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005年9月15日—30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的典型草原上研究了狭颅田鼠(Microtus gregalis)冬季集群与来自艾虎(Mustela eversmanni)的捕食风险。采用鼠洞口数量作为狭颅田鼠集群大小的指标,分析了艾虎对不同大小狭颅田鼠集群的捕食优先选择偏好。对实验样地内狭颅田鼠的洞群洞口数进行了调查统计(样地内总共涉及102个狭颅田鼠有效洞群),并计数此期间的艾虎粪便堆数以及攻击掘开狭颅田鼠洞群的情况。运用非参数的Mann-Whitney U检验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从艾虎遗留的粪便痕迹来看,没有被艾虎访问过的田鼠洞群与被艾虎访问过的洞群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另外,从狭颅田鼠洞口被艾虎掘开的痕迹来分析,没有被艾虎挖掘的洞群与被艾虎挖掘的洞群之间的差异也达到极显著的水平;另外,随着田鼠洞群洞口数量的增加,出现艾虎粪便和掘洞的频次和概率就越高。表明艾虎对狭颅田鼠集群洞口数的选择差异性非常显著,明显倾向于选择在洞口数量多的狭颅田鼠洞群停留,同时也更倾向于掘开洞口数量较高的狭颅田鼠洞群作为捕食对象。  相似文献   
2.
为检验施用炔雌醚对农牧交错带长爪沙鼠家群大小与巢域行为的影响,于2006年5月至9月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农牧交错区域分布的长爪沙鼠家群使用炔雌醚进行种群不育控制实验。分设投药区和对照区两个组别,分别于5月、7月与9月份采用1/4样圆面积有效洞口计数法,随机选取24个长爪沙鼠家群,调查对照区域和投药区内沙鼠的家群洞口数量以及家群大小。另在对照区和投药区,随机测定了30个沙鼠的家群活动范围,对比使用炔雌醚前后长爪沙鼠巢域平均半径和活动面积的影响。结果为:对照区家群平均洞口数58个,投药区仅23个,在炔雌醚投药区长爪沙鼠家群受炔雌醚影响,洞口数仅为23个,表明其对长爪沙鼠家群大小控制效果显著。投药区内长爪沙鼠家群密度在投药后连续下降,最大下降幅度较对照区家群密度低70%,表明炔雌醚对长爪沙鼠的家群密度影响较大,可显著降低长爪沙鼠家群密度(P<0.05)。炔雌醚对长爪沙鼠家群平均半径和活动面积的研究结果显示,施用炔雌醚后家群巢域半径与活动面积均显著缩小(P<0.05),与对照区巢域平均面积相比缩小15%、平均活动半径缩小30%。通过以上结果可得出:单独施用炔雌醚对控制野外长爪沙鼠家群以及降低长爪沙鼠巢域、活动面积效果显著。炔雌醚可有效降低农牧交错带长爪沙鼠种群数量和有效活动范围,这对于农牧交错带的鼠害防控,同时降低鼠源性疾病,包括鼠疫的传播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在冬季会形成数量不同的越冬集群,不同大小的集群会面临着不同的捕食风险。2004年秋季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鼠害草场,采用鼠洞口数量多少作为布氏田鼠秋季集群大小的指标,分析了大鵟(Buteo hemilasius)对不同大小集群的布氏田鼠集群的捕食选择偏好。结果表明:大鵟优先选择集群数量高的布氏田鼠集群,这表明数量高的布氏田鼠集群更容易吸引猛禽类天敌的捕食,该结果可以解释布氏田鼠在秋季出现的分群行为。由于捕食风险的存在,布氏田鼠借助秋季的分群行为以降低冬季集群大小和被捕食风险,从而避免成为捕食性天敌首要攻击的目标,该结果验证了最优集群理论。  相似文献   
4.
达乌尔鼠兔是我国典型草原区的主要鼠种之一,对其繁殖特征知之甚少。作者于2009年7-11月和2010年4-9月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采用整洞群夹捕的取样方法捕获了199只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urica),对其种群数量、性比、繁殖特征和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9年鼠兔数量118只,2010年81只;雌鼠数量显著多于雄鼠;达乌尔鼠兔的繁殖期为3-9月,高峰期集中在4-6月份,平均胎仔数为6.15±0.50(n=13);2009年的7-9月幼年和亚成年比例均小于50%,成年个体成为种群的重要成分;2010年幼体主要集中在5-7月份,且6月和7月幼体和亚成体的数量超过了成年鼠兔的数量,8-9月份种群的主要成员为亚成年和成年鼠兔。达乌尔鼠兔种群繁殖特征是对草原环境适应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贾举杰  王也  刘旭升  李锋  张象枢 《生态学报》2017,37(17):5836-5845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华北、东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阿拉善盟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首都和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1980—2014年年际人口、温度、家畜量及农作物面积变化为基础,2015年9月—2016年4月,采用入户访问和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对阿拉善盟3个旗的16个自然村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被访问对象对本区域政府-NGO-农牧民等利益相关者多方参与的荒漠化治理模式的响应和认知,以及对未来生态环境治理的建议和意愿,以期为荒漠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管理建议。运用The R Programming Language中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自然因素(干旱、虫鼠害等)和人为因素(工业增加、城市扩张、农业增加等)是基于访谈对象认知的本区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2)多年来,政府部门主导的生态补偿和生态移民等政策的实施,政府、NGO、农牧民的群策群力以及农牧民环保意识的增强等综合因素是研究区环境局部恢复的主要原因。未来,建议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构建以"政府主导,社会行动,社区参与"为主导的荒漠化治理模式是阿拉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沙蒿与油蒿群落均是我国最典型的沙地植被类型,在沙漠地区发挥了重要的生态防护作用,掌握其分布、组成及其数量特征对沙漠化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调查研究表明,沙蒿与油蒿群落是乌兰布和沙漠典型的沙地植被类型,其中沙蒿群落多分布于沙漠中东部、南部和东北部,而油蒿群落仅分布于沙漠东部、东北部和东南部;其群落类型可划分为沙蒿群落、油蒿群落、沙蒿+油蒿群落、沙蒿+沙竹群落、沙蒿+花棒+沙拐枣群落、油蒿+白刺群落、沙蒿伴生群落和油蒿伴生群落;群落的物种组成比较简单,其中沙蒿群落共有9科21属22种,油蒿群落共有10科35属37种。草本植物是沙蒿与油蒿群落的主体,所占总物种数的比例均超过70%;Simpson、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高,反映了沙蒿与油蒿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与沙蒿群落相比,油蒿群落物种丰富度、单位面积个体数、盖度、Simpson和Shannon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大于沙蒿群落,而群落相似性显著低于沙蒿,说明乌兰布和沙漠油蒿群落较沙蒿群落具有更丰富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更具保护和人工促进潜力。研究结果可为乌兰布和沙漠沙蒿、油蒿群落的保护及人工促进提供理论基础,对区域沙漠治理物种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哺乳动物的年龄划分始终是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同时鼠类年龄划分方法在害鼠的预测和控制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对于三趾跳鼠的生态、疫病、进化等方面进行过一些研究,但有关该鼠种年龄鉴定的研究和鼠类年龄组划分与鼠种的实际年龄对应的研究尚属空白。2002年到2003年间,我们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采用常规夹线方法对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的种群年龄进行调查,对每只捕获的三趾跳鼠样本进行了体长、体重、胴体重、繁殖特征进行记录,利用胴体重为标准,参考样本出现的时间(月份)及繁殖特征,将三趾跳鼠划分年龄组。结果表明,捕获到的三趾跳鼠可划分为3个自然年龄组,1龄组(胴体重≤71 g),2龄组(71<胴体重≤90 g),3龄组及以上(胴体重>90 g),三趾跳鼠最大年龄至少3龄。鉴定三趾跳鼠年龄运用胴体重法相对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