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土壤环境中除草剂甲磺隆降解的研究I.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方差分析 ,研究了各土壤中不同形态甲磺隆残留量的差异程度 ;通过主因子分析 ,选出 5个主因子 ,它们代表了整体信息量的 90 .4% ;回归分析后建立了土壤性质和甲磺隆残留间的多元回归方程 ;经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得出 ,土壤 pH值和微生物活性是甲磺隆降解的主要影响因素 .  相似文献   
2.
铅锌砷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谢正苗  黄昌勇 《生态学报》1994,14(2):215-217
铅锌砷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谢正苗,黄昌勇(浙江农业大学土化系杭州,310029)EFFECTSOFCOMBINEDPOLLUTIONOFLEADZINCARSENICONRICEGROWTHXieZhengmiaoHunagChangyong(Z...  相似文献   
3.
全国土壤化学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10月25~28日在杭州市浙江农业大学召开.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黄昌勇教授主持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土壤电化学家于天仁作了题为“可变电荷土壤的电化学”的重要报告.与会代表对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热  相似文献   
4.
遗传基因组学(Genetical genomics)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基因组学(geneticalgenomics)是将微阵列技术和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结合起来,全基因组水平上定位基因表达的QTL(eQTL).它为研究复杂性状的分子机理和调控网络提供全新的手段.遗传基因组这个概念和研究策略在2001年由Janson和Nap首先提出,到目前为止,遗传基因组学已应用于酵母、老鼠、人以及玉米等植物.研究结果表明: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是可遗传的复杂性状;eQTL可以分为顺式作用eQTL和反式作用eQTL,顺式作用eQTL就是某个基因的eQTL定位到该基因所在的基因组区域,表明可能是该基因本身的差别引起mRNA水平的差别,反式作用就是eQTL定位到其他基因组区域,表明其他基因的差别控制该基因mRNA水平的差异.将eQTL结果、基因功能注解以及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不仅能更准确地鉴别控制复杂性状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候选基因,而且能构建相应的基因调控网络.  相似文献   
5.
土壤环境中除草剂甲磺隆降解的研究Ⅰ.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方差分析,研究了各土壤中不同形态甲磺隆残留量的差异程度;通过主因子分析,选出5个主因子,它们代表了整体信息量的90.4%;回归分析后建立了土壤性质和甲磺隆残留间的多元回归方程;经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得出,土壤pH值和微生物活性是甲磺隆降解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红壤退化过程与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应用生态位概念研究红壤退化和改良过程中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与生态环境条件的关系,把红壤的生物学循环作为重点,分析红壤生态位的演化特点,探索红壤生态系统退化和重建的若干规律和描述方法,以求建立有关红壤退化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植物对水中菲和芘的吸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凌婉婷  高彦征  李秋玲  谢正苗  熊巍 《生态学报》2006,26(10):3332-3338
以菲和芘为多环芳烃(PAHs)代表物,采用水培体系研究了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对水中PAHs的吸收作用,重点研究了植物吸收菲和芘的时间动态.水中菲和芘起始浓度分别为1.00mg/L和0.12mg/L.0~288h内,黑麦草根和茎叶中菲和芘含量均先快速增加而后降低,积累量不断增大,植物根系和茎叶富集系数则先快速升高而后趋于稳定.茎叶中菲和芘含量、茎叶对菲和芘的富集系数比根低1~3数量级,积累量也明显小于根系.黑麦草根系对水中芘有更强的富集能力,其根系富集系数比菲大85%~179%;而其茎叶对菲的富集作用则略强.菲和芘在植物体内有明显的传导作用.0~288h,传导系数(TF)先显著升高而后趋于恒定;但实验条件下,菲和芘的TF值均很小,分别不高于0.031和0.009,且芘的TF值明显小于菲,表明供试植物对芘的传导能力更弱.  相似文献   
8.
铝超积累植物和铝排斥植物吸收和累积铝的机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谢正苗  黄铭洪  叶志鸿 《生态学报》2002,22(10):1653-1659
研究了香港茶园天然生态系统中铝超积累植物和铝排斥植物包括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多花野牡丹(Melastoma affine L.)、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 L.)、大罗伞紫金牛(Ardisia crenata L.)、相思树(Acacia formosa L.)和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 Machilus thunbergii L.)对铝吸收和累积的机理。6种植物新鲜根和茎的pH值变化范围为3-6,不同部位全铝含量变化幅度为13-12810mg/kg(干重,下同)。新鲜植物组织的pH值是控制植物对铝吸收、转运和累积的最重要的因素。植物中的铝浓度随其pH值降低而显著增加。供试6种植物可分为两组:一组是铝排斥植物,其pH值大约6,叶中含铝量范围为17-151mg/kg,包括假苹婆、大罗伞紫金牛、相思树和红楠;另一组是铝超积累植物,其pH值为3和4.5,叶中含铝量范围为7820-12810mg/kg,包括茶树和多花野牡丹。铝超积累植物新鲜根中水溶性铝与全铝的比例(0.11-0.88)高于铝排斥植物根中的比例(0.04-0.07)。相同趋势可见于茎和叶中,特别在多花野牡丹茎叶中。结果表明:新鲜根、茎和叶中水溶性铝与全铝的比例高可以增加植物从土壤-植物系统中铝的迁移速率,导致较高的铝吸收累积。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pH值有显著差异。通常,象多花野牡丹一样的铝超积累植物,其组织pH值低,降低了根限pH,使土壤中铝更容易吸收。铝排斥植物增根际土壤的pH值,以避免根对铝的高量吸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