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4个种群的同工酶遗传变异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黄渤海沿岸种群(YP)、朝鲜半岛西海岸种群(KP)和2个养殖种群(CP1和CP2)的同工酶遗传变异水平。每个种群随机选取50尾中国对虾进行同工酶检测。在所分析的12种同工酶编码的20个基因位点中,有4个是多态位点。4个种群的多态位点比例(P0.99)分别为15%、20%、10%和20%。种群平均杂合度(观测值)(Ho)分别为0.014±0.007、0.020±0.010、0.010±0.007和0.033±0.017。4个种群的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015±0.008、1.023±0.011、1.011±0.007和1.042±0.022。杂合子平衡偏离指数(D)分别为+0.037、-0.030、-0.098和-0.030。2个地理种群(YP和KP)的遗传相似性系数(I)和遗传距离(D  相似文献   
2.
对虾渔业生物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景耀 《生命科学》1998,10(4):191-194,197
当今世界上以近30种大型虾类为对象的对虾渔业是经济效益最高的海洋渔业,受渔业利润和市场需求的驱动,过度捕捞导致多种种类面临着资源严重衰退的危险,本文概述了对虾属中各主要种群的渔业现状,繁殖,生长,死亡,补充,数量变动及其与栖息地生态环境和捕捞的相互关系,并简要介绍了当前世界上研究对虾种群资源评估的多种数理模式,提出了资源持续利用,管理的目标和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对虾发生量与补充量动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每年5月中旬和8月初,在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的主要产卵场———渤海湾进行产卵场和栖息地调查,分别获取卵子/幼体和幼虾相对资源量,把卵子/幼体密度视为亲体数量(St)的一个相对数值,把幼虾相对资源量视为补充量(Rt)的一个相对数值,用Ricker模式(Rt=aSte-bSt)拟合资料,有:a=292243;b=0069;R2=047;P<0005。结果表明:对虾的发生量对其补充量的控制程度近50%。通过回归分析,确证了对虾早期发育阶段栖息地的降雨量、大风、日照和黄河径流量等环境因素对卵子/幼体的成活率乃至对补充量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渤海鱼类食物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材料取自1982年4月—1983年5月在渤海逐月进行的拖网探捕调查。共分析了54种鱼的1,863个胃。用3个指标确定各种饵料在鱼类食谱中的重要性:(1)重量百分比(W);(2)尾数百分比(N);(3)出现频率(F)。根据3个指标计算每种饵料的相对重要性指标:IRI=(N+W)·F。按照IRI的大小,渤海的鱼类大体上可分成5个类群:(1)浮游动物食性;(2)浮游和底栖动物食性;(3)底栖动物食性;(4)底栖和游泳动物食性;(5)游泳动物食性。这些龟类按Odum和Heald的方法可分成3个营养级:(1)低级肉食性鱼类;(2)中级肉食性鱼类;(3)高级肉食性鱼类。 在渤海饵料生物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浮游动物、鼓虾、短尾类、尖尾鰕虎鱼、钝尖尾鰕虎鱼和(鱼是)鱼.根据主耍饵料,渤海鱼类可以分成5个类群:(1)以黄盖鲽为代表,它们主食腔肠动物、多毛类和棘皮动物;(2)以鳎类为代表,主食鼓虾和短尾类;(3)以鳐类、石首鱼类为代表,主食鼓虾和钝尖尾锻虎鱼;(4)以(鱼是)鱼为代表,主食浮游动物;(5)以牙鲆为代表,主食鱼类。5个类群之间,仅第2、3两个类群在鼓虾上有食物竞争。 在除掉渤海湾、辽东湾及5米以内浅水区外的调查海区内的54种鱼1863个消化道中,仅发现8尾对虾,它表明对虾几乎没有被其它鱼类捕食。对近岸及各湾的幼体和仔、幼虾来说,可能并非如此,需要进行专门的调查后才能弄清。  相似文献   
5.
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通过1959~1999年间4次按季节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莱州湾渔业资源和优势种组成以及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998年平均渔获量大幅度下降,分别仅为1959、1982和1992~1993年的3.3%、7.3%和11.0%;虽然季节间优势种有一定的变动,但鳀鱼、黄鲫、斑鰶和赤鼻稜鳀等小型中上层鱼类自80年代以来已替代了带鱼、小黄鱼成为优势种;渔业资源群落结构也随时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样性自1959~1982年增加,然后呈下降趋势。 外部的扰动特别是捕捞,在中等强度下会使鱼类多样性增加,但过高的捕捞强度又会使多样性下降。目前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简单,处于较不平衡状态,群落演替将继续,在外部扰动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具有较强恢复力的小型中上层种类资源能够很快恢复和增长。  相似文献   
6.
日本对虾野生种群和养殖群体的同功酶遗传变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PenaeidshrimpPenaeusjaponicus ,commonlynamedasFloweryShrimporBandedShrimp ,isoneofthemostcommer ciallyimportantspeciesofmarinecrustaceanfisheryinChina .Beingofthewarm waterspeciesconductingshortdistancemigra tion,theanimalismainlydistributedinthecoastalwa…  相似文献   
7.
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渔业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莱州湾是黄渤海渔业生物的主要产卵场、栖息地和渤海多种渔业的传统渔场。不同时期按季节进行的多试捕调查结果表明:莱州湾渔业生物的资源量、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59、1982、1992~1993和1998年的平均单位网次渔获量分别为258、117、77.5和8.5kg/h,渔业资源呈现持续衰退的趋势。80年代以来带鱼、小黄鱼等大型底于类为黄鲫、Ti鱼等小型中上层鱼类所替代,渔业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