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活动趋势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5年(1997~2001)对王朗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活动的监测,发现(1)人为干扰活动主要包括偷猎、挖药、放牧、旅游等种类;(2)干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3)干扰方式、程度和干扰人员来源随着年度、月份、沟系的不同而发生变化;(4)由于监测巡护和打击力度增强,人为干扰数量和程度有了明显下降。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监测巡护力度、开展社区项目、与周边保护区联合监测巡护工作、增加经费投入等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生态位因子分析是研究物种地理分布的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其最大优点是模型计算只需物种“出现点”的数据,而不需要“非出现点”数据,在生境评价与生境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将该方法应用于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中,利用大熊猫活动痕迹点和遥感数据分析了平武县大熊猫生境分布现状,综合评价了该县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状况和存在的保护空缺。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偏好在中高海拔(>2128 m)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活动,而避免在落叶阔叶林和灌丛林中活动,避免在有人为干扰的地区活动,农田是对大熊猫活动影响强度最大的人为干扰因子。平武县大熊猫生境主要分布在该县西部和北部地区,总面积为234033 hm2,其中适宜生境为106345 hm2,次适宜生境为127688 hm2。目前该县已建的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使47.2%的大熊猫生境得到保护(包括49.2%的适宜生境和45.6%的次适宜生境),尽管如此,保护区之间连接性差,存在严重的保护空缺。该县北部的白马乡、木座乡是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却没有得到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建议在该地区新建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3.
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朗自然保护区于1965年成立,至1996年保护区的监测工作一直处于初期的看山护林的阶段。自1997年之后,逐步开展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监测工作,确定了明确的监测目标和监测路线,并建立起与之相配合的组织和管理体系,应用GPS、GIS和数据库等新的技术,监测人员的技能也通过不断培训和实践得到了提高,监测的效率也逐年提高,监测结果在有效管理上得到及时应用。  相似文献   
4.
血雉Ithaginis cruentus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至喜马拉雅山脉的珍稀濒危雉类物种。本研究使用红外相机调查技术,于2014—2018年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8个标准公里网格内布设调查位点283个,其中249个有效位点上总有效工作量为26 123相机日,共拍摄到血雉照片与视频合计8 907份(占鸡形目Galliformes总数的71.46%),独立探测922次(占鸡形目总数的70.11%),相对多度指数35.29。基于核密度函数绘制了血雉的日活动节律曲线,结果显示,血雉为严格的日行型动物,所有记录均发生在05∶50—19∶50;日活动曲线整体呈现单峰模式:活动强度在日出后快速增加,在09∶00—11∶00达到最高,之后强度逐渐降低,在18∶00后快速下降。在不同季节,血雉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存在差异,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差别较为明显。本研究基于可靠的调查手段和充足的数据量,分析了血雉的日活动模式,表明红外相机技术是动物行为研究的有效工具,为血雉及其他森林雉类行为生态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与信息。  相似文献   
5.
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是野生动物形成季节性生境利用策略的主要动力。这种策略的形成为它们在环境波动时创造了生存机会。岩羊(Pseudois nayaur)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草甸、流石滩生境为主要栖息地类型,而位于分布边缘的岩羊存在对森林-草甸交错区的利用情况。为了解岩羊边缘种群的空间利用特征和季节变化,并探究环境结构与物种分布的关系,本研究于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红外相机调查,根据监测结果利用列联表卡方检验、Bonferroni法和Post hoc testing检验综合分析岩羊在森林-草甸交错生境中活动的季节性特征。结果表明:1)岩羊在不同生境中的季节性活动强度存在极显著差异(χ2 = 503.50,df = 6,P < 0.05)。2)从不同生境的活动强度季节性变化看,岩羊在草甸的活动,以春季最强(活动频率44.4%,标化残差10.6),夏季最弱(5.3%,﹣17.4);在林缘的活动,以夏季最强(54.0%,6.6),秋季最弱(30.2%,﹣9.1);在林内的活动,以夏秋强(夏:40.7%,8.4;秋:45.0%,8.0),春季最弱(3.8%,﹣11.7)。3)从不同季节生境的活动强度判断,岩羊在夏、秋两季的活动多出现在林内(夏:45.9%,8.4;秋:26.8%,8.0),而冬、春两季的活动更多在草甸(春:20.6%,10.6;冬:49.4%,9.1),岩羊在夏季也较多出现在林缘(41.5%,6.6)。本研究结果显示,岷山北部的岩羊在夏、秋季对针叶林存在较多的季节性利用,可能与躲避高温有关。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海拔地区气温与降水的显著变化将导致高山林线出现明显的交错和进退,进而影响着众多依赖森林和草甸生境生存的物种的分布。 关键词:有蹄类;生存策略;栖息地;活动强度;季节变化;红外相机;岷山山系  相似文献   
6.
地形是栖息地的基本要素, 从地形评价动物的空间利用特征能够掌握动物的分布规律并进行预测。为掌握保护区内牲畜的空间利用特征, 并评价它们对主要保护动物的潜在影响, 我们于2018年5-11月调查了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牛和马的分布, 并结合红外相机监测结果及历史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 (1)虽然两种牲畜均偏好低海拔、低坡度、光照良好(半阳坡、阳坡)、距水源近的栖息地, 但它们在地形利用上存在显著差异; (2)牲畜活动最频繁的三条沟分别是竹根岔右一支沟、竹根岔正沟和大窝凼洋洞沟, 且呈现不同的干扰特征; (3)基于监测数据,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可能是保护区内最易受牛马活动威胁的保护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结果显示, 羚牛沿海拔分布现状可能是回避牲畜密集区域的结果。基于本研究, 我们建议: (1)保护区重点关注竹根岔(右一支沟、正沟、白沙沟)、大窝凼(洋洞沟、外侧坡)两个核心区的牲畜活动情况, 并尽快针对放牧采取措施。例如, 持续监测重点干扰区域牲畜的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趋势。(2)严格限制牲畜继续向高海拔栖息地入侵。(3)管控放牧投盐等干扰的发生频率。(4)加强执法力度, 防止牲畜对保护区带来的干扰持续和扩大, 威胁物种安全。  相似文献   
7.
滑坡体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生境, 但其在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中的作用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滑坡体具有丰富的兰科植物资源, 其中白沙沟滑坡体最为丰富。本文以白沙沟滑坡体为例, 探究岷山地区滑坡体生境中兰科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拟为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兰科植物保护提供指导。本研究设置4条样带共186个样方, 利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研究滑坡体兰科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同时对兰科植物做了种间关联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白沙沟滑坡体的草本群落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物种间竞争较弱, 处于自然演替的初始阶段。郁闭度和水流冲刷对滑坡体兰科植物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受郁闭度和水流干扰因素的影响, 滑坡体可分成滑坡体-林缘生境(类型1)、滑坡体生境(类型2)和高郁闭度滑坡体生境(类型3) 3种类型。兰科植物在类型1和类型3两种生境中产生了适应性分化。建议在一些兰科物种集中分布的区域设立保护点并进行监测。此外还应对其他不同时间、不同土壤基质形成的滑坡体进行详细的调查, 摸清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甚至岷山地区兰科植物分布的整体情况。  相似文献   
8.
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是我国特有高山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了解其生活习性及种群参数,2020—2021年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技术、样线法和样点法对红喉雉鹑的日活动节律及其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红喉雉鹑在保护区分布海拔为2 773~3 777 m,主要活动在3 200~3 400 m,常见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未在草甸生境中记录到;核密度函数绘制的日活动节律曲线表明,红喉雉鹑为昼行性动物,全年日活动曲线整体呈单峰模式,日活动强度在06∶00后快速升高,在08∶00—10∶00达到最高,之后快速降低至12∶00,其后缓慢下降,20∶00趋近于无;繁殖季和非繁殖季的日活动节律均呈双峰模式,但差异不显著(Δ=0.79),均以早晨最为活跃,非繁殖季比繁殖季的活动高峰推迟1~2 h;红外相机拍摄的群体平均大小为2.63只/群,样线调查的为3只/群,样线法和样点法估算的种群密度分别为7.60只/km2和5.42~6.18只/km2。本研究丰富了红喉雉鹑的野外生态学资料,为其保护管理和种群监测、评估提供...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大熊猫的生境需求,分析大熊猫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在四川省平武县的王朗自然保护区和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大熊猫生境调查,对比分析了两个地区大熊猫生境利用情况。研究发现两个地区的大熊猫在利用的生境特征上有很大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利用模式。相比小河沟的大熊猫,王朗的大熊猫更多利用具有高的竹子密度和乔木密度的生境,但幼竹比例较低。不同生境利用模式是大熊猫适应不同环境的重要因素。此研究结果可以为大熊猫及生境保护提供重要借鉴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生态位因子分析是研究物种地理分布的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其最大优点是模型计算只需物种"出现点"的数据,而不需要"非出现点"数据,在生境评价与生境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将该方法应用于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中,利用大熊猫活动痕迹点和遥感数据分析了平武县大熊猫生境分布现状,综合评价了该县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状况和存在的保护空缺.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偏好在中高海拔(>2128 m)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活动,而避免在落叶阔叶林和灌丛林中活动,避免在有人为干扰的地区活动,农田是对大熊猫活动影响强度最大的人为干扰因子.平武县大熊猫生境主要分布在该县西部和北部地区,总面积为234033 hm2,其中适宜生境为106345 hm2,次适宜生境为127688 hm2.目前该县已建的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使47.2%的大熊猫生境得到保护(包括49.2%的适宜生境和45.6%的次适宜生境),尽管如此,保护区之间连接性差,存在严重的保护空缺.该县北部的白马乡、木座乡是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却没有得到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建议在该地区新建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