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甘肃省苏干湖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0月)对大、小苏干湖水体进行采样分析,以研究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下苏干湖中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大苏干湖中共有浮游藻类61种(含变种),其中:硅藻18属,37种;蓝藻11属,15种;绿藻7属,8种;而甲藻仅1属,1种.(2)小苏干湖水体中共发现浮游藻类68种(含变种),其中:硅藻16属,42种;蓝藻9属,13种;绿藻6属,11种;裸藻及甲藻仅各1属,1种.(3)硅藻在苏干湖水体中始终占据着绝对优势;夏季小苏干湖中蓝、绿藻开始复苏并大量繁殖.各季节两湖中都存在特定的优势属,在春、夏、秋三季,大苏干湖中优势属分别为桥穹藻属、小环藻属、粘杆藻属;而小苏干湖中分别为针杆藻属、菱形藻属、脆杆藻属.纤细舟形藻,长圆舟形藻,湖沼色球藻等为常年优势种,且这种优势物种和季节变化主要是由湖泊中盐度和气温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大亚湾两种重要经济虾类热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泽平  陈浩如 《生态学报》2005,25(5):1115-1122
中国第1座大型核电站位于广东省大亚湾西侧,第1期工程于1994年初并网发电,第2期工程于2003年5月正式投产,总装机容量为4000MW,经冷却系统排人大亚湾的热废水达200m^3/s。核电站温排水的生态热效应问题引起人们普遍关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亚湾海区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和近缘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两种重要经济虾类的高温热效应试验研究,测试了多项重要温度指标基准值。结果表明,斑节对虾和近缘新对虾的适宜生长温度范围均为29~35℃,最适生长温度(OGT)均为33℃;在不同的驯化温度下,斑节对虾和近缘新对虾的起始致死温度(ILT50)分别为37.5~38.1℃和38.9~39.3℃;最高起始致死温度(UILT50)分别为38.1℃和39.3℃;临界热最大值(CTM)分别为42.72~43.60℃和41.58~43.90℃;生长的最高周平均温度(MWAT)分别为34.7℃和35.1℃;短期暴露最高温度(MTSTE)分别为37.12和37.89℃;在不同驯化温度下,斑节对虾主动趋向选择的最适温度为26.4~32.5℃,近缘新对虾为30.7~33.1℃;起始致死温度、临界热最大值和选择的最适温度等与驯化温度呈正相关关系。随着驯化温度提高,其数值也增大,并逐渐趋向某一恒定的温度值。根据斑节对虾和近缘新对虾的热效应研究结果,结合这两种虾类的生态习性和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温度场的卫星遥感监测资料,探讨了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对2种虾类资源的热效应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核电站温排水形成的温度场绝大部分的温升不超过4℃,温度场水域的温度变化基本上都低于这2种对虾的生存安全温度。处于它们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内,温排水对大亚湾海区的斑节对虾和近缘新对虾资源热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3.
大、小苏干湖浮游藻类的群落组成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小苏干湖是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一个内陆封闭的生态系统,本文对湖泊的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0月)的采样分析,发现大苏干湖中共有浮游植物61种,小苏干湖中共有68种;在3次所采水样中,浮游植物的密度春季最低,夏季最高;大苏干湖中硅藻门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即使在相对少的8月份,也占到了总体的41.5%左右;其次是蓝藻门,在8月份占总量的56.1%;而小苏干湖中硅藻门也是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占到了总量的70%左右;其次是蓝藻门,在8月份占总量的20.1%。大苏干湖的绿藻指数为4.00,小苏干湖的绿藻指数为3.67,大苏干湖样品的藻类综合指数为5.00,小苏干湖样品的藻类综合指数为8.67,说明水体属于中度以上富营养型;大苏干湖相同月份各区的Shannon指数差别不明显,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差别也不大,全湖的变化不显著。Shannon指数 H' 在各月的变动范围平均在1.823-2.192之间,小苏干湖的Shannon指数 H' 在各月的变动范围平均在2.068-3.036之间。两湖相比,无论从Shannon指数还是Pielou指数来看,小苏干湖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大苏干湖。  相似文献   
4.
深圳湾大弹涂鱼种群结构与生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蔡泽平 《生态学报》1996,16(1):77-82
本文探讨了深圳湾大弹涂鱼种群结构和生殖特征。结果表明:该种群以1、2龄鱼组成为主,3龄鱼极少,表明种群结构简单,体长与体重的相关曲线方程为W=4.1618×10-5L2.7451(r=0.9576)。雌雄性比为3:2。一龄鱼开始性成熟。雌鱼性成熟最小生物学体长为62mm,雄鱼为59mm。个体绝对生殖力波动于1956—14053粒,平均7293粒;个体相对生殖力F/L:29.5—100.5粒/mm,平均79粒/mm;F/W:511.0—804.9粒/g,平均752粒/g。4—6月为繁殖盛期,7—8月为繁殖末期。雌性周年月平均成熟系数(GSI)变动范围为0.27%—4.36%。大弹涂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只能产卵一次,属于一次性排卵类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