群,表明底质类型和潮汐是影响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近30年来,崇明东滩和南汇边滩底栖生物种类数存在一定波动,嵊山后陀湾断面生物种类数明显下降;3个区域潮间带...  相似文献   
4.
5.
魏超  叶属峰  过仲阳  刘汉奇  邓邦平  刘星 《生态学报》2013,33(18):5893-5904
借鉴"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控制力"概念模型,依据数据可获取性,构建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以江苏省南通市海岸带为例,利用状态空间法开展研究区2005年、2008年和2009年综合承载力评估,五县(市)陆域、滩涂、海洋和区域的综合承载力基本处于可载状态,部分县(市)出现满载。从2005年至2009年,滩涂、海洋和区域综合承载力基本呈上升趋势,海门市海洋和区域的综合承载力上升分别为124.61%和142.98%;而陆域综合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如东县下降达22.42%。基于指标承载力贡献率分析,污染物及能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压力是影响综合承载力关键因子。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的评估与分析,可作为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2011—2020年夏季长江口48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长江口海域底栖生物群落时空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10年长江口海域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284种,其中多毛类128种,占总种数的45.1%,甲壳类64种占22.2%,软体动物56种占19.7%,棘皮动物16种占5.6%,其他类合计20种。平均生物密度为(79.5±45.9)个/m2(年份变幅14.7—195个/m2)。平均生物量为(5.20±3.25)g/m2(年份变幅1.01—10.11g/m2),多毛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是生物密度和生物量组成的主要类群。十年期间种类数、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口外区贡献最突出。四个监测区域(南支、北支、杭州湾、口外)的优势种差异大。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在各年份的优势种中出现的频度显著最大。总体来看,长江口监测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自然演变趋势向好。三项多样性指数统计结果表明,口外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多样性水平显著高于口内三个区。生物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