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在自行建立的人工海洋小生境中,采用示踪法综合地研究~(137)Cs、~(134)Cs在人工小生境中的行为。结果表明,~(137)Cs和~(134)Cs具有共同的生理生态行为,并表现出相似的规律、沉积物对~(137)Cs、~(134)Cs的吸附能力甚低,~(137)Cs、~(134)Cs在海洋动物体内趋于全身性的分布。各主要生化物质均能检出~(137)Cs、~(134)Cs。排泄实验后,海洋动物的胃肠、肝(消化腺)~(137)Cs、~(134)Cs损失显著。沉积物表现为解吸-重吸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60)Co、~(137)Cs是沿海核设施的主要废物之一,其稳定同位素Co和Cs的生物学作用截然不同,前者是生命必需元素,后者是生命非必需元素。因而~(60)Co、~(137)Cs在海洋生物体内的浓集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一般地说,~(60)Co的浓集量大,排出慢;~(137)Cs的浓集量小,排出快。这种差别的机理是什么?作者研究泥蚶的结果表明,泥蚶对~(60)Co的吸收以主动吸收为主,且需要能量的供应,而对~(137)Cs的吸收以被动吸收为主,与能量供应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河口底栖鱼类,不具鳞片,对环境适应力强的乌塘鳢为材料,研究它们以摄食和渗透两种方式对~(51)Cr,~(60)Co、~(131)I和~(141)Ce的吸收。为了观察在渗透吸收期间个体的差异,测定了单条活鱼的放射性。在实验中采用多核素示踪法并用S-80智能多道分析器和Ge(Li)探头测量放射性。 结果发现,当~(131)I的浓度为3.4×10~(-7)居里/升时,在10小时内所有的乌塘鳢都被杀死,而~(131)I在鱼体各组织器官的积累是明显的。器官积累核素数量的顺序是~(131)I>~(141)Ce>~(51)Cr,在任何组织器官均未检出~(60)Co。 在渗透吸收实验里,对单条活鱼的测量结果表明,核素是能够通过皮肤的渗透积累在鱼体内,并且存在个体差异。同时表明,生命元素的同位素如~(131)I,~(60)Co容易渗透到鱼体内部器官,而非生命元素的同位素例如~(141)Ce、~(51)Cr的渗透是慢的。 ~(51)Cr、~(60)Co、~(131)I、~(141)Ce是沿海核设施常见的放射性废物成分,有的是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核素(Goldberg,1957),随着沿海核电站的不断兴建,它们在河口港湾存在的机会越来越多。虽然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对它们的浓集有过报道(Hiyama et al.,1964),但河口生物,特别是河口的底栖鱼类对它们的吸收和积累,则研究甚少。 乌塘鳢是生活在河口滩涂的底栖鱼类,适应于半咸淡的水质,  相似文献   
4.
5.
^60Co在人工海洋小生境中的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自行建立的人工海洋小生境中,采用示踪法和S-80智能多道分析器及Ge(Li)探头测量放射性,研究~(60)Co在小生境中的行为。结果表明,~(60)Co进入海水后以颗粒态的形式存在;沉积物对~(60)Co的浓集系数仅为3—4。在排泄实验中,沉积物出现重新吸附的现象。海洋动物的肝脏(消化腺)、胃肠是浓集~(60)Co的关键器官,其浓集系数高达2—3个数量级;除有机酸外,主要生化成分均能检出~(60)Co,其总量分布主要集中在脂肪,其次是蛋白质。排泄实验之后,胃肠及生化物质里的~(60)Co损失显著,肝脏(消化腺)仍残留50%,而毛蚶的蛋白质仍有83%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