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荔枝蝽田间种群消长动态及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南省儋州地区荔枝园中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2005—2006与2008—2009年期间,荔枝蝽的产卵高峰期分别为4月与2月,若虫高峰期为3月,成虫高峰期分别为4月及7月;分析表明荔枝蝽各虫态在荔枝园中均为聚集分布,且成虫个体间相互排斥。  相似文献   
2.
芒果横线尾夜蛾触角感觉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芒果横线尾夜蛾触角感觉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芒果横线尾夜蛾成虫触角上有5种类型的感觉器,分别为毛形感觉器、刺形感觉器、锥形感觉器、腔锥形感觉器和柱形感觉器。这些感觉器在成虫中存在雌雄二型性,其中雌雄虫都具有毛形感觉器Ⅰ型和Ⅱ型、刺形感觉器、锥形感觉器Ⅰ型和腔锥形感觉器等四种类型的感觉器,其中以毛形感觉器最多,约占全部感觉器的72%。而锥形Ⅱ型和柱形感觉器只存在于雄虫触角上。  相似文献   
3.
阿维菌素对甘蔗绵蚜解毒酶系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阿维菌素对甘蔗绵蚜的毒力,并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了不同浓度药剂处理后活虫体内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甘蔗绵蚜的LC50为2.400×10-2mg·mL-1。甘蔗绵蚜体内β-NA羧酸酯酶活性高于α-NA羧酸酯酶,随着阿维菌素处理质量浓度的升高,α-NA羧酸酯酶活性逐渐升高,当质量浓度升高到4.500×10-2mg·mL-1时,活性达到最大,随后开始缓慢下降,而β-NA羧酸酯酶的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甘蔗绵蚜体内β-NA羧酸酯酶的活性与阿维菌素的质量浓度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β-NA羧酸酯酶活性的升高可能会使甘蔗绵蚜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甘蔗绵蚜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在阿维菌素处理质量浓度为2.250×10-2mg·mL-1时最高,而在处理质量浓度为4.500×10-2mg·mL-1时则降至最低,后又随阿维菌素处理质量浓度的加大而缓慢上升,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与阿维菌素的质量浓度不存在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了荔枝蝽对敌百虫的敏感性,并对不同浓度敌百虫处理后荔枝蝽体内羧酸酯酶、酸性磷酸酯酶和碱性磷酸酯酶的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敌百虫对荔枝蝽的LC50为28.840 mg.mL-1;随着敌百虫处理浓度的升高,荔枝蝽体内羧酸酯酶活性显著升高,不同处理剂量间存在显著差异,酸性磷酸酯酶和碱性磷酸酯酶活性各药剂处理剂量间没有差异。表明羧酸酯酶活性的升高可能会导致荔枝蝽对敌百虫的敏感性下降。  相似文献   
5.
噻虫嗪及其混配制剂是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常用药剂,但对中华蜜蜂的生存风险尚未明确。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模拟中华蜜蜂授粉期间农药暴露的3种方式(蜂体接触、取食接触、植株接触),评估了噻虫嗪及其4种混配制剂,在田间最高推荐剂量下对中华蜜蜂采集蜂的毒性。结果表明,无论哪种暴露方式,噻虫嗪及其混配制剂均显著影响中华蜜蜂采集蜂的生存,且噻虫嗪混配制剂毒性高于单剂。在直接喷洒蜂体处理中,25%噻虫嗪·异丙威可湿性粉剂表现出最高毒性,其致死中时间(LT_(50)值)为1.23 h;在摄入和接触植株残留处理中,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25%噻虫嗪·异丙威可湿性粉剂均表现出最高毒性,LT_(50)值分别为2.09、6.75 h和2.15、6.77 h。在3种暴露方式下,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的LT_(50)值分别为6.50、17.24和8.90 h,明显低于对照。因此建议蜜蜂授粉期间禁止施用噻虫嗪及其混配制剂,为更好地推进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6.
用等位酶分析方法对三个用药背景不同的甘蔗绵蚜地理种群在9种酶(EST,G3PD,HEX,IDH,LDH,MDH,ME,PGI和PCM)上的遗传组成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甘蔗绵蚜在9种酶共检测到9个等位酶位点,仅IDH位点具有多态性。在多态性的IDH位点共检测到3个等位基因,其中连续两年未曾用药的两院种群和用药较少的木棠种群均具有三个等位基因(a,b和c),而用药次数最多的临高种群仅存在两个等位基因(a和b)。等位基因a的频率从两院种群到临高种群逐渐升高,而等位基因b的频率却逐渐降低。说明IDH在甘蔗绵蚜的种群遗传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杀虫剂的选择压力可能对甘蔗绵蚜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具有分化作用,同时也说明IDH在甘蔗绵蚜对杀虫剂的抗性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IDH-a频率的升高,可能导致甘蔗绵蚜对杀虫剂产生抗性,可通过检测IDH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来监测甘蔗绵蚜对杀虫剂的抗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新鲜假茎、腐烂未虫蛀假茎、虫蛀且腐烂假茎以及虫蛀未腐烂假茎4种生理状态的香蕉假茎挥发物,进行气质联用仪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从香蕉新鲜假茎与虫蛀且腐烂假茎中分别鉴定出10种挥发性物质;腐烂未虫蛀假茎与虫蛀未腐烂假茎分别鉴定出11种挥发性物质;这些挥发物包括烃类、酯类、酮类、杂环类等,在不同生理状态的香蕉假茎中的相对含量各不相同。4种生理状态的香蕉假茎挥发性成分种类数及相对含量的变化与香蕉假茎象甲Odoiporus longicollis Olivier的为害有着密切关系,遭受香蕉徦茎象甲为害的香蕉假茎,其共同成分2,6-二甲基-2,4,6-辛三烯相对含量对应地减少。利用双重陷阱嗅觉仪测定了香蕉假茎象甲对香蕉假茎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4种生理状态的香蕉假茎挥发物均对香蕉假茎象甲有引诱作用,与新鲜假茎相比,香蕉假茎的虫蛀且腐烂状态可增强其对香蕉假茎象甲雌、雄虫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5.2 mg/mL(LC50)的印楝种子提取物对荔枝蝽1龄若虫进行急性毒性处理,24 h死亡率为51.8%。通过等位酶分析检测了死亡与存活试虫两种酶(PGI和MDH),两个基因座(PgiMdh)上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印楝种子提取物毒性之间的关系,进行致死性差异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印楝种子提取物对具有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个体的致死性存在差异。在Pgi基因座上,Pgi-bb基因型死亡率最高,为84%,Pgi-aaPgi-cc基因型死亡率较低,分别为0和7%,且与死亡率最高的Pgi-bb基因型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基因座Mdh上,Mdh-aa基因型个体死亡率最高(93%),而具有Mdh-cc基因型的个体全部存活了下来, 另外3个基因型Mdh-abMdh-bbMdh-bc死亡率居中,都与Mdh-aa、Mdh-cc基因型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等位基因上,Pgi-aMdh-c个体的死亡率都最低,与各自其他两个等位基因的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说明不同基因型个体对印楝提取物具有不同的反应,印楝种子提取物对荔枝蝽等位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存在选择性致死作用。这种荔枝蝽对印楝种子提取物的敏感性与其等位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之间显明的相关关系提示我们,可将荔枝蝽种群中对印楝种子提取物敏感性低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作为遗传标记去监测荔枝蝽对印楝种子提取物的抗性状况。  相似文献   
9.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假眼小绿蝉触角上只有一种毛状感器,而且,感器数量和分布在雌雄两性个体间相似。  相似文献   
10.
荔枝蝽触角化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 rury)触角化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结果表明,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在荔枝蝽雌雄虫触角上均有分布,其中以毛形感器最多,且毛形感器数量和分布在雌雄间有明显的不同。另外,雄虫触角上还分布有念珠形感器,而腔形感器在雌虫触角上有分布,这2种感器数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