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专辑是第 7届国际化石藻类学术讨论会的产物。该次会议于 1 999年 1 0月 1 3 - 1 7日在南京召开。前 6届学术讨论会相继在德国爱尔兰根 (1 975 ) ,法国巴黎 (1 979) ,美国丹佛 (1 983 ) ,英国卡的夫(1 987) ,意大利卡普里 (1 991 )和土耳其安卡拉(1 995 )召开。本次会议除了学术报告会以外 ,还安排了会前会后地质旅行 ,会前旅行参观山东济南崮山中寒武统张夏组标准剖面的钙质微生物礁 ,会后参观广西桂林泥盆纪生物礁及藻类和微生物组合。本专辑收录了 1 2篇论文。虽然大部分论文著者都在会议上作了学术报告 ,但后来著者在本专辑中发表的论…  相似文献   
2.
新元古代大塘坡组黑色页岩中的甲藻甾烷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塘坡组黑色页岩为中国扬子地台新元古代间冰期沉积。在湖北长阳古城和湖南花垣民乐的大塘坡组黑色页岩中检测到沟鞭藻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甲藻甾烷,这是目前国内地质时代最早的甲藻甾烷的检出报道,结合其它化石资科,表明沟鞭藻与其它真核藻类的系统发生至少在新元古代就已经完成、这与真核生物在新元古代冰期结束前就有很大发展的推测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在早古生代与前寒武纪的石油与源岩中,经常出现令人困惑的C29甾烷优势,而在有机地球化学中C29甾烷优势被认为是陆相有机质输入的标志。作者通过对比文献中各种海相藻类的热模拟产物分析,提出了早古生代与前寒武纪的石油与源岩中C29甾烷优势主要来源于浮游绿藻的观点,并通过C27甾烷/C29甾烷的比值提出了区分早古生代及前寒武纪石油源岩沉积环境的方法,对中国南方前寒武纪和早寒武世黑色岩系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也支持上述推断。此外,本文还提出了用有机碳同位素来进一步区分C29甾烷优势生物来源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国际化石藻类会议”为四年一度的国际学术性会议,自1975年起至今已召开过6次。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穆西南研究员于1995年在土耳其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化石藻类会议上当选为第七届国际化石藻类协会主席,并成功地争取了“第七届国际化石藻类会议”在中国南京召开。第七届国际化石藻类会议于1999年10月13-17日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举行。会议主席由国际化石藻类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穆西南研究员担任,与会代表50余人,分别来自中国、英国、德国、巴西、罗马尼亚、西班牙、俄罗斯、克罗地亚等国家。…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了陕西宁强早奥陶世Arenig期赵家坝组的疑源类,根据Arbusculidim、Coryphidium和Striatotheca等典型分子,将其归入环冈瓦纳疑源类古生物地理区。  相似文献   
6.
读《寻找火星上的古老生命——火星陨石ALH84001号残存有可能的生命活动痕迹》一文后的思考袁训来李军(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美国《科学》周刊在1996年第273卷927-930页发表了有九位美国科学家共同完成的,题目为“...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方扬子地台震旦系陡山沱组产出丰富的微体化石,它们主要保存在磷块岩以及燧石结核和条带中。文章详细报道湖北峡东地区九龙湾剖面震旦系陡山沱组微体化石,描述以前未曾在峡东地区碳酸盐相燧石中发现的8属8种微体化石。研究九龙湾剖面陡山沱组大型带刺疑源类、微体多细胞藻类和动物胚胎化石的分布特征,发现Tianzhushania spinosa是最早出现的大型带刺疑源类分子,大冰期后微体生物的辐射是一个阶段性渐进的过程。同时.本项研究进一步证实华南扬子区陡山沱组碳酸盐相燧石和磷块岩地层中保存的微体化石面貌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中国叠层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中国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泛。在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学者对晚前寒武纪的叠层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描述了类型众多的叠层石属种,并把叠层石组合应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近年来,为了揭示叠层石的形态发生,中国学者正在探讨硅质叠层石的生物组构模式和叠层石微层理的成因,以及叠层石中微生物生长、运动和造席过程。  相似文献   
9.
根据对苏北新元古代九顶山组似锥叠层石标本的剖析,初步揭示构成似Conophyton叠层石的微生物席可以分为两类.这两类席被作者称为"开端微生物席(first microbial mat)”和"继承微生物席(succedent microbial mat)”.它们在整个叠层石发生和发育过程中起作不同作用.Conophyton叠层石的形态发生可能与开端微生物席的造型有着密切联系,这类微生物席在叠层石形成过程中起作生长"芽”或模具作用.继承微生物席仅仅起作叠层石的增高或增大的作用,它的发育经常受环境制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徐淮地区元古宙九顶山组产出丰富的条带状和结核状燧石,其中保存了大量微体生物化石。本研究通过岩石切片法发现了呈三维立体状态保存的精美的丝状和球状蓝藻化石,鉴定出12属16种,即有丝状蓝藻6属10种(包含2个未定种):Siphonophycus septatum,S.robustum,S.typicum,S.kestron,Oscillatoriopsis ver-miformis,O.obtusa,Cephalophytarion grande,Salome sp.,Veteronostocale amoenum,Paleolyngbyasp.;球状蓝藻3属3种:Gloeodiniopsis suxianensis,Eoentophysalis cumulus,Nanococcus vulgaris;以及分类位置未定的3属3种(包含1个未定种):Myxococcoides minor,Leiosphaeridiasp.,Brachypleganon khandanum。其中Oscil-latoriopsis vermiformis,O.obtusa,Cephalophytarion grande,Salome sp.,Veteronostocale amoenum,Paleolyn-gbyasp.,Nanococcus vulgaris均为本地首次发现,弥补了以前在九顶山组中只找到Siphonophycus而未曾见Os-cillatoriopsis的缺憾,并对大量保存精美的Siphonophycus的来源问题给出了可能的解释。而大量无异形胞的Os-cillatoriopsis属化石的存在可能反映了当时的海底为缺氧环境。本次新发现丰富了九顶山组的微体生物化石资料,这些微体生物化石组合有可能成为元古宙洲际生物地层对比的依据。九顶山组碳酸岩台地沉积相中普遍发育的微体生物藻席、保存精美的高分异度的蓝藻化石以及并未在底栖环境中发现真核生物,均反映冰期前的浅海底栖生态系统还是由原核生物为主体的微体生物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